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出自冯延巳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什么意思( 四 )


当苏轼将被召回朝廷,离开杭州时,便以潮水起兴,作《八声甘州》一阕,赠给方外朋友参寥子道潜: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
此词一开头就将潮水和感情融成一片,潮水被海风不远万里地卷来,似乎有情,而又匆匆退去,似乎无情 。
自己仿佛也是如此,两次到杭州任职,于此一方山水人物,亦可谓有情,但时至元祐六年(1091),复被朝廷唤回,不能不离杭而去,是不是太无情了呢?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出自冯延巳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局部)
道潜虽是诗人,毕竟也是僧人 。僧人原不该有情,可苏轼与参寥子临别之际,却大谈感情 。人生自不能无情,但世俗利害得失缠绕之中,人与人之间多的是利益结盟,党同伐异,没有感情可言,反而与超脱世外的僧人倒有真正的感情了 。
北宋的士大夫政治造就了这样特殊的人文景观:我们经常称政治家是没有感情的动物,但文人又可谓人类中感情最为丰富的群落,而士大夫经常兼为政治家和文人,于是身为政治家的文人必然饱受“有情”和“无情”的矛盾煎熬,对于真正友情的寻觅,往往使他们和方外的僧、道成为至交 。
有的时候,他们会忘记对方是个出家人,只把其当作知己朋友来寄托一份感情 。当苏轼在词的结尾处说他一定要像东晋的谢安一样,东还海道,免得参寥子为自己抱憾沾衣时,他并不认为对方是无情的僧侣 。世人无情而僧人却有情,说来也可算一件怪事,但那也反映出诗人对人间真情的不懈追寻 。
06 有生孰不在岛者?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岁,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 。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 。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
(《试笔自书》)
《试笔自书》一篇,从题目的意思来看,大概是因为得到了一枝新笔,开毫试写,因此而成就了一段随笔 。
自从绍圣四年(1097)六月中旬登上海南岛,苏轼的脑子里似乎一直盘旋着邹衍关于“大九州”“大瀛海”的说法,用来排解困居海岛的愁苦心情 。
按照邹衍所想象的世界图景,以及古代流行的“浑天说”所提供的宇宙图景,大陆乃至天地都不过是面积大些的岛屿而已,跟海南岛的情况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自己又何必为贬谪海南而郁闷呢?
这个意思,苏轼也曾在《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一诗中表述出来,但在本篇中,他又触类旁通,加上了蚂蚁附于盆水浮芥的设想 。
从“大九州”看海南岛,是以大比小;从蚂蚁浮芥看海南岛,又是以小喻大,视点的灵活转变反映了苏轼观察人生的通达眼光和超脱智慧 。经常能够换个角度看问题,是他的擅场 。
缂丝仇英《后赤壁赋图卷》
不过,到“少焉水涸,蚁即径去”为止,这个比喻所要说明的道理,以及相信自己总有一天可以脱困的信念,都已经呈现出来,但苏轼却没有在此停笔,他还要“信笔”写下去,把比喻延续为一个小故事 。他让蚂蚁与它的同类见面,哭诉“差点就再也见不到你”的强烈感受,确实有引人一笑的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