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桥在什么位置?邯郸学步桥小学( 二 )


在邯郸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了包括邯郸学步在内的上千条成语,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资源 。王曰善给邯郸北关这座石桥取名学步桥,为邯郸厚重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处实物印迹,让后人能够在此获得文化熏陶,重温感悟邯郸学步的丰富内涵,实乃用心良善之举 。

邯郸学步桥在什么位置?邯郸学步桥小学

文章插图
需要指出的是,邯郸学步本身就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邯郸知名的文化符号,但是否真有人来到邯郸学习走路则不可考证,而在哪里学习走路更是不得而知,学步桥只是借用此典故命名 。正如乾隆年间《邯郸县志》特地说明:“取名‘学步’者,盖用邯郸故事借题于此,非果有其人其地也 。”
学步桥的修建在当时来说是邯郸的一件大事,无论官员或是百姓,对跨河出行难题的有效解决赞不绝口 。家住邯郸北门里的明朝官员张我续应邀为这座桥写下了《北关修建石桥记》,文章中不仅记述了建桥的原由、经过,而且对其横贯于南北京畿大道上的作用也洋洋洒洒作了评价 。
据历史档案记载,明代学步桥为三大拱、四小拱的七孔石拱桥,拱券顶部各雕有一只俯视河水的吞水兽 。桥面中间高,两端略低,呈弧形,两侧各有18根望柱,柱顶端雕刻蹲狮等动物,栩栩如生 。桥面两侧望柱之间各镶嵌了19块石栏板,板面雕刻有邯郸历史典故和各种造型纹饰等内容,十分精美 。
就在学步桥建成后不久,天启六年(1626年),邯郸城内发大水,积水深可行舟;这年八月,一场地震侵袭邯郸;崇祯三年(1630年),邯郸再次经历暴雨、冰雹灾害 。到了清代,邯郸也不乏洪涝的记载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夏天,邯郸遭遇特大暴雨,沁河泛涨堤决,河水漫过堤岸入城,武灵丛台下水深数尺,城内几乎成了泽国……
然而,虽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学步桥却凭借科学的设计和坚固的结构,始终岿然立于沁河之上,直到上世纪80年代拆修以前,桥梁一直正常使用,中间没有重修、重建的历史记载 。这样看来,明代邯郸知县王曰善真可称得上是“建筑大师”了 。
学走路还是学跳舞
邯郸学步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燕国寿陵人来到赵国邯郸,看见邯郸人走路姿态优美,心生羡慕,苦心学习走路步法,可到头来不仅没学会邯郸人走路,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到燕国 。
然而,近些年,一些文化学者对邯郸学步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解释 。他们认为,寿陵人来邯郸并不是学走路,而是慕名前来学习邯郸一种特色舞蹈——踮屣舞 。
根据《史记·货殖列传》中相关记载,邯郸有一种舞步叫踮屣,就是穿着没有跟的鞋,抬起脚跟,脚尖着地旋转飞舞 。这种舞蹈犹如西方的芭蕾舞,身姿轻盈,舞步优美,名扬天下 。南朝文学家陆厥在《邯郸行》中写道:“赵女擪鸣琴,邯郸纷躧步 。长袖曳三街,兼金轻一顾 。有美独临风,佳人在遐路 。相思欲褰衽,丛台日已暮 。”诗中的“躧”即鞋的意思,“躧步”正是在说邯郸踮屣舞 。
如果这样解释邯郸学步的话,似乎也符合一定的逻辑 。学习走路的人不多,学习舞蹈的肯定大有人在 。如果说一个人因为模仿别人走路,忘了自己原来怎么走路,这个情景有些匪夷所思;那学习一种新舞蹈而生疏了原来的舞步,就比较情有可原了 。
当然,邯郸学步到底是学走路还是学跳舞,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都是一家之言,可以理解为学术上的争论 。然而,无论是什么,邯郸学步成语典故本身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学步桥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