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之王”巴豆临床之妙用

巴豆为大戟科巴豆Crot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 。2005年版《药典》言其味辛,性热,有大毒 。种子外用蚀疮,用于恶疮疥癣,疣痣 。制霜内服具有峻下积滞 , 逐水消肿,豁痰利咽功能,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下腹水肿,二便不通,喉风,喉痹 。即提示了三条信息:①辛热有大毒;②治疗疮疡,注重外用;③制霜内服亦作用峻猛(峻下,逐水,豁痰) 。其实巴豆是一味良药,应深入研究、挖掘应用 。
炮制研究
生巴豆大毒峻泻,现今医者少用,患者畏服 。但若炮制得法,用之得当,每起沉疴痼疾,是一味难得的良药 。《本草经》(曹元宇辑注)云:“唐、宋用巴豆的名方极多 , 要不出《经》文范围……关于炮制,陶云:‘熬令黄黑’,今用多研去油(名巴豆霜) 。不知巴豆之功在油,毒性亦在油,不去油而酌用之可以 。”《药对》载:巴豆“得火良”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巴豆种子含巴豆油34%~57% , 以及巴豆毒素、巴豆甙、生物碱、β-谷甾醇 , 其中巴豆毒素系一种毒性球蛋白,遇热则失去活性 。内服巴豆中毒的主要症状为急性胃肠炎,因其所含巴豆油至肠内遇碱性肠液后释出巴豆酸 , 刺激肠黏膜使之发炎,增加分泌,促进蠕动,0.5~3小时内产生剧烈腹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巴豆毒素则表现为原浆毒作用 。根据传统用药经验和现代药理研究,可认为巴豆经过高温处理(可使毒性蛋白变性、凝固失去活性) , 微其用量,即可安全使用 。
峻药轻投 彰显调中之妙
《本草纲目》载“巴豆,峻用则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调中之妙” 。胃肠的节律蠕动,十分有利于饮食物的正常传化,蠕动节律的改变势必造成饮食物的停滞或腹泻 。临床常见因暴饮暴食导致脘腹胀满、坐卧不安、嗳腐吞酸、腹痛腹泻等,病情轻者,症状持续时间短,可不药而愈;病情重者,症状持续时间长,每需用药治疗 。笔者根据中医传统用药经验,参照现代药理研究,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对暴饮暴食患者,于餐后半小时内,大胆应用巴豆制剂,峻药轻投 , 微其用量 , 使其既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停食传化,又不至因蠕动过度而出现腹泻,通过调理中焦,十分有效地防止了暴饮暴食后食滞胃脘所见诸症,将病变消灭于萌芽状态 , “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本草纲目》“巴豆微用有调中之妙”之论 , 令人信服 。
排脓消肿毒 可替代部分抗生素用治疮疡
笔者临床每用以巴豆为主的制剂替代西药抗生素,用于治疗附骨疽(急、慢性骨髓炎) , 痈疽(蜂窝组织炎),聤耳(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 术后及创伤后感染,窦道,漏管等感染性疾?。?取得满意疗效 。《日华子本草》载:巴豆“通宣一切?。?泄壅滞……消痰破血 , 排脓消肿毒” 。《简明中医词典》载:疮疡“多由毒邪内侵 , 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壅滞而成” 。现代药理研究:巴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痈疽,急、慢性骨髓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蜂窝组织炎,术后及创伤后感染,窦道,漏管等,均与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关 。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和药理研究不谋而合,即巴豆能泄壅滞、排脓消肿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一定抗菌作用,故临床用治疮疡有效 。笔者10余年间应用以巴豆为主的制剂替代西药抗生素治疗上述感染性疾病数百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治程中亦未见疮疡患者因服用以巴豆为主的制剂而加重红肿热等阳热症状的现象,表明以巴豆为主的制剂可替代部分抗生素用治疮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