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二 )


被捕的前一天 。还有日本友人找到谭嗣同 。苦劝他和康、梁一起去日本 。等待时机 。东山再起 。谭嗣同依然坚辞 。他说:“各国变法 。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者也 。有之 。请自嗣同始!”
这就是谭嗣同选择赴死的根本原因 。他希望用自己的鲜血 。唤醒沉睡的人们 。摧毁腐朽的王朝 。随后 。谭嗣同喋血菜市口 。
谭嗣同的死 。让我想起了小说《荆棘鸟》中的经典话语:“当我们把荆刺扎进胸膛时 。我们是知道的 。我们是明明白白的 。然而 。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 。我们依然把荆刺扎进胸膛 。”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文章插图
虽然《荆棘鸟》谈的是爱情 。谭嗣同介入的是政治 。但当人的精神超越肉体的时候 。无论是为了什么事情 。赴死的决绝都是一样的 。
其他观点:
此谓舍生取义者也 。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中国战败的局面使得许多国人痛定思痛 。开始意识到唯有变法方能拯救国家于危亡 。并且 。光绪也有心变法 。于是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得到光绪的信任 。开始委命办理变法事务 。但是奈何慈禧等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变法受到阻挠于是才有了企图发动兵变夺取权力 。然而 。兵变失败 。维新派被慈禧残忍镇压 。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文章插图
此时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得到风声 。找好了新的去处 。而梁启超等人也劝了谭嗣同 。说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希望谭嗣同也能够先行躲避祸乱 。将来等待东山再起之日 。并且 。日本方面也已经向谭嗣同传达了日本方面愿意为谭嗣同提供庇护 。但是 。谭嗣同已经志在以身许国 。拒绝了大家的规劝 。
谭嗣同深深知道 。此时的中国国民对于变法已然不够了解 。完全不知道变法对于强国富民是多么的重要 。此时 。必然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 。唤醒国人的血性 。让大家明白 。国家的富强必然需要流血牺牲 。而他谭嗣同 。愿意站出来 。为大家做出表率 。
他讲 。“不有行者 。无以图将来 。不有死者 。无以召后起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 。请自嗣同始 。”
之后 。谭嗣同被捕入狱 。在狱中 。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而在临死前 。刑场上万人观看 。谭嗣同面色不改 。大声说道:“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慷慨激昂 。死得其所 。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

文章插图
曾经看过李敖先生的《北京法源寺》一书 。里面有一个片段 。为了证明自己死的有价值 。谭嗣同以专诸与荆轲自比 。称总有人要流血牺牲 。何不以他谭嗣同一人之性命唤醒更多爱国人士的血性 。若成功他死得其所 。若失败 。他也死而无憾了 。
【戊戌变法后,谭嗣同明明可以选择不死,为什么却执意将生死抛在一边?】谭嗣同是英雄 。他并不是无力 。相反 。正是因为中国有着这种敢于人先、流血牺牲的能人志士 。中国才有如今之大好局面 。有些人死了 。却还活着 。他的精神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继承 。继往开来 。奋勇当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