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这首诗如何理解?


谢谢邀请
这是一首好诗 。一首看了回味无穷的诗 。
回味什么?春光正美 。“三月三日天气新”的上巳节 。虽然今天知者不多 。每年春天去踏青访春游玩的人 。却很多很多 。欣赏春光 。流连在春天的美好中 。这是大自然的美景 。值得永远回味 。永远体味 。永远玩味;
其二 。回味什么?回味应时美味 。春天有很多好吃的东西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东坡先生告诉我们 。桃花还没有盛开 。美味已经在舌尖绽放 。如今野味不难寻了 。蒌蒿炒香干臭干和肉丝 。皆是应季佳品 。嫩嫩的芦芽 。怎么做菜我没吃过 。洗干净生啃 。别有风味 。为了一口鲜 。不惜丢命也要吃的河豚鱼更是春天当仁不让的第一尚品 。就是吃的时候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 。
回到诗中 。新鲜的春天 。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和着春笋 。吃到口中什么滋味?如今鲥鱼吃到的机会不多了 。一般扬州人的春天 。惠誉春笋重要吃几次的 。春笋的鲜嫩脆爽 。其它季节吃不到 。扬州不产竹子 。扬州人对鲜笋的喜爱一点不比产地少 。竹笋烧肉、笋丝炒肉片、油焖春笋等 。随手做几道 。便是人间至味 。估计此诗的作者 。对于笋的喜爱 。不比扬州人差 。
重点来了 。这首诗的重点我又一次想起东坡的诗“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 。无竹使人俗” 。好吃肉的东坡先生 。为了不俗 。居然说“不可居无竹” 。所以 。这首诗的作者 。看到春天吃笋者大快朵颐 。无休无止 。担心了 。他赶紧发出倡议:大师傅啊 。不要再去做带有笋的美味佳肴了 。给我们留些竹笋长大成竹子嘛 。要不 。以后没书看了 。
哈哈 。这里妙用了一个典故:“汗青” 。这是整首诗最佳回味处 。再好吃的笋 。不如精神的享受与升华!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这首诗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这首诗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这首诗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这首诗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这首诗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郑板桥爱竹、画竹 。爱屋及乌 。不忍心砍下所有的春笋;因此说到这首诗 。也没有什么“玄机” 。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可以了 。没有其它的“隐晦”信息在内 。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这首诗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以“难得糊涂”而著称的郑板桥其实并不糊涂;此人一生作画的对象只有三件:兰、竹、石;并且自诩“四时不谢之兰 。百节长青之竹 。万古不败之石 。千秋不变之人” 。由此看来 。一点儿都不糊涂 。
郑板桥有一首与竹有关的诗 。是这样的: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画到生时是熟时” 。眼中无竹 。心中有竹 。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这首诗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郑板桥的竹子 。清朝人是这样评价的:(郑燮)画竹 。“神似坡公 。多不乱 。少不疏 。脱尽时习 。秀劲绝伦” 。有一本《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子“传神写影” 。
郑板桥曾经两次弃官而去 。其中有一次辞去县太爷职务之后 。郑板桥画了一幅竹子图;并且题诗一首 。这首诗是这样的: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上巳初。说与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这首诗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竹渔竿”;不难看出郑板桥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弃官为民、淡泊名利;当官不为民做主 。不如回家品鲥鱼 。
鲥鱼 。每年春季出现在长江中下游 。因而得名“鲥”(准时出现);鲥鱼味道鲜美 。佐以春笋更是撩人口味 。但是作者却不忍心砍尽春笋做菜肴 。赋诗一首助兴 。
其他观点:
笋竹二首 (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 。烂煮春风三月初 。
分付厨人休斫尽 。清光留此照摊书 。
大致意思是:
三月初的时候 。鲥鱼和鲜竹笋一起做很美味 。
我吩咐厨师 。砍竹笋的时候别砍完 。
等竹笋长大 。变成翠绿的竹子 。
映出清光 。我就可以把书摊开 。照着我看书了 。
郑板桥是画竹子的 。对竹子喜爱更是超出别人 。再美食的诱惑面前 。也不忍心把竹笋砍尽 。要让竹子的青 。来映衬自己的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