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 。老舍先生是市井文学的代表 。
他所反映的是最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 。最具代表性的是作品当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巜茶馆》 。
我觉得这样回答基本上算是正确吧?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老舍是小说类文学作品的代表 。
其他观点:
从文学上来说 。对作品的分类比较容易 。对作家的分类往往比较困难 。尤其是像老舍这种创作风格比较独特的作家 。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归类 。
从风格上讲 。老舍的文字有着非常明显的“京味”和世俗性 。而从内涵上讲 。他的作品又带有着“海派”的内涵和当时严肃文学的一些特征 。
文章插图
何为“京派”与“海派”?
“京派”和“海派”之争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论战 。发端于沈从文的一篇文章 。
1933年10月 。沈从文在《大公报》上刊发了一篇名为《文学者的态度》的文章 。其中称现在的文学工作者成为了一种扭曲的职业 。并且暗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 。是因为一些上海作家在创作时受到了太多的商业影响 。
但值得注意的是 。沈从文的初衷并不是对上海作家的批判 。而是对文学领域出现的现状进行反思 。他所认为的“上海作家”同样包含一些居住在北京却受到上海文学风气影响的学者 。就是所谓的“玩票白相”人士 。即演戏、游戏、无业游民一类的贬称 。只是就事论事 。并没有上升到地域“歧视”的程度 。
文章插图
但是 。这样的行为刺激到了很多人的神经 。毕竟这样的表述对于上海等地的南方作家来说 。无异于一次“横祸” 。是对自己创作理念的一次贬低 。所以就不难理解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
先是苏汶 。也就是文学理论家杜衡迅速撰文反击 。1933年12月在《现代》杂志上刊发《文人在上海》 。主要是说了两件事 。
第一
上海文人在创作过程中存在“商业性” 。是因为上海的文人处境要比北京文人更为艰难 。最主要的就是穷 。迫切需要金钱 。
所以作品的诞生时间都比较短 。且没有时间做一遍又一遍地修改 。故有一些浮躁的成分 。
京派文人以“海派文人”来形容这些作家 。本身就带有一种令人厌恶的“俯视”姿态 。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
文章插图
第二
海派文学带有一种工业文明的先锋性 。其变革是一种进步倾向 。在整个文学史上将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
这一个种说法其实非常严重 。实际上就是在暗指 。反对这一潮流的京派文学是保守势力 。必然会被时代新潮流所冲垮 。
这篇文章一出来 。瞬间就将“京派”与“海派”很多作家都拉入了论战之中 。大家吵得不可开交 。
沈从文于是又写了几篇文章来驳斥苏汶 。并且语气和措辞也非常严厉 。将海派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的最初提法扩张成了“装模作样的名士才情”和“不正当的商业竞卖” 。指出海派文人“投机取巧”、“见风使舵”的特性 。
文章插图
而值得玩味的是 。当时文坛上的主流并不是“京派”与“海派”的任何一支 。而是以鲁迅、茅盾为首的左翼文学 。
这时候 。鲁迅等人自然要出来调解纷争 。于是就出现了一次更为深层次的文坛走向探讨 。
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中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论点 。
他说 。“京派”是官的帮闲 。“海派”是商的帮闲 。官之鄙商是中国固习 。所以“京派”对于“海派”就有了或多或少的贬低 。
其实鲁迅的做法就是各打五十大板 。对于两派的争端非常不满 。
将文学理念的争端上升为一种社会理念的争论 。并且由此提出 。南北两地文学风格的融合才是大趋势 。
文章插图
“京派”与“海派”的分歧 。如果从表现上来看 。其实很明显 。
“京派”比较圆融 。语气、情绪甚至内涵都比较和气 。主要是想表述真善美的社会状态;而“海派”比较犀利 。往往以揭露社会黑暗的方式来表达文人的诉求 。
而老舍的作品其实将这两种风格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
推荐阅读
- 牛油果果核可以直接吃吗
- 这三款打印机后期使用更便宜 学生家用打印机推荐
- 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由来 洛阳牡丹甲天下?
- 洛阳牡丹去哪里看最好 洛阳牡丹去哪里看最好要门票吗
- 我今年29岁了,有份很稳定的工作,明年想自己拼搏一下,请问现在还适合创业吗?
- 中国结象征什么精神 中国结象征什么
- 藜麦煮饭需要提前泡吗
- 洛阳牡丹花最佳观赏时间 洛阳牡丹花最佳观赏时间门票多少钱
- 你喜欢老舍的作品吗?对他的哪部作品印象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