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个和尚,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 二 )


到了东京大相国寺 。智深见了智真 。书中写得很清楚 。只向智清拜了三拜 。这也意味着 。鲁智深与智清长老之间还会有故事 。
从鲁智深到达东京大相国寺之后的故事看 。花和尚变得规矩多了 。他按照智真长老的话 。一心要谋个职事僧人做 。因而 。甘心去看菜园子 。希望在大相国寺步步升级 。
智真长老曾经预言 。鲁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 。也就是说 。五台山所有的和尚除了智真而外 。正果都不如鲁智深 。从鲁智深对两个师兄的不同礼节来看 。以及“智深”与智真、智清同辈这个信息来解读 。鲁智深将做到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这可是有皇家寺院气象的大去处 。
二龙山隐喻是北宋末代两个君主 。鲁智深住持东京大相国寺 。就是伏笔上二龙山的伏笔 。看看智真长老住持的五台山文殊院 。周围所有的产业都是寺院的 。二龙山宝珠寺的住持鲁智深岂不是“遇山而富”吗?
既然如此 。鲁智深还能还俗吗?

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个和尚,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

文章插图
鲁智深为何“遇林而起”?又为何“遇州而迁”?
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中 。第三句有两个版本 。容与堂本《水浒传》作“遇水而迁” 。“遇州而迁”则出自贯华堂本 。从前七十回书的故事看 。“遇州而迁”更为准确 。
所谓“遇水而迁” 。大概指的是梁山泊 。这个也讲得通 。鲁智深上了梁山泊 。然后追随宋江投降招安 。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然后才会有“汝等皆不及他”的正果 。
然而 。绿野老道认为 。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 。每一句并不仅指一件事、一个地点或者一个人 。比如 。“遇林而起” 。即可指野猪林 。也可以说是指林冲 。同时 。还可以说是赤松林 。施耐庵的文本需要细读 。既然智真长老偈语中说到了“林” 。则鲁智深的旅程中但凡出现“林”字 。就是要“验证”偈语了 。
鲁智深在赤松林遇到了史进 。是其上二龙山落草的伏笔 。因为 。“九纹龙”隐伏的是北宋九代君主 。更为重要的是 。花和尚与九纹龙联手杀掉了崔道成、邱小乙 。火烧了瓦罐寺 。这座寺庙原本很繁华 。但寺院的额匾却几乎废掉了 。一个偌大的去处 。竟然被一个称姓氏的和尚伙同一个道士糟蹋得不成样子 。
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个和尚,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

文章插图
瓦罐寺的情况 。实际上隐喻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下“革佛诏”革佛的历史 。宋徽宗摘掉寺院的牌额 。改寺院为观 。僧人改称德士 。要称俗家姓氏 。入道学 。宋徽宗“崇道抑佛” 。以道教渗透佛教 。从而达到禁佛毁佛的目的 。所以 。崔道成已经被道教异化 。与邱小乙在寺院中横行 。
鲁智深、史进联手杀掉了这两个佛、道败类 。火烧了瓦罐寺 。意味着和尚的反叛 。鲁智深由大闹五台山毁坏佛门设施 。亵渎佛门圣地的“花和尚” 。在赤松林“华丽转身” 。开启佛门正果之途 。
所谓“迁” 。就是改变地点、改弦更张的意思 。说的是变 。既然如此 。鲁智深“遇州而迁”就更有改弦更张的含义了 。但凡遇到州 。鲁智深也将“华丽转身” 。
三山聚义打青州 。花和尚上了梁山 。梁山的晁寨主是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 。与鲁智深是同门同道 。但是 。不久之后 。晁天王就“归位”了 。此后 。鲁智深就是梁山之上的“第一尊佛” 。寄托着施耐庵“佛道合一”的人文思想 。
如此 。鲁智深就更不能还俗了 。
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个和尚,当上二龙山首领后为什么不还俗?

文章插图
“遇江而止”究竟是何寓意 。鲁智深的结局就是坐化了吗?
上文讲到 。鲁智深将与智真长老再无重逢之日 。所以 。智真长老肯定不会给鲁智深下第二道佛偈 。让他在浙江坐化 。坐化算什么正果?难道智真长老要否定自己“汝等皆不及他”的预言吗?
智真长老的四句偈语的最后一句 。便是鲁智深的大结局——“遇江而止” 。
江 。绝非钱塘江 。而是江苏镇江 。也就是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的地方 。宋江反诗中有一句“心在山东身在吴” 。点明了他所在的江州属于吴地 。而不是江西九江 。同时 。蔡九知府是有原型的 。他就是后来宋徽宗镇江复辟时的镇江留守 。蔡京的儿子(应当是老三 。三三入九 。大抵如此)蔡翛 。
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 。其实是写的预言诗 。诗中所说的“血染浔阳江口”、“敢笑黄巢不丈夫”等等 。将是七十回书之后的伏线 。这个伏线隐伏的故事 。大概应当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反对宋徽宗复辟 。第二次造了这个皇帝的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