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对照,指南录后序作者( 四 )


满朝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 , 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 , 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 ,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
国事到了这种地步 , 我不能顾惜自己了 。估计元方也许可以用言辞打动 。当初 , 使者奉命往来 , 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 , 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 , 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 。于是 , 辞去右丞相职位 , 第二天 , 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
刚到元营时 , 据理抗争 , 言词激昂慷慨 , 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 , 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 。可不幸的是 , 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 , 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 , 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 , 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我揣度不能脱身 , 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 , 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 , 只要求死 , 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 。
元军虽然表面尊敬 , 其实却很愤怒 , 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 , 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 , 我就不能回国了 。不久 ,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 , 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 , 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 。我按理应当自.杀 , 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 。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

文学赏析
这篇序文运笔峻削 , 详略得宜而又变化多姿 。一开始 , 出使元营的原因交代得了了分明 , 既粗笔提示又一笔不漏 。先谈客观形势 , 继说自己打算 , 再写出使赴命 , 顺理成章 , 说明形势 , 既是交代背景 , 又起烘托作用 。兵临城下 , “战、守、迁皆不及施” , 无他途可通 , 只有谈判才是善策 , 于是带出了“谈”字 。
朝廷百官怯如鸡 , 惶遽失措 , 于是隐隐露出了“谈”字 。“使辙交驰 , 北邀当国者相见” , 元方先打出谈判旗号 , 于是正式提出了“谈”字 。谈判是唯一道路 , 但出面谈判的人选应当选己 。这便由势及事再及人 。
二:指南录后序作者
"隋唐三部曲” , 指的是酒徒创作的《隋乱》《开国功贼》《盛唐烟云》 。
这三部小说 , 从隋唐争霸写到天宝年间 , 虽然故事不同 , 但无论是李旭、是程名振、还是王洵 , 三个主人公 , 都以“功名但在马上取”为主线 , 以小人物的视角出发 , 展现波澜壮阔的大背景、大故事 。
三人的人生起点不同 , 经历不同 , 但最后都成为了守护者 , 也都因此遭遇了无数挫折 , 最终也都坚守自己的底线 。毫无疑问 , 这是一部极为优秀的历史类“三部曲” , 推荐给喜欢历史类阅读的书友们 。
三:指南录后序读后感

指南录后序原文及翻译对照,指南录后序作者

文章插图
公元1276年 , 宋恭帝德祐二年 , 距南宋灭亡还有三年 。这年 , 元兵兵临城下 , 这让南宋君臣六神无主 , 手足无措 。此刻 , 文天祥是孤独的 , 因为其他人“莫知计所出” , 在危机面前呆若木鸡 , 没有应对之策 。此时 , 他面对的形势是严峻的 , 外有强大的元兵 ,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国内“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 莫知计所出” , 没有应对之良谋 。南宋陷入了面对敌兵压境的情况下而“战、守、迁皆不及施”的境地 , 南宋危若累卵 。“疾风知劲草 , 国乱显忠臣” , 在关键时刻 , 文天祥受任于危难之间 ,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都督诸路军马” 。面对危局 , 文天祥没有选择蛮干 , 而是经过一番分析 , 选择出使北方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文天祥选择出使呢?概括说来 , 共有三条 , 第一 ,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可以解除祸患 , 这是国内的原因;第二 , “初 , 奉使往来 , 无留北者” , 之前出使的使者没有被元人所扣留的 , 这是外部原因;第三 ,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予更欲一觇北 , 归而求救国之策” , 认为可以用口舌打动元人 , 趁着出使的机会观察形势 , 以便寻找到拯救国家的 ***  , 这是自身主观原因 。在做出出使北方的决定时 , 文天祥没有考虑自身的安危 。“苟利国家生死以 , 岂因祸福避趋之” , 在国家危难之际 , 最能见到忠臣的襟怀和刚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