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意思的异是什么意思?日新月异的意思是什( 三 )


【典籍概念及其构成的考察】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典籍之“典”,甲骨文作“图一”,图一是会意造字,作双手或单手捧册之状 。金文的“图二”与《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图三”比较相似,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典,五帝之书也 。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 。”丌是放书底座或几案,将册子置于几案上或者以手捧册,皆有尊奉之意 。《尚书》中有《尧典》,记述了古代君王尧训示臣民的言论和治国的法度,可知“典”是指记载法则、制度的重要文献 。“籍”字出现较晚,未见甲骨文和金文,《说文解字》的小篆作“图四”,曰:“籍,簿也,从竹,耤声 。”即簿册、书册之意 。
典籍二字联起来并作为一种名称出现在文献中,大概始于战国时期,《孟子·告子下》曰:“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 。”《左传·昭公十五年》曰:“昔尔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 。”这里的典籍,或指先祖法度,或指国家典制 。典籍的合称,仍然包括了“典”的含义,指记载法则、制度等重要的书籍 。只是到了汉代以后,典籍才被用作各种书籍的统称 。《后汉书·崔寔传》称崔寔“少沈静,好典籍”;《三国志·蜀书·谯周传》记载谯周耽古好学,以读书为乐,“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 。此处“典籍”的用法,便与我们如今泛指一切图书的用法相同了 。
何谓典籍?我认为,仅仅依靠辞义的诠释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揭示典籍的实质,还必须深入探讨我国古代文献中,典籍这一文化载体的具体构成,认识典籍这一文化产品所具的特征 。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既存在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也存在于大量的文化遗存中 。而石器、玉器、甲骨、青铜器、秦砖汉瓦、竹简木牍、缣帛纸张都是形态与内涵各异的文化载体 。典籍的构成必然具备若干特异的基本要素,这要通过文献学的学理来进行分析 。
必须明确的是,典籍是用文字书写的,因此文字的形成,是产生典籍的先决条件 。
而记载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构成典籍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典籍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字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典籍的产生 。
起初,文字写在各种材料上,往往只是对一事一物的简单记录,这样的记录材料,只能统称为文献,因为它并未形成某种知识体系 。比如,商朝武丁时期的一片龟甲上锲刻的卜辞说:“乙巳卜穀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其受年?十一月 。”它的意思是:乙巳这一天占卜,史官穀问道:“商王下了命令,叫平民们一起去种田 。有好收成吗?”十一月是占卜的月份,这是一条有关农业生产的卜辞,有时间、人物、事件的记载,可以看出商代对于农业的重视及当时农耕采用了协田即集体耕作的形式 。但是,由于它仅是对一时一事的零散记载,所以只能算是单篇文献,还不能称之为典籍 。这种单篇文献只有成批汇集,形成有逻辑性的档案时,才具备典籍的性质 。
典籍的产生,需要人类文明发展具备一定的积累,当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逐步增加并累积,再通过有目的地总结,最终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以后,典籍的产生才成为可能 。因此,典籍凝聚知识信息的系统性,是与单篇文献的零星记载有根本区别的 。
编连成册的形式是典籍构成的第三个重要因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引用庄都的话说:“典,大册也 。”指出典籍的外部形状是册子 。“册”在甲骨文中作“图五”,象形造字,如甲骨联缀之形 。这些都说明自古典籍就有编连成册的形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