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养鱼:中国在深海,悄悄干了一件大事( 二 )


除此之外,2017年交付挪威,大名鼎鼎的“海洋渔场1号”,也是中国建造的 。
这座总高69米,总容积相当于200个标准泳池的庞然大物,号称全球最大的半潜式深海养殖场 。
因为这个东西在世界范围内是首例,在建造的过程中也是一边修改设计,一边制造 。
后面我们从这个“超级渔场”的设计和建造中获得了灵感 , 然后加以改进,造出了世界最大、全国首个全潜式的大型网箱“深蓝一号” 。
另一方面 , 中国从“固定牧场”开始转而探索“游动牧场”的模式 。
无论是上面说的那2艘挪威的养殖工船,还是深海网箱,都是自身没有航行动力的,像是固定牧场 。
国信1号这样的养殖工船,本身就能航行 , 更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 。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深海养殖模式 。
深海网箱或是挪威的养殖工船,相当于在大海里沉了个巨大的网兜,是开放式的 。
国信1号这样的养殖工船,是封闭式的养殖工船,是船载舱养的模式,养鱼的船舱是并不直接与海洋水体相连的 。
“国信101”号的养殖舱用的就是“船载舱养”模式 图片来源:半岛网
既然网箱式是深海养殖的“主流”,绝大多数国家都在用这种方式,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大费周章地发展封闭式的养殖工船,这个创新有什么好处?
至于中国能“换道超车”的原因,其实说起来也并不复杂 。
首先,是需求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
【“航母”养鱼:中国在深海,悄悄干了一件大事】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养殖的水产品占到全世界养殖产量60%以上 。
但中国人均的海产品消费量却不那么多 , 人们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 。
经过多年发展,近海养殖已经饱和,将养殖拓展到深远海,能增加优质鱼类资源的产量 , 也是整体市场环境的需要 。
封闭式的养殖工船,相比深海网箱养殖更加高效 。
国信1号的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能够实现平均每立方米养殖22公斤,保证成活率95%以上的高密度养殖 。
同时,养殖周期还能缩短1/4 , 也就是说,我们用同样的地方,能养更多的鱼,鱼长得更快、品质更好 。
此外,还能有效地收集处理粪便、饲料的残余,养殖的排放也减少60%-70% 。
既能多产鱼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减少污染,这怎么算都不亏 。
其次,也和我们的海洋自然环境有关 。
跟挪威等国不同,中国沿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更复杂、更多样 。
这就使得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现成的经验,还要更多考虑我们的现实情况 。
安全问题是第一个要考虑的因素 。
中国沿海大陆架的地质构造,让30米以上的深海远离海岸 , 同时面临的西北太平洋,每年平均有20多个不同等级的台风,对沿海地区有直接影响 。
与其选择与大自然正面硬刚 , 不如我们开着“游动渔场”稍微躲一躲更有效 。
同时,还能躲避赤潮一类的自然灾害对养殖的影响 。
另一方面,我们也从“南菜北种”的经验中 , 举一反三地开创出“南鱼北养”的方法 。
因为中国沿海从南到北跨越的纬度很大,一年四季水文数据也有很大变化 。
比如说大黄鱼 , 它适宜生长的水温在22~28℃,那用养殖工船来养的话,冬天到东海附近,夏天水温升高了再到黄海海域,利用自然条件实现全天候的工业化养殖 , 缩短养殖周期,生产效率也能大大提高 。
更重要的是,船载舱养的中国式“海上牧场”,创新了深远海养殖的模式,带动了整个配套行业的发展,让中国从海洋渔业大国开始迈向强国,同时为全球渔业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
一向酷爱农耕的中国人,这次把目光瞄向了比土地更广阔的深海大洋,用自己的方式 , 开启了耕海牧鱼的时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