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是否可能因为被很多人误用,变成了「正确」的用法?


不要说文字 。就是历史都会因人的因素而将错误认为正确 。如成语将错就错而为之 。这是由力量决定的 。最后很多结果就是牺牲正确值不值得 。
现实之残酷弱小被牺牲!
其他观点:
古代汉字的构造方法 。一般指“六书”而言 。对六书解释最详尽的是东汉学者许慎 。他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把六书的名目和次第修正为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书不是先预先制定的据以造字的原则 。而是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 。总结出来的条例 。

某个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是否可能因为被很多人误用,变成了「正确」的用法?

文章插图
清代著名学者戴震认为 。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 。专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后世学者多采用这一说法 。
提问者问 。某个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是否可能因为被很多人的误用 。变成“正确”的用法?
我的回答是 。确实有这种现象 。但有些字 。哪怕被再多的人错读错用 。也不会因此而被改变 。传说 。有人就把“墨西哥”读成“黑西哥” 。真是“秀才识字认半边 。”可笑的是 。知道念错后 。还强词夺理说 。“墨也是黑的” 。
因误用而约定成俗的字 。要与转注和假借字区别开来 。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 。一个词 。读音变化了或者各地方读音不同 。为了在字形上反映这种变化或不同 。因而给本字加注或改换声符 。这就是转注 。
“老”字甲骨文的写法像长发、曲背老人扶杖的样子 。后来读音有了变化 。为了反映这种变化 。成为“考”字 。先有“老”字 。后有“考”字 。“考”是“老”的转注字 。意义相同 。可以互相注释 。声音相近 。可见由“老”变“考” 。不是误用 。是转注 。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 。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 。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 。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 。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 。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 。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 。就称为假借字 。
请柬的“柬” 。它是“简”的假借字 。简 。竹简 。古人将字写在竹简上 。所以把请帖称着“简” 。但偏偏不写“简” 。而要写成另一个同音字“柬” 。成了习惯 。谁要是写成“简” 。反成别字了 。可见 。“请柬”的“柬”字 。不是误用 。是假借字 。
关于因误用而约定俗成的字
语言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 。根据约定俗成做出的改变 。似乎更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正如荀子所说 。“名无固宜 。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则谓不宜 。”
比如 。现在“呆板”的“呆” 。原来却是读“挨” 。现在“铁骑”的“骑” 。原来却是读“机” 。现在“说服”的“说” 。原来却是读“税” 。现在的“谁” 。原来却是读“水” 。现在的“尴尬”两字 。古代原先还读成“监介”呢 。
有意“误用”而流行的字词
比如一个文字忌讳 。一个方言、一段相声、一个玩笑 。就有可能带出一种流行 。记得在念大学的时候 。老师就有意读错别字以提起学习兴趣 。把“心不在焉”有意读成“心不在马” 。一阵哄堂大笑后 。“童鞋”全没有了瞌睡 。
字词是活的 。它会随着文明的推进而衍化 。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变化 。国人嗨皮地用词语 。如同走进美丽的汉字世界 。在妙趣横生的词林中漫步 。字词用到好处就是一种幽默与艺术 。或出于谐音 。或出于双关喻义 。但并不代表字词句就会改变 。也不要为之担心 。字词也应该与时俱进 。当然也分场合 。
用生命捍卫的字词
古往今来的文字之祸 。在宋代之前最著名的是春秋时代齐太史兄弟三人 。因直书史实被杀一事 。公元前548年 。齐庄公因与大夫崔抒的妻子私通而被崔抒杀害 。史官记录“崔抒弑其君” 。崔抒看了记录后 。对史官用“弑”字感到不满 。命令史官改掉 。史官不从 。崔抒杀史官 。史官的二弟、三弟秉承兄业 。还是记录“崔抒弑其君” 。亦被杀 。最后一个弟弟还是用了“弑”字 。崔抒被太史四兄弟的凛然正气震慑住了 。没有勇气再杀掉老四 。
某个汉字的字形和读音是否可能因为被很多人误用,变成了「正确」的用法?

文章插图
封建社会里 。文字之祸屡见不鲜 。字词被有意误解而被杀头的大有人在 。文字狱被称为“表笺祸” 。尤以明朝、清朝最为惨烈 。
虽音同字不同 。但也要有所忌讳 。河南府尉氏县教谕许元 。所作《万事贺表》 。其中有“体干法坤 。藻饰太平”八个字 。被怀疑是讽刺而遭满门抄斩 。就因为“法坤” 。音同“发髡” 。“藻饰太平”音同“早失太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