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吗?】有一次我在一个面馆吃面 。遇到一位僧人也在吃素面 。看他面容沉静 。眼神随和 。感觉这是一位有点修为的师父 。
于是我过去攀谈 。他也慈悲 。对我的问题一一作答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吗?

文章插图
我那时对禅啊哲学啊 。很有研究的兴致 。于是问他: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吗?
他笑笑说:哲学是什么?哲学也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学问 。我们无论是学习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 。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
像你说的这样 。也是一个定义 。你可以理解为是 。也可以理解为不是 。
如果你理解为是 。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去认知六祖这句话 。我不能说是错也不能说是对 。我只能说 。这句话怎么去理解 。都有偏差 。除非你实际证悟到这一步 。那就不必多说了 。
我问:其实我们凡人 。只不过想知道 。为什么要这样说 。因为这样等于把这个世界的依据给拆散了 。什么都没有了 。难道不是唯心吗?这在哲学上就是唯心主义啊 。
他说:唯心主义这个词 。不过是一个片面的定语 。为什么唯心就不好呢?我们的世界又是否都是唯物的呢 。我们要打个问号 。
这四句话 。是六祖早期题写的偈诗 。它代表着一种知见 。这个知见认为真理是具有空性的 。本来就在 。无需多余造作 。
任何多余的造作 。都无法与这个空性亲近 。这个知见在当时 。可以说是悟道之语 。所以六祖凭借这四句 。成为衣钵传承者 。
在对世界真相的根本 。他用四句来做了一个表达 。这个表达 。基本上比较通达穷尽了 。世界上任何一个哲学家 。也从未做过这样的表述 。
他们即使再聪明智慧 。也无法达到真正通过修行而实际证悟到的境界 。依然还守在思维层次 。当然 。思维层次有的已经很接近真理了 。并且说出来的道理 。与真理非常相似 。
然而这还只是某些个别的哲学家 。在沉静地个人修为里 。得到了一点智慧的开启 。但实际去做修证 。亲自去验证的人 。极为少数 。
所以哲学上认为这是唯心主义 。只不过他们和这个隔的距离比较遥远 。用他们的角度来看 。也只能做一个武断粗率的定义 。
比如后来六祖说的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 。仁者心动 。在哲学家眼里看起来 。更加是虚无缥缈的唯心主义 。根本不足以相信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吗?

文章插图
试想一个习惯于以世间知识学问和大脑思维交织看待这个世界的人 。又怎么可能突破知识的障碍去理解这样的实修境界表述呢?
知识学的越多 。思考的越多的人 。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更加不相信这些 。他们困在已有的知识架构里无法出来 。所以理解不了这些架构以外的东西 。
还有一种是会毅然抛开知识束缚 。转向对道的实际探索中去 。因为这些知识无法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级知识分子 。也很喜欢学FO求道的原因 。
但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要学坲 。最难办的就是脑子里的知识太多太杂太滑溜了 。已经结网了定型了浇筑了水泥钢筋 。忽然之间要他菩提本无树 。本来无一物 。这是很难改变的 。满眼都是尘埃 。动静皆是是非 。在这些障碍里无法解脱 。
所以学FO有成就的人 。往往不是知识高的人 。而是天真老实简单单纯的人 。
我说:原来如此 。那依法师如此说,哲学家比起修行者 。会低一级别了?
他说:我们从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不会因为这些做标准 。去定义高低 。人人都是一样的 。这样的平等无分别的心态 。是一个修行人最基本的心态 。
不在比量上纠结差别 。人就不会扭曲地看待世界 。看什么事什么人 。都会平等平常 。无圣无凡 。不带各种我见偏见邪见见取见 。这才是自在 。
我说:多谢法师指点 。今天的素面我请您吃吧 。
他笑笑:我已付过款 。今天与你有缘 。说多了几句 。施主的好意我心领了 。
其他观点:
这不算是哲学上的唯心主义 。这只能算是佛教上的一种“导人慰人”的禅语 。当时 。慧能大师看到人生总是这么艰难地活着 。不忍心 。就写出:“菩提本无树”:(印度语 。本意是指聪明 。愚昧或烦恼 。本来就不存在的 。) 。“明镜亦非台”:(就是台上的镜子 。本来也是没有的 。) 。“本来无一物”:(人都是空空而来 。又都是空空而去) 。“何处惹尘埃”:(又何苦活着争来斗去呢)?慧能这首诗 。一切皆冲着其师弟神秀的“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而作的 。说实话 。就时代而言 。神秀较现实 。试想 。做人能真正做到像慧能所说的:因一切皆空 。所以做人要与世无争 。坦然活着(躺平) 。这也是一种快乐啊 。(但现实可以这样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