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的意思的异是什么意思?日新月异的意思是什( 七 )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原来在周王室的文化中心开始下移,通过各诸侯国再逐步传递到士阶层之中 。日益扩散、活跃的学术文化空气推动了典籍从形式到内容的进步 。从孔子整理典籍的事实可以推断,被后世奉为“六经”的《诗》《书》《易》《礼》《乐》《春秋》等重要典籍的主体内容,至少在春秋前期已经形成 。
史载孔子创立私学,为了编写教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 。以“六经”中的《诗》《书》《易》《春秋》来说,《诗》作为一部诗歌总集,在孔子之前就出现了,其中的“周颂”“大雅”“小雅”等篇多作于西周 。墨子见过《诗》,他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论语》中,孔子也常提到“《诗》三百”,认为《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尚书》的大部分内容也都形成于孔子之前,他对《尚书》的整理是“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易》的内容也很古老,相传经的部分是春秋以前产生,传的部分为孔子所作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至于《春秋》,则是周室和诸侯国史书的汇编,它虽按鲁国的历史年代编年记事,但却涉及了当时周王室与许多诸侯国的历史 。孔子之前,周室和各诸侯国都有史书,这些史书常称为《春秋》,与孔子同时的墨子曾见到百国《春秋》,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等 。《国语·晋书七》曰:“羊舌肸习《春秋》 。”《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提议对太子要“教之以《春秋》” 。《左传》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晋国的大夫韩起到鲁国见到了《鲁春秋》,孔子时年12岁 。至于礼、乐,也是在孔子前已有所记载的 。《论语·为政》中孔子比较了夏、商、周三代之礼,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八佾》中孔子比较了舜的《韶》乐和周的《武》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武》乐尽美而未尽善 。
以上分析说明,在公元前571年孔子出生之前,古代正式典籍已经产生了 。如果将西周典籍认为是早期典籍向正式典籍过渡的阶段,那么正式典籍应产生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570年之间 。
所谓正式典籍,除了在文字、内容、编连方式等三要素比早期典籍更为进步之外,主要是指典籍在社会功用上已经脱离了早期典籍简单记录的档案性质,而充分体现了典籍在精神属性上具有表达思想、交流经验、积累和传播知识的作用 。
在春秋前期产生的正式典籍,由于文字内容的增多,其载体材料已不再是早期典籍的甲骨了,那么应该是什么呢?《仪礼·聘礼》称:“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礼记·王制》曰:“太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 。”《周礼·司民》记:“司民掌登易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 。”
这些记载都间接说明,产生于春秋前期的正式典籍的情况,其中简、策当是竹质书写材料,版、方当是木质书写材料 。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情形看,当时正式典籍的载体材料应是编连的竹木简 。20世纪末以来发掘的大量战国出土文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典籍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等,从它们的材质以及复原后的形制,应该能看出正式典籍产生后的基本情况 。
《光明日报》( 2019年05月25日10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