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地白树栖鸦是什么节日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思( 二 )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 , 仰望明月 , 凝想入神 , 丝丝寒意 , 轻轻袭来 , 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 , 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这样 , “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 , 就显得更悠远 , 更耐人寻思 。诗人选取“无声”二字 , 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 , 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 , 那树下的玉兔 , 那挥斧的吴刚 , 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 , 也是如此 。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 , 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 。如此落笔 , 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 , 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 , 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 , 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 , 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 , 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 , 意境阔大 , 含蓄不露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 , 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 。于是 , 水到渠成 , 吟出了这两句 。前两句写景 , 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 , 而且推己及人 , 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 , 同是望月 , 那感秋之意 , 怀人之情 , 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 , 因而由月宫的凄清 , 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然而 , 在表现的时候 , 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 , 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
天下离人千千万万 , 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 , 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 , 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 , 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 , 似虚而实 , 深得诗歌含蓄之美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 , 偏偏说“秋思落谁家” , 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 表现得蕴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 , 别人尽管也在望月 , 却并无秋思可言 。这真是无理之极 , 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 , 手法高妙 。在炼字上 , “落”字新颖妥贴 , 不同凡响 , 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 一齐洒落人间 。
这首诗意境很美 , 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 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 , 丰美的想象 ,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 , 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 , 将别离思聚的情意 , 表现得委婉动人 。
最后 , 在这里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王建(768年—835年) , 字仲初 , 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 唐朝诗人 。出身寒微 , 一生潦倒 。曾一度从军 , 约46岁始入仕 , 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 。后出为陕州司马 , 世称王司马 。与张籍友善 , 乐府与张齐名 , 世称张王乐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