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是绿茶吗?百度知道?雨前龙井是绿茶吗( 八 )


明 王问 煮茶图 卷(局部)
“青藤老人”徐渭不仅是中国写意绘画的开拓者,对茶文化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遗世墨宝《煎茶七类》中明确提出了宜茶境界说,认为物境、艺境、人境、心境俱美者乃宜茶最高境界 。《煎茶七类》大致撰于1575年前后,全书250字左右,分为人品、品泉、煎点、尝茶、茶宜、茶侣、茶勋七则 。此卷书法用笔精到,汲取宋米芾、黄庭坚及元代倪云林的神韵,线条飘逸,无一点沉浊气,是书法艺术和茶文化合璧的精品之作 。
宜茶之境,徐渭首推“人品”,指出“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领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茶饮环境最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谭把卷 。”同饮茶者,需是“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 。”饮茶后,可“除烦雪滞,涤醒破疾 。”
徐渭《煎茶七类》首推人品
明代文人赞誉龙井的茶诗更是不胜枚举,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在《试茶》中写道“龙井源头问子瞻,我亦生来半近禅 。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山川即道,一片片小小茶叶,也承载了中国文人对生命的超越意识 。
提及龙井茶诗中的名篇,数量最多的贡献者那必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第一次游览西湖茶区,写下《观采茶作歌》 。随后几次游西湖,又陆续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再游龙井作》 。回到京城后,乾隆皇帝对龙井茶还念念不忘 。前后又作《雨前茶》《烹龙井茶》《项圣谟松阴焙茶图即用其韵》等茶诗 。
乾隆游龙井,不仅是品饮赏鉴,也细细观察了龙井的采摘与炒制工艺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间”,合算成现在的公历,就是三至五月间 。而乾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在《观采茶作歌》中写道“火前嫩个,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这里的“火”是指寒食节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清代汤若望历法改革后,定为清明的前一日 。因为距离清明节太近,人们也就慢慢重清明而轻寒食 。
乾隆讲究口味,他认为寒食节前的龙井虽然香味足,口感嫩,但味道还是略显寡淡,而寒食节后的龙井味道又醇厚太过,只有寒食节采制的龙井茶味道最为中正 。乾隆对于龙井的这种品鉴审美,也影响至今,清明节前后的龙井茶,尤为珍贵 。
乾隆在龙井村钦点了十八颗御茶树
龙井村胡公庙前,还有乾隆当年钦点的十八颗御茶树 。茶客们若有雅兴,还可以参与每年的御茶树龙井茶拍卖,品一品当年乾隆皇帝尝过的龙井滋味 。
古代文人的审美中,画需有画外之意,诗要有言外之味,茶也同理 。清代诗人陆次云赞龙井曰:“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仍至味也 。”陆次云认为这种“无味之味”的太和之气,方是茶中“至味”,这番评价不可谓不精妙,也将茶之味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
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
"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也是钱塘人士,他工于诗文善书法,一生嗜茶,创作了多幅茶事书画作品,《玉川子嗜茶》书作和《玉川先生煎茶图》是其中的代表 。《玉川子嗜茶》中一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亦可见金农对茶中真味的见解 。
纵观西湖龙井茶一千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其实是中国文人雅士与西湖山水相生、相济、相融的过程 。人在世间中,樊笼无往而不在 。除了诗书画印,他们也拖芳心于这一小片芽叶,在其中营造了一方逍遥自在的天地 。也让千百年后的我们端起杯盏时,得以感受到他们的审美意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