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意义:循环、永不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意义:循环、永不消失

文章插图
文章目录:1、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意义:循环、永不消失
2、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传承意义
3、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
4、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乐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民族的传承
6、猜你喜欢:
1、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意义:循环、永不消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启用后,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 , 主要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 。文化部将专门制定相关规定,规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使用 。那么,我们来民族文化看看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
2006年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标志 。该标志主要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 。
标志诞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是通过网上征集、群众投票和数轮专家评议最终选出的 。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
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 。“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 。
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 , 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 , 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启用后,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主要用于研究、收藏、展示、出版等领域 。文化部将专门制定相关规定,规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的使用 。
2、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传承意义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艺术的优点,并与流行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 。那么,跟随小编继续来了解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的传承意义是什么吧!
可能感兴趣》》戏曲浅谈——柳琴戏的艺术特点与特征
传承意义
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艺术的优点,并与流行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 , 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 。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电视的迅速普及 , 以及多种娱乐样式的出现,柳琴戏观众逐渐减
3、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瑶族文化大家了解多少呢?不过所有人都知道瑶族是一个热爱歌舞的少数民族,无论是生活娱乐 , 还是祈福驱魔,寻找伴侣,在任何时候 , 都是歌声缭绕于这个淳朴的大山里 。你想学山歌吗 , 想感受一下这大山里的文化气息吗 , 那就赶紧随小编一起看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乳源瑶歌吧 。
乳源瑶歌的历史渊源
根据口传和有关文史资料记载 , 具体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时的瑶族进山五位祖先:盘安衫、邓法迎、赵俊一郎、赵松二郎、赵应三郎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由平原转入山地 , 山歌也随平地的柔和、平稳的旋律演变为大山的高声呐喊形式 。
据老艺人口传:“当时的一首歌传遍了三州五十峒” 。由此,瑶民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为纪念古人和在生活中取乐、或传情、或驱赶孤独和心魔,山对山大喊是必不可少的,以祈求借助山外神灵,感动野鬼恩赐神力,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定居群居于南岭山中后,随着岁月的流失、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瑶人,生活及其朴实单纯,习惯了大自然赐于的满足,与世无争,得天特厚 。这时期的“赛花柄”进化到日常生活习俗中,成为自编自唱、对唱、交流感情的第二语言 。明、清时期、瑶族山歌“赛花柄”到了鼎盛时期 。
“赛花柄”过山瑶山歌在14-19世纪较为流行于各个山寨,是瑶族少男少女成长必修的课程 。据相传,瑶语“溜腊”是聪明的意思 , 以当时的“溜腊子”“溜腊妹”都属懂得谈唱旧歌自创新歌的瑶族勉讲端、勉西端(男孩、女孩) 。据传17世纪以前,若是有人在山上唱起一首“赛花柄” , 定会有人对上你一首并挽留你留下来做客 。会唱“赛花柄”的时代的瑶族男女青年都以对歌来寻找自己的伴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