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有什么深意吗?( 二 )

其他观点:
我是亦文人文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
《论语·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 。本篇共二十四章 。主要是孔子论述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但是其中偏有连续四章的内容讲述“众人问孝” 。占全篇章数的六分之一 。如此谋篇布局 。是随意搭配还是有意为之?下面 。让我们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

《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有什么深意吗?

文章插图
说到“为政” 。就不能不提《论语》 。《论语》是孔子去世后 。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 。共二十篇 。属于孔子讲学时“课堂笔记”的合辑 。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 。但意义深远 。在儒家文化被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漫长岁月里 。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辖 。六艺之喉衿” 。宋时名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可见其在儒学群经中的纲领性地位 。
《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有什么深意吗?

文章插图
在诸篇的命名方式上 。《论语》采取了“除子曰外首二字+序号”的办法 。比如第一篇第一章的首句为“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因此本篇的名字就为“学而第一” 。同理 。第二篇名为“为政第二” 。如果把前两篇的名字连起来 。恰是“学而为政” 。与儒家经纶治世的纲领性话语“学而优则仕”何其吻合 。似乎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巧合 。
但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 。《论语》的作者当非一人 。也有可能在篇章的排列间体现什么道理 。更多地体现为随意性 。甚至连必须的校对工作都应付阙如 。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等同样的句子 。在书中出现了两次 。也有人曾大胆地提出 。我们今日所见的《论语》 。实际直至汉代方才成书 。
如果依据这个观点 。则这四章的于此处出现 。属于随意的偶然 。并无任何深意 。但事实是否如此 。不妨就全篇文本 。再做一次分析 。
《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有什么深意吗?

文章插图
在这二十四章的精短篇幅内 。孔子提出了大量深刻的观点 。儒家认为“从政”的至高境界在于“治国平天下” 。但治国平天下之前 。需要格物致知修身齐家 。以为能力和道德上的准备 。而在这一篇中 。是否即涵盖了上述内容?
为政纵论 。
为了便于总体了解 。我们将《为政》诸章以总结段意的形式 。将之尽量缩短为两字即可概括的内容 。并将之排列归纳 。可得出以下的分类方式:
第一类是论从政的 。共6章 。序号为1、3、18、19、20、21;
第二类是论行为的 。共5章 。序号为10、13、14、16、17;
第三类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 。论孝 。共4章 。序号为5、6、7、8;
第四类每类型各一 。为其他相关范畴的论述 。
所以 。在本篇中看 。一方面 。论述从政之道的内容占所占最多 。其次是种种行为及评价 。再次才是论孝 。
《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有什么深意吗?

文章插图
2.孔子论孝 。
在这四章中中 。孔子集中地回答了五人对孝的问题 。具体如下:
第五章: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 。”
第六章: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第七章: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第八章: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从原文可见 。孔子对于孝的境界描述是逐次递进的 。从无违以礼到唯疾是忧 。到能养以敬 。再到最高级的“色难” 。孔子给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命题 。
3.察言观行 。
无论是政治人物 。还是普罗大众 。与人交往的途径不外乎二:曰言与行 。儒家是入世的学派 。特别强调与人的交流 。孔子在道德评价中 。将人一分为二 。直接划分为君子和小人 。并且无中间地带 。虽然此论有简单化的倾向 。但更具操作性: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评价身边人的好坏 。以及最后得出应与之深交、浅交还是绝交策略的依据 。往往便在于自己评定此人是君子或小人 。而并不仔细梳理、分门别类 。如此 。孔子的言论才更接近生活的本真 。
而孔子在文中提出了“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观点 。至于“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以及“周而不比 。比而不周”等等 。属于此根本观点的具象化 。皆是告诉弟子(包括读者)们如何成为君子 。以及如何准确地判断出身边的人是否君子 。这些 。无论对于从政 。还是从政之前的修身 。都是一针见血的“照妖镜”和判断方向的“指南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