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与唐诗相比确实冷清了些 。纵观网络各大平台 。喜爱诗词的人比比皆是 。而元曲就没那么多了 。偶尔见到一两首已是稀奇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不妨分析一下 。
文章插图
【元曲与唐诗比起文化份量不足,是因为其唱词显俗吗?】元曲是在元朝时代出现的艺术表现形式 。元朝是由少数民族执政的 。元代对汉人及其他文人的打击甚严 。稍有反心 。就以武力解决 。所以写曲的人少 。留世的就更少 。
再一个就是外来文化很难融入中原 。唐宋都在元前面 。那时已经有了唐诗宋词 。并且还比较繁荣 。出现了很多诗词名家 。所以 。元曲与诗词相比就有点冷清了 。不过 。在元朝也出现了一批有名的剧作家 。比如:关汉卿、 王实甫 、马致远 、白朴、郑光祖 。还有张可久、乔吉、张养浩、朱庭玉等 。
文章插图
元曲主要是一种戏曲剧本 。用的是乡村俚语 。抽科打诨 。看过也就过去了 。不会刻意记词 。再就是演出方式已经失传 。所以影响力不大 。篇幅太长也不易传播 。
唐诗与元曲相比较就容易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字数也相对较少,容易背诵和记忆 。故流传深入广泛 。就比较著名 。
文章插图
元曲韵律规定比较繁琐 。有宫调有曲牌 。有小令有套曲 。一句一韵 。对仗很多 。什么三字对、四字对、鼎足对等 。让人很头疼 。写出来感觉也没有格律诗朗朗上口 。所以写的人少 。看的人也少 。慢慢地写曲的人就流失了 。
文章插图
虽然元曲前景不明 。但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像马致远的《天净沙》 。相信喜欢诗词的人都已烂熟于心 。并且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所以 。经典就是经典 。永远不会沉没 。
其他观点:
谢谢文化门徒邀请 。在我看来 。元曲与唐诗比起来文化份量一点也不轻 。它们同为中国为学的高峰之一 。是因为其唱词显俗吗?
其一 。元曲与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享有同等地位
中国文学 。楚骚、汉赋、六代骈语、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戏剧小说 。都分别在中国历史不同时期掀起了文学高峰 。是文学不断发展、革新的标志 。是我国文学史上各个时期重要的里程碑 。它们享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没孰高孰低 。
其二 。元曲是文学创新发展的必然产物——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有时也专指杂剧 。杂剧 。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在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 。是一种创新 。每本以四折为主 。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散曲 。是以抒情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形式 。有小令和散套两种:“独元人之曲 。”
元曲的诞生 。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形式 。对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内涵 。和其他时期的文学形式相比 。份量一样重 。
其三 。原曲来自民间 。雅俗共赏 。价值非凡
和楚骚、汉赋、六代骈语、唐诗、宋词比起来 。元曲更雅俗共赏 。把文学的高雅与民间通俗完美的予以结合 。赢得了更多的受众 。受到人们更多的喜欢和推崇 。
因而 。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 。同样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大成果 。是文学园囿里璀璨夺目的经典 。
再次感谢文化门徒 。
其他观点:
文章插图
一、蒙汉文化冲突决定了统治者不重视元曲
文章插图
二、元曲家们苦闷的心路历程决定了元曲迥异于唐诗的风格
文章插图
三、“散曲”的特点体现了元曲的通俗特性
蒙古族作为少数民族统一中国之前 。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和汉族音乐自然而然地相互交融 。形成新的音乐 。它们在节奏上和风格上与唐宋传统曲调有很大的差异 。形成了“北曲” 。用北曲歌唱填词形成时尚风气 。就产生了那一时代的“流行歌曲”——散曲 。蒙古族统一中原后 。散曲立刻传播开来 。由社会下层而达社会上层 。连蒙古新贵中的一些公卿也都创作并唱起散曲来 。市井间的民众创造了用“说话”的形式来讲述故事 。一大批元曲家受其影响 。所做元曲大多用这种形式来体现 。大家欣赏一下元曲家高文秀所作的杂剧《谇范叔》第一折[油葫芦]曲 。看通俗不:
推荐阅读
- 又拽又入心的句子 简短洒脱,独一无二
- 在西安,你吃过的最好吃的街边小摊是什么?
- 《水调歌头中秋》与《把酒问月》,为什么两位诗人都“把酒问月”?
- 咸鸭蛋的腌制方法 起沙流油还不咸
- 曾经风靡一时的街边小摊“麻辣烫”,为何逐渐会被连锁店所取代?
- 常见书中言道“方寸已乱”,“方寸”二字何解?从古至今,这两字的释义有何变化?
- 哪款气垫好用不脱妆 好用实惠不脱妆的十大平价气垫推荐
- 烧烤,扎啤 在夜市街边小摊旁边做什么生意合适?
- 看望病人送什么东西合适 看完礼物就不要乱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