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王维的经典五绝《山中送别》语虽平淡,却有无限感慨?


王维的经典五绝《送别》 。抓住了朋友离去后 。黄昏归家时的内心感受 。将朋友离别后内心的孤寂之情写的透骨深彻 。语虽平淡 。却有无限感慨 。藏而不露 。是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 。
送别
【为什么说王维的经典五绝《山中送别》语虽平淡,却有无限感慨?】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为什么说王维的经典五绝《山中送别》语虽平淡,却有无限感慨?

文章插图
通释
这首《送别》 。又作《山中送别》 。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
柴扉 。柴门 。
我在山中送完朋友 。傍晚回到家中 。关上柴门 。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
明年 。一作“年年” 。作“明年”更切合诗意 。王孙 。此处指送别的朋友 。非实指王孙贵冑 。这两句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
明年春草还会再绿 。那时 。你会不会归来呢?
为什么说王维的经典五绝《山中送别》语虽平淡,却有无限感慨?

文章插图
赏析
写离别的诗 。多集中于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而王维这首送别诗 。不写离亭践别的情景 。而是匠心独运 。选取了离别之后的情景作为诗的着墨点 。起手便别具高格 。
山中相送罢 。一个罢字 。说明诗人已经送完朋友了 。而诗人的离愁别绪 。也在这五个字中淡淡带过 。仿佛离别并不那么伤感 。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罢了 。
日暮掩柴扉 。日暮 。写时间 。掩柴扉 。写动作 。诗人的情感依然含而不露 。
这一联 。写离别的事实 。写归家的时间 。写关门的动作 。都没有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语句 。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内心孤寂的心情真实可感 。离别是固然是黯然销魂的 。然而 。当你送别完朋友 。黄昏之时 。一个人回到家中 。关上门 。此时内心的孤寂之感、怅惘之情 。往往会变得更加稠密 。
为什么说王维的经典五绝《山中送别》语虽平淡,却有无限感慨?

文章插图
当诗人一个人回到家中 。内心的孤寂排山倒海的袭来 。于是 。为排遣内心的孤寂 。诗人寄希望于朋友明年的归来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这本应该是离别时要讲的话 。此时再次脱口问出 。实在是此时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太过浓烈!
明·唐汝询《唐诗解》:扉掩于暮 。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 。行子之归期难必 。
答者:谢小楼
其他观点:
剖析一首诗要从多个方面去解读 。而最重要的要素莫过于这四个 。即是格调、味道、感情和词章 。其中之一若能出众 。则佳作可成 。
为什么说王维的经典五绝《山中送别》语虽平淡,却有无限感慨?

文章插图
古时的交通不便 。对于送别时间的选择都是精心安排过的 。路途远的送别 。一般都选在留宿之后的第二天上午;路途近的送别一般都是午饭后大概一个时辰之内 。以免客人错过了住宿打尖的时辰 。
首句的‘诗人送罢友人’和颔句的‘日暮时分掩门’之后都有留白:
第一:相送的时间是长是短?
第二:是在日暮时分‘目送友人已久’还是‘话别的依依不舍’导致了送别太晚?
第三:掩柴扉后是伤心而卧还是坐烛到天明?
显然 。结合前面的小常识 。我们会发现每一句后面的留白都是经过精心推敲过的 。
作者在颈句和尾句使用了‘比兴’手法以制造意境、衍生意境的深度 。
中国的古代文学一般都具有极为丰富的原始意象 。而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就是以意象为表现基础的 。意象作为古老的美学概念 。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 。
春草和王孙的意象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岁暮兮不自聊 。蟪蛄鸣兮啾啾 。”
因此 。颈句的春草表面是来年春天的意思 。实际上还寄托着凄凄的离愁别绪 。而尾句的‘王孙归不归’则是直接抒情 。用思念的‘虚’结合‘春草’的实 。来加深这种感情的深度 。
无论是古诗词 。还是现代诗词 。使用意象词制造意境、衍生意境是诗词造境的主要艺术特征 。
为什么说王维的经典五绝《山中送别》语虽平淡,却有无限感慨?

文章插图
这首诗的味道在前面两句的留白中 。也在后两句的比兴中 。双层递进 。表达了友人别后的个人孤独和思念友人的感慨之情 。
不过 。这首诗感慨蕴涵的人生哲理、自然规律或者天地哲思比较少 。不像王维其他的作品中佛理、空无的自然哲理比较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