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是绿茶吗?百度知道?雨前龙井是绿茶吗( 七 )


龙井村中,辩才与苏轼品茗的石雕像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
辩才与苏轼的交情尤厚 。苏轼出知杭州,公务余暇也常去院中参拜,高僧名流煮茗论道,两人情缘之深,非同一般 。一日辩才送别苏东坡下山,边走边聊,分外投机,辩才竟忘了送客不过虎溪的规矩,左右侍从惊呼“大师,送过虎溪了!”辩才却笑以杜甫的诗道:与子成二老,未往亦风流 。辩才后作《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师苏翰林》,苏轼为此赋诗,挥笔写下《次辩才韵诗帖》,陈述了两人的深厚情谊,盛赞辩才的超然物外 。
米芾早年的行书碑文《龙井山方圆庵记》也与辩才法师有关 。宋元丰六年(1083),杭州南山僧官守一法师到龙井寿圣院拜会辩才,二人讲经说法,十分投机 。为此,守一写了《龙井山方圆庵记》 。此碑由米芾书丹,介绍了杭州龙井山方圆庵 。原石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刻 。书法腴润秀逸,乃米芾“集古字”时期佳作 。
北宋 米芾 行书方圆庵记碑册(局部)
辩才于龙井植茶树,烹佳茗,文人雅士赋诗章,自此成就了西湖茶文化景观的经典之作--“龙井问茶” 。
品饮“龙井茶”的文字首秀出现于“元四大家”之一虞集的诗句中 。元代,以蒸汽杀青,压成团并的制茶法逐渐被淘汰,与现代制茶工艺相似的散茶制法得到发展,龙井茶已经崭露头角 。虞集晚年寓居杭州吴山脚下,与誉为“元初三大书法家”的邓文原等好友共游龙井,写下了《次邓文原游龙井》:
杖藜入南山,却立赏奇秀 。
所怀玉局翁,来往绚履旧 。
空余松在涧,仍作琴筑奏 。
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 。
入门避沾洒,脱展乱苔鹜 。
阳冈扣云石,阴房绝遗构 。
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 。
坐我落卜中,余香不闻嗅 。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 。
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
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
讲堂集群彦,千蹬坐吟究 。
浪浪杂飞雨,沈沈度清漏 。
令我怀幼学,胡为裹章绶 。
“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是为龙井茶之色,“烹煎黄金芽”点名好茶形态,“不取谷雨后”强调采制时间,“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更是将龙井之味跃然纸上 。
王建荣解读此诗:“元代已经有了揉捻的工艺,干茶经过揉捻成为条索之状 。蒸青叶芽,以鲜叶老嫩不同分为芽茶和叶茶两类,虞集诗中所述属于芽茶类 。由于工艺的革新,龙井茶不同于传统团饼茶的清新淡爽的口感和茶芽自然挺秀的姿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 。当时,龙井茶已经崭露头角,它不仅第一次提出了龙井茶,而且描写了采自谷雨前的状如‘黄金芽’般的龙井茶用龙井水沏泡后的美妙 。”
虞集的这首名作,助推了龙井茶的传播,他与邓文原龙井山中品龙井的雅事亦被传为美谈 。
明 文徵明 品茶图 轴
明代开始,龙井茶已经成为文人爱好追逐的目标 。得益于朱元璋的"罢造龙团"之举,散茶逐渐占据主流,明代朝野饮茶习惯都被改变,龙井茶开始名扬天下 。文人雅士纷纷以龙井茶为题材,著书、作诗、绘画,对茶的艺术性追求也达到顶峰 。
(四)
茶性高洁,明代文人饮茶更加重视营造饮茶的空间艺术 。饮茶环境首选清静的山林,如同明书法家罗廪《茶解》中描述的那样:"山堂夜坐,吸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滟潋 。此时幽趣,故难与俗人言矣 。"
明 唐寅《事茗图》
这样的饮茶环境审美在当时的许多画作中也得到了充分表现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唐寅《事茗图》、王问《煮茶图》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茶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