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哪个校区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三 )


回忆受业于恩师苏步青的时光,有一个场景,过去40多年,忻元龙和见证者依然难以忘怀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苏步青提议举办讨论班,阅读国外最新学术成果,进行学术报告和讨论 。为了培养教师中最年轻的忻元龙,每次都由他作报告 。1977年的夏天,台风过境,暴雨来袭,复旦校园里积水很深 。没想到75岁的苏步青先生拎着鞋子,趟过积水,在早上8点前赶到会场,让忻元龙准时开始报告 。学生们都被苏步青感动得眼眶湿润 。
苏步青说:“名师不一定出高徒,严师才能出高徒 。”他治学严谨,也对学生严格要求 。他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不喜欢学生说“不太懂”,认为“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当学生疏于阅读文献,在讨论班报告不佳,就会被“挂在黑板前”,颇为难堪 。
苏步青(右一)与华宣积(左一)讨论计算几何
“他的信任,让我走上讲台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华宣积最初担任苏步青先生《高等几何》课程助教,1964年,苏步青让他去电视大学讲一节解析几何课 。苏步青和华宣积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旁听其他老师的课,并传授经验:“这个课老师只面对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是看不见的,所以在上面讲要把字写端正,写得大一点,让别人看得清楚,说话也说要清楚 。你只要认真准备,一定可以上好课的 。”华宣积的第一堂课在晚上,苏步青陪他同去并全程旁听 。“第一次能讲成这样不错了 。你就这样坚持下去,认认真真地备课,助教上讲台没问题 。”苏步青的鼓励坚定了华宣积站上讲台的信心,后来华宣积主讲1967届本科生的《高等几何》课,接过恩师的教鞭,不断成长 。
1978年,华宣积支援 *** 归来,苏步青把他叫到办公室说:“小华,你外出支教的两年,情况有很大变化 。我们过去在江南厂搞的那一套理论,国外叫计算几何 。我们一定要赶上去,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 。你是一员大将,快点跟上 。”华宣积顿时充满干劲,原定休息半年也取消了,一头扎进研究中 。研读文献后,华宣积在计算几何讨论班报告了自己的想法,得到苏步青的认可,并一同撰写文章,于1979年发表 。随后,华宣积深耕计算几何数十年 。今天,他看到一批年轻人还在苏老开拓的领域做出新东西,感到很欣慰 。
苏步青为华宣积文章写的修改意见手迹
“细培精育更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 。”为了挖掘和培养数学尖子人才,时任上海市数学会理事长的苏步青,在全国发起中学生数学竞赛 。苏步青不仅对数学尖子人才在专业学习上严格要求,也对他们的思想品质、综合素养有要求 。
苏步青(右一)为李骏(左一)颁奖
“昼想代数,夜梦几何 。” 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主任李骏教授在去年年底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写下了他的感想 。如果说苏步青是在实射影几何做了奠基,李骏则在复射影几何做出创新 。这就是数学的传承 。传承的种子,始于1978年,当时李骏在首届全国八省市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夺魁,苏步青为他颁奖时说,“做得好” 。
之后,李骏进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学习,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下成长 。1983年、1984年的春节,李骏和同学一起去看望苏步青,苏步青勉励道,“复旦大学有最好的老师,你们会得到最好的教育,以后你们要做最好的数学” 。苏步青的鼓励,鞭策着李骏前行 。2019年,李骏从斯坦福大学回到复旦,牵头建设上海数学中心,与复旦数学科学学院一起启动“数学英才试验班”,从高中选拔优秀数学苗子,选派导师,指导科研,传承数学学脉,为培养未来数学家耕耘沃土 。培养数学人才时,开设多类“苏步青讨论班”,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