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出自冯延巳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什么意思

"风急起,吹皱一池春水"是一句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它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夜初雨来临时,强劲的风吹起了静静的池水,让它波涛起伏,产生无限浪漫的感觉 。这句话也常常用来比喻风起的时候,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充分表达生活中的变幻莫测和无常的真实状态 。
王国维曾经在《文学小言》中称:“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
苏轼不仅有着非凡的文学成就,其旷达乐观的人格也备受推崇 。他的禅诗,完美地将其文学之才和高尚人格结合在一起,彰显着人生的大智慧,书写着通达爽朗的人生之歌 。
清拓《东坡像团扇页》
01 雪泥鸿爪
嘉祐六年(1062),苏轼奔赴他的第一任官职凤翔府签判,与送行的苏辙难舍难分 。他路过渑池(今属河南)时,想起五年前兄弟初次赴京应试,也曾路过此地,借宿于寺庙之中,题诗壁上,而如今寺中老僧已然化去,题诗的墙壁也已毁坏,便感慨系之,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一首: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
(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
这可以视为苏轼生平中第一首影响深远的诗作,雪泥鸿爪一喻,至今脍炙人口 。然而,这雪泥鸿爪的喻义究竟为何,却费人寻思 。简单地说,就是太渺小的个体不由自主地飘荡在太巨大的空间之中,所到之处都属偶然 。
古人注释苏诗,多引宋代天衣义怀禅师的名言“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见惠洪《禅林僧宝传》卷十一)来注释此句,认为苏轼的比喻是受了这禅语的启发 。比较而言,潭底的雁影比雪上的鸿爪更为空灵无实,不落痕迹,自然更具万事皆属偶然、本质都为空幻的禅意 。
李宗谟《东坡先生懿迹图》(局部)
不过,从苏轼全诗的意思来看,也许不是要无视这痕迹,相反,他是在寻觅痕迹 。虽然是偶然留下的痕迹,虽然留下痕迹的主体(鸿雁)已经不知去向,虽然连痕迹本身也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失去其物质性的依托(僧死璧坏,题诗不见),但苏轼却能由痕迹引起关于往事的鲜明记忆,在诗的最后还提醒弟弟来共享这记忆 。所以,义怀和苏轼的两个比喻虽然相似,但禅意自禅意,诗意自诗意,并不相同 。
是的,虽然人生无常,在这世上的行踪也偶然无定,留下的痕迹也不可长保,但只要有共享回忆的人,便拥有了人世间的温馨 。这不是禅,而是人生之歌 。
02 晴雨自佳
苏轼不到四十岁就做到了杭州通判,在杭州的西湖之畔,他曾经遭遇过一场夏日的暴雨,那时候他在望湖楼上看那暴雨的猛烈,然后看风吹雨散,欣赏雨后初晴的景象: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一)
一场暴雨,随云起而来,随风吹而散 。来时势如奔马,黑云尚未遮断山际,豆大的雨点已经阵阵打向湖面 。雨点之大使人望之而觉其为白色,雨点之重使之从湖面又反弹起来,但反弹起来的水珠却又如此轻盈,犹如蹦跳的明珠纷纷洒落游船之上 。
然后又是一阵急风卷地而来,却将暴雨吹散 。雨过天晴,涨起的水面恢复了平静,倒映着一片蓝天 。雨后的天无云,风过的水无澜,纯是水天一色的清清爽爽 。这是一场暴雨的始末,岂不也是人生经历风雨的写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