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全篇赏析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 。南宋王朝面临着强敌压境 。国势日渐衰落 。而当朝统治者却沉湎于歌舞享乐 。以粉饰太平 。爱国词人辛弃疾洞察形势紧迫 。欲补天穹 。却恨报国无门 。满腔激情、怨恨 。交织成了一幅元夕求索图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全篇赏析

文章插图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全篇赏析】宝马雕车香满路 。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
译文
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 。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 。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 。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 。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 。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 。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 。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 。猛然回头 。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全篇赏析

文章插图
赏析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诉说的是一个英雄的悲伤之情 。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 。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 。以冷清作结 。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 。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 。深化了全词的意境 。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
整首词绚丽多姿 。结尾更是点亮全篇 。实际上 。那位佳人只是词人理想化的一个虚幻的影子 。表达了词人无悔的追求与高尚的节操 。构思巧妙 。想象独特 。境界高妙 。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灯火写得愈热闹 。则愈显“那人”的孤高 。人写得愈忘情 。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 。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 。是有所寄托的 。辛弃疾力主抗战 。屡受排挤 。但他矢志不移 。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 。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 。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历来也为人传诵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全篇赏析

文章插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 。并以此作比喻 。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 。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 。才能有所发现 。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 。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
2018年3月17日 。74岁的流行乐男歌手、作词人、作曲人 。陈彼得先生参加央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六期 。就倾情演绎了这首《青玉案·元夕》 。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尝尽愁滋味 。用尽全身力气诠释着穿越几千年的中国文化 。引得无数人落泪 。只因他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呼唤 。他是浪荡不羁的游子 。却又情深归故里 。在他的血液里 。始终流淌着厚重的乡愁与故土情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