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二 )


我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向往终极乐园的神仙崇拜 。奇人异士具有未卜先知的神通等等 。都是我们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它们在今天看来都是虚幻缥缈的 。现实中不存在的产物 。但它们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也是我们对古代文化学习研究的精神食粮 。
对已知的自然规律现象仍然冠以神秘的色彩 。要么是别有用心 。要么是唯利是图 。对任何的物情观察和判断 。除了具有一双慧眼 。我们尚需要勤于思考 。不察物情的结果 。真的就如提问中的结论是一样的了 。一时的梦境也就罢了 。一生如梦境只有用悲哀来形容了 。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是什么?】结束语:《楚辞·渔父》说: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人家是夸赞一个人有一枝独秀的人格魅力 。倘若举世皆清你独浊 。众人皆醒你独醉 。那你必然不近人情已经入木三分了 。利群独居 。孑然一身处世混生活 。谁也不敢说自己不需要别人的帮衬 。所以一个人到了处处碰壁 。举世畏艰的时候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 。所谓“静坐常思自己过 。闲谈莫论他很短”即是处世良言 。
现今世事 。崇尚自由 。各种思想论调百花争艳 。自然人作为独立的分子个体参与其中 。难免不受耳渲目染的影响 。这时候明辨是非 。细察物情的来龙去脉就很重要了 。除了坚持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外 。还应秉持公平、公正的社会公序良俗健康发展 。且不可假装处身事外 。做出掩耳盗铃的姿态 。惹人贻笑大方 。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文章插图
特别鸣谢东汉无名氏作品《青青陵上柏》为此文提供灵感 。
其他观点:
“不近人情 。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 。一生俱梦境 。”出自明代陈继儒集编的修身处世格言《小窗幽记·集醒篇》 。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文章插图
陈继儒(1558~1639) 。字仲醇 。号眉公、麋公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著有《梅花册》、《云山卷》、《陈眉公全集》 。编写了《太平清话》、《安得长者言》、《小窗幽记》等作品 。
陈继儒的《小窗幽记》 。主要讲述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 。与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和清朝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一起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现代版本 。分为“集醒”、“集情”、“集峭”、“集灵”四部分 。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下面 。我们来看看“不近人情 。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 。一生俱梦境 。”这句话的文化内涵和朴素哲理 。
“不近人情 。举世皆畏途” 。告诫我们的是 。人与人之间交往 。要懂得人情世故 。不然就会处处遇到障碍和危险 。
人生活在社会中 。离不开交往 。交往就得讲人情世故 。俗话说得好 。与人为善 。与己方便 。还有“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说的都是交往中的艺术 。
无论是与亲属、朋友、同学交往 。还是与领导、同事、部属交往 。都要讲究交往的艺术 。体现尊重、真诚、宽容 。
有时还要能够做到“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吃得眼前亏 。才有后来福 。
你防别人 。别人也会防你 。如果得罪了小人 。一定会防不胜防 。那才是最危险的 。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这句话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不察物情 。一生俱梦境” 。告诫我们的是 。观察任何事物 。要看到真相本质 。不然就会云里雾里 。生活在虚幻梦境一样 。
世间万物 。都有表象和本质 。而且两者是不同的 。有时我们只看到了表象 。而忽略了本质 。这样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 。
比如 。我们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 。成绩不好只是表象 。那本质是什么?是孩子的智力有问题 。还是不爱学习 。或者是学习方法不对 。我们只有找到了本质 。才能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
再比如 。我们听说某对夫妻吵架 。丈夫把妻子打了 。闹得准备离婚 。我们听到的还是表象 。本质是丈夫有暴力行为 。还是妻子有出轨行为 。或者是为了其他什么的事情 。我们无从得知 。因此 。不能人云亦云 。乱传小道消息 。
总而言之 。这句话具有朴素的哲理 。告诉我们为人要讲人情 。观事要看本质 。讲人情 。就能团结人 。人缘好 。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都是有益的 。看本质 。就能有主见 。有智慧 。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事物 。不会陷入迷雾当中迷失方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