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老师的“扒门事件”会激起全社会的唾骂?原因何在?


我觉得吧 。与其说这件事是源于对一种职业身份和特权地位的厌恶 。不如说是源于对一种文化的厌恶 。这种文化就是“潜规则”和“漠视规则” 。换句话说:即便“扒门者”不是老师 。也不是什么教导主任 。只是一个没有任何身份和地位的普通人 。照样会引起轩然大波 。只不过 。附加的职业和身份推动了这个事件的“发酵”而已 。
【为什么女老师的“扒门事件”会激起全社会的唾骂?原因何在?】

为什么女老师的“扒门事件”会激起全社会的唾骂?原因何在?

文章插图
其实 。不仅包括这个事件 。2016年的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老虎伤人事件”:私家车女车主无视动物园警示 。危险区擅自下车导致一死一伤 。2017年宁波动物园男子逃票翻墙进入动物园误入虎穴被老虎咬死事件……同样导致了舆论的一面倒 。这些事件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反应?几近整齐划一的舆论一面倒站队现象何以发生呢?
为什么女老师的“扒门事件”会激起全社会的唾骂?原因何在?

文章插图
为什么女老师的“扒门事件”会激起全社会的唾骂?原因何在?

文章插图
原因不外乎:对无视规则、潜规则的痛恨 。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深受其害 。每个人都在痛恨着这些对规则的践踏行为 。但同时又无力抗拒被深度裹挟其中 。现实中的情形不是这样吗?你排队排得好好的 。突然被人插队导致你的努力可能前功尽弃;你遵守着交通规则心平气和地在路上开着车 。结果接二连三地被破坏规则的人莫名其妙地别车、超车;你按部就班地努力着 。但是你的努力经常被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和规则践踏者破坏殆尽……明规则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暧昧不清 。规则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弱化 。违背规则的低成本和零成本 。最终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老实人吃亏”的“丛林法则”氛围 。结果就是人人都深受其害 。人人却又无力逃脱这个恶性循环 。
所以 。回到这个事件 。现实是:这个老师胡搅蛮缠 。最终为自己换来了一家三口上动车的机会 。如果没有手机曝光 。她无疑成功了 。当然因为被曝光她这次行为可谓得不偿失 。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潜规则、无视规则的行为能获得曝光呢?所以 。无规则、潜规则运行仍将是生活中的常态 。这也许才是让大家产生“切肤之痛”的深层根因吧!
其他观点:
对于女老师的行为 。部分评论将该事件的发生归结于女老师品行 。女老师的品行如何 。是否在日常中也如此事中表现的一样 。不得而知 。至少目前并没有更多的细节可以证明这一点 。个人更愿意相信这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是情急之下的一时糊涂 。刑法理论中有一种犯罪叫激情犯罪 。是指人在外部因素刺激下暂时的非理性的犯罪行为 。各国刑法都对激情犯罪持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 。我国的刑法虽然没有具体规定“激情犯罪” 。但在司法实务中变相的承认这种犯罪 。如早些年的药家鑫事件中 。药家鑫辩护律师以“激情犯罪”进行辩护 。以期获得法院的轻判 。任何人都有暂时失去理性干出事后自己都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情的时候 。对于女老师的行为当然要谴责 。但是就此深扒女老师的各种“黑历史”似乎并不妥当 。假设(仅是假设)该女老师因为舆论或公众锲而不舍的唾骂谴责做出某种不理智的行为 。媒体和公众是否对此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此类现象并
非没有先例 。
至于女老师的“扒门事件”激起全社会的唾骂 。表面看是对女老师的谴责 。其实质是公众对社会中各种“漠视规则”或“潜规则”现象的不满 。特别是在事件中当事人拥有某种身份或地位的时候 。事件后续的任何发展都有可能引起公众的各种联想 。法治精神要求“公平正义” 。任何人都应该在规则下 。受规则约束 。违反规则应受到规则同样的惩罚 。这才是公众所期待的 。亦可能是女老师“扒门事件”激起全社会唾骂的真正的原因所在 。
其他观点:
我认为 。这位女老师的行为是错了 。也有些恶劣 。毕竟高铁不是一般的出租车 。关乎太多旅客的生命安全 。她的行为会被大众视作对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 。极易激起公愤 。本来 。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 。人均公共资源和公共空间都越来越逼仄 。亟待现代文明规则的普及 。所以近年来 。关于公序良俗和公德的新闻 。一般都会有不小关注度、
但是 。我不也不得不说 。大众对于此事的理解 。也有一些偏差 。比如这列高铁的晚点 。并不是由这位女老师所致 。而是本来就已经晚点了 。而且事发时 。离高铁启动还有几分钟的时间 。也有读者认为 。现在列车晚点从来不见赔偿 。甚至有时候连站方一句道歉也听不到 。而站方明明可以放行让人赶车 。却非要阻拦 。也是这起事件发生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