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是绿茶吗?百度知道?雨前龙井是绿茶吗( 五 )


采摘完的芽叶需及时薄摊
杭州梅家坞村的茶农进行龙井鲜叶的手工炒青 人民视觉 新华社 图
好龙井似碗钉,(碗钉为补碗的钉,两头尖中间稍宽)
为了不使细嫩的芽叶挤压受热红变,茶农们采摘完毕后,要迅速下山将鲜叶于阴凉处薄摊,让芽叶散失一部分水分和青草气,减少苦涩味,提高鲜爽度 。摊放完成的茶叶,就进入炒制过程 。茶不离锅,锅不离手 。炒制西湖龙井,全凭炒茶师傅一双手在特质铁锅中灵活变换手法炒制而成 。乾隆皇帝有一句诗词“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将制茶的不易溢于纸上 。
龙井村中,本地茶农几乎家家炒茶 。满山茶园清冽的味道和茶叶炒制的香气飘荡于山野间,从龙井茶园到西湖湖畔,这一片湖山就是一间自然赠予的大茶寮 。
(二)
西湖山水何以孕育好茶?如何赏析龙井背后的文人审美?每到春季,也是茶学专家、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王建荣最忙碌的时候,来向王建荣讨“真经”的好茶人不计其数 。
龙井村茶园 摄影:东家朱宁
“好茶园有个亘古不变的样板,‘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用‘其地,上者生烂石’‘阳崖阴林’就写明了茶树生长所需的四个环境条件,分别是向阳、山坡、烂石土壤、大树遮阴,”王建荣介绍道,“沙石土壤排水性优异,既能满足茶树对水分的要求,又不至于水分太多而使茶树烂根 。‘阳崖阴林’是指山势地形,茶树的光照以漫射光为宜,茶山上若有高大乔木遮阴,则可形成漫射光,有利于茶树有机质的积累,提升茶叶的品质 。”
跟着王建荣走到山势较高处,对陆羽的说法就有了非常直观的体会 。西湖周围三面环山,树木葱郁,云雾缭绕,山势北高南低,形成了抵挡北方寒流的天然屏障 。湿润的暖风从钱塘江、西湖吹来,夹带水汽,更是将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蕴集于此,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龙井茶就得益于这样灵秀的山水条件 。
“自古西湖多茶客,湖山有幸结茶缘,”王建荣认为,西湖山水、龙井绿茶与历代湖畔爱茶人,这三大组合,在中国任何一地都难再复制 。
“‘西湖龙井’如今已是如雷贯耳,但‘龙井’这一名称,其实是以泉名、地名成名在先,茶名得名在后 。”王建荣介绍,现在的老龙井(现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内的龙井村),三国时期称“龙泓”,宋时“龙井” 。龙井茶之名在元明清时期声名鹊起,属于中国名茶中的后期之秀 。
龙井之名虽晚,但西湖地区产茶的悠久历史,最早甚至可追溯至南北朝,相传南朝诗人谢灵运在杭州下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引茶种栽培 。目前最早记载杭州产茶的文字,出自于陆羽 。
《茶经》,宋刻百川学海本,是现存最早的刻本
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记:“钱塘(杭州古称)生天竺、灵隐二寺 。”唐代西湖产茶基本集中在天竺、灵隐一代,僧人们在寺庙旁开山种茶树,自制自用,也用来招待香客 。
“提及‘茶道’,如今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的是日本茶道 。但茶道的开山鼻祖应该追溯到唐代诗僧皎然 。”王建荣说 。
(三)
禅茶一味,西湖茶从诞生伊始,就与寺僧有关 。此后的发展也依然和佛教的传播息息相关 。杭州产茶史随着寺庙发展史一同向前,推动的不仅是种茶制茶技术,还有与佛道禅宗互相渗透的茶文化 。
皎然俗家姓谢,为谢灵运的十世孙,在杭州灵隐寺受戒出家 。皎然不仅在佛学上有着极高造诣,文学修养亦高,且十分嗜茶,和陆羽相交甚好 。皎然毕生创作的400多首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咏茶 。王建荣建议,爱茶人一定得读一读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这是中国最早提及“茶道”的诗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