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怎么看待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点?


要回答怎么看待 。首先得搞清楚是什么吧?
其实 。白马飞马的核心论点主要是两条:
第一条 。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 。
“马者 。所以命形也;白者 。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
马是形状 。白是颜色 。颜色不是形状 。所以白马不是马 。
第二条 。马、白马的外延不同
“求马 。黄黑马皆可致 。求白马 。黄黑马不可致 。……故黄黑马一也 。而可以应有马 。而不可以应有白马 。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马者 。无去取于色 。故黄黑皆所以应 。白马者有去取于色 。黄黑马皆所以色去 。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者 。非有去也 。故曰:白马非马 。”
你要找马 。黄黑马都可以 。你要找白马 。黄黑马就不行 。所以黄黑马是一种马 。可以算是马 。不能算是白马 。于是白马也不是马 。
“白马非马”的辩论给人的感觉 。大概就是“虽然听不懂但是感觉好厉害的样子” 。你明明觉得不对 。但又好像辩不倒他 。这其实只是因为古代汉语表达的模糊性:即可以表达包含不包含 。也可以表达等于不等于 。而白马非马的整套辩题 。就一直在包含和等于的来回切换中搞乱了人的思维 。再加之现在我们对于文言文的隔阂 。看到马、白、白马这些字眼穿梭在文言语法里 。更加是一个懵逼两个懵逼三个四个五六七个都一起懵逼了~
现代语言里 。用数学的子集和全集的概念解释 。就一目了然 。说白了 。白马、黄黑马都是马的子集 。所以看起来 。白马包含于马(白马是马) 。一点问题都没有;白马不等于马(白马非马) 。也一点问题没有 。
但问题是 。公孙龙没有用逻辑推演的同一概念同一外延的套路来 。而是用等于不等于来怼你的包含不包含 。所以结果就是鸡同鸭讲 。鸡鸭都觉得占理了 。这和庄子的“子非鱼”差不多是一个套路 。

你们怎么看待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点?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白马非马」其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观点 。
「白马非马」 。「非」是「不等同」的意思 。从逻辑上来讲 。这是个至为浅显的问题 。马包括白马 。但白马不等同于马 。这种不等同 。就概念内涵讲 。「白马」包括了马之形和马之色 。「马」只有「马之形」 。这是不同的 。就外延讲 。则马包括了黄、白、黑等各种马 。白马只能指白色的马 。这也不同 。内涵和外延皆不同 。故「白马非马」 。
【你们怎么看待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点?】这就是个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 。公孙龙用一含混之「非」字 。遂使人误解「白马」不属于「马」 。「白马非马」此一命题 。完整论述应包含「白马是马」和「白马非马」两个方面 。公孙龙只反复就「白马非马」为言 。不知是思虑步不周还是故炫其智 。无论如何 。单就这条逻辑上的「非等同」之论 。已然很厉害了 。
并且 。「白马非马」实不仅人们所熟知的这点内容而已 。
最能代表公孙龙之学说者 。实为《指物论》 。其他诸篇不过是《指物论》之发挥与应用而已 。然贯穿公孙龙各篇的 。是概念的实存性 。此在《指物论》中已有所论 。
常识以为「马」是实在 。「白」只是「马」的一种属性 。但在公孙龙这里 。「白」和「马」一样 。都是实在 。「白马」是「白」和「马」的并列组合 。也就是说 。「白马」就是「马白」 。是「白」和「马」的组合 。所以「白马非马」就是「马白非马」 。就是「白马非白」 。两个「类」的组合自然和一个「类」不同 。这就是公孙龙《通变论》中所说的「二无一」 。
一切概念 。如「白」和「马」 。皆为同一级别指存在 。「白」和「马」组合 。就是「马白」 。也即是「白马」 。这就引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即「实体」与「属性」的问题 。若以「白」为属性 。「马」为实体 。则说「白马」而不说「马白」 。但在公孙龙这里 。从根本性而言 。并没有这种区分 。「白马」就是「马白」 。无非是两个「类」的组合 。《孔丛子》记孔穿与平原君对话云:
「《诗》有素丝 。不曰丝素 。《礼》有缁布 。不曰布缁 。〈牜麗〉牛玄武.此类甚众 。先举其色 。后名其质 。万物之所同 。圣贤指所常也 。」
此后人伪托之言 。但其立场正是对公孙龙「白马非马」论中对「白」「马」同级的否认 。所谓「《诗》有素丝 。不曰丝素」 。是根据语法习惯中主词与谓词的分别 。而对应到「实体」与「属性」的分别 。所谓「先举其色 。后名其质」 。即表明在认知过程中 。属性与实体的呈现 。有「先后」之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