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有什么深意吗?( 三 )


《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有什么深意吗?

文章插图
4.兼及其他 。
在尚未集中归类的各章中 。孔子做了以下方面论述:
第2章:通过对《诗经》这部由他亲自编审的教材的评论 。孔子得出了“思无邪”的结语 。儒家讲诚心正意” 。这也是从好政的基本条件和必要的内心修为;
第4章:孔子以自己不同年龄的修为水准为例 。讲述了一个超凡入圣的渐进之路 。不能简单地以“修身”概括 。但却是修身养气 。渴慕圣贤者一生奋斗的目标 。
第9章:依然举例 。讲了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故事 。从中可见孔子反对在学习中单纯接受的“不违”方式 。而更倾向于师生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
第11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更高学习要求 。可以说是对前一篇的补充与提升 。
第12章: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多方面才干 。而非只局限于某一方面 。这也是儒家对从政者的能力诉求 。
第15章:孔子在此讲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其目的在以学衬思 。提出了学与思一样重要的观点 。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总结 。实际是学习处事从政的必备素养 。而不独以学习为然 。
第22章:以比喻的方法讲述了信义的重要 。孔子认为 。信之于人 。便如輗、軏之于车子 。缺之便不能行走于世上 。修身为政 。信同样不可或缺 。
第23章:对于礼仪制度损益的论述 。众所众知 。孔子的理想便是“复礼” 。在此 。孔子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时代更迭、礼有损益的正当性 。不过更为着重地重申了“继周”这一根本原则 。这里的礼 。既包括礼仪规范 。也包括典章制度 。正是维持“政”的无形框架 。
第24章:孔子在此讲述了“义”的概念 。并列举了两个反例 。其一是“非其鬼而祭之” 。在当时 。祭祀是王室诸侯卿士大夫为政的重要环节之一 。孔子举此例 。意味深长;其二是“见义不为” 。儒家认为的“义” 。是合乎仁与礼的行为 。只有义 。才可勇 。倘不如此 。何谈君子?
《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有什么深意吗?

文章插图
5.君子之辩 。
我们如今说的“君子” 。泛指道德水准高的人 。但在孔子那个时代 。君子则有不同的观点 。毕竟 。“君”和“子”都是平民所不能具备的尊贵称呼 。古时有威者为君 。有德者为子 。君子二字 。实际是对一个特定阶层的精英人士所专设 。换言之 。儒家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 。关于英雄创造历史 。还是努力创造历史的根本观点 。和我们当前的主流价值观有着根本的差异 。
再回到文本之中 。孔子的教育目标 。当然是培养君子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 。君子少之又少 。出身是前提 。行为是标尺 。二者缺一不可 。唯其少故珍贵 。而依据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根本观点 。君子必要为政 。即是孔子本人 。也有在鲁国为官的经历和诛杀少正卯的“政绩” 。同时 。孔子是鄙视生产劳动的 。曾经评价向他请教稼穑之道的学生为“小人哉,樊须也” 。在他的心目中 。君子治何业 。小人治何业 。再明白不过了 。
6.全篇梳理 。
通过以上的分解论述 。我们大概搞清楚了为政篇各章的讲述 。此时再联系本部分开头引述的儒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化君子之路 。便可知道 。本篇的第一章为总纲 。讲述了为政之根本 。其他诸章 。均围绕着“为政以德”这个核心铺开 。既有如何为政 。又有如何修德 。而孝之一道 。既是立身之本、又是齐家之本、更是守礼之本 。忠孝两全、威德并重、循规守礼、义勇兼备、才高不器 。方为君子 。方可为政 。但人是复杂的 。如“周公恐惧流言日” 。上述许多素质有的可以伪装、有的尚需锻炼 。唯有孝之一道 。发乎心而形于外 。可称君子为政的首要前提 。
《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有什么深意吗?

文章插图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 。提出了诸多即使是现在观之 。仍惊艳不已的深刻论点 。虽然时光流逝 。但对道德上君子的诉求 。永不过时 。而许多看似不相关的事物 。实际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孔子之所以为圣人 。也在于他能够把这些貌似无关的点连缀成线 。再以简练的语言阐发出来 。让人欢喜鼓舞、赞叹不已 。《为政》一篇中有关“孝”的论述 。便是鲜活的明证 。
顺带再说一句 。后世的张载又在“治国平天下”之后加了四句 。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标准越来越高 。令我辈汗颜无地 。不由得从内心深处发出“孔子+范仲淹”式的感叹:二三子 。吾谁与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