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真是形象与小说里的形象相差多大?( 二 )


曹操的真是形象与小说里的形象相差多大?

文章插图
曹操的真是形象与小说里的形象相差多大?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王国维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 。回头蓦见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
曹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经历了三次根本性的变化 。
曹操的真是形象与小说里的形象相差多大?

文章插图
读大学以前 。关于曹操的印象来自于教科书、连环画、戏剧、人们间接的评论及三国演义的浅层知识 。是对所接受知识的完全认同 。也是对世人关于曹操之评论的直接吸收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其实是落脚在后面 。此时曹操在我心中是一个唱白脸的奸雄 。阴险狡诈 。诡计多端 。常常是一脸奸笑 。尤其是他杀杨修和孔融的故事 。让我认为他是一个虽然本身很有才能 。却妒贤忌能 。为权力不择手段、残暴的统治者 。
曹操的真是形象与小说里的形象相差多大?

文章插图
读大学时 。随着阅读面的扩大 。尤其是接触到疑古派和鲁迅等关于曹操及有关曹操文本的论说 。才明白其实每一个论史者都是在以自己的观点涂抹历史 。他们笔下的曹操形象不过反映了他们自己的道德观点罢了 。这一时期 。伴随着刘备在我眼中成为一个最善于作假的伪君子 。关羽不过是一个欺世盗名的假英雄 。曹操在我心中成为一个在他的时代纵横捭阖的大英雄 。但这一正面形象并不坚实 。因为疑古派观点本身也包含着对它自身的否认:既然每个人看待历史都摆脱不了基于自身观念的有色眼镜 。那历史就像康德的物自体一样 。是谁也无法揭示其真面目的不可知 。并且由于这一阶段 。在阅读中了解到曹操性格的丰富性 。我开始认为 。曹操只属于他自身 。是一个不可能完全解读的魔方 。就曹操自身来讲 。他的所作所为无所谓邪正 。更不应当从道德上来评论 。
曹操的真是形象与小说里的形象相差多大?

文章插图
读研以后 。接触解释学理论并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后 。我发现前面两个阶段都是对文本的执着 。区别只是在于第一阶段执着于正面的文本 。第二阶段是执着于反面的文本 。第一阶段是执着于文本的真实性 。第二阶段是执着于文本的非真实性 。其实 。历史的真实性正是存在于后人不断的评说中 。真正的历史既不是纯粹物质实物的 。也不是纯粹精神的 。而体现在一种交互的呈现中 。将这一理解纳入整个历史解读之流 。又可以明白后人批评与赞扬的必然性 。明白每一个时代都必然形成和应当形成它基于自身立场的褒贬 。由此我认为 。曹操本身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理解各个时代的人们为什么把他刻画成那样的形象 。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各个时代 。进而理解整个历史 。再进而在整个历史的光照下 。理解我们自己的时代和自己所应当做的事情 。
正是在解释学的背景下 。我们明白了:西晋承接曹魏 。所以西晋史学家陈寿会褒扬曹操(陈寿《三国志》:“太祖运筹演谋 。??不念旧恶 。终能总御皇机 。克成洪业者 。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矣 。”);而南北朝时期 。东晋南朝的立国形势又类似蜀汉 。所以裴松之赞诸葛而贬曹操(现存文献中,最早对曹操进行明显诋毁的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东吴人的著作《曹瞒传》) 。
而只有贯通历史 。了解不同时代之精神变化之后 。再回到曹操的时代 。才能明白 。正是东汉末年礼教维系体系与宗法政治制度的全面解体 。使气质层次的个性第一次觉醒 。才造就了千古一曹操 。他全方位的才能以及他让人震惊的猜忌和残忍 。都是因为时代精神的影响 。也是为了应对时代问题的不得不然 。此前时代说曹操猜忌或奸诈 。那是那个时代人带着道德眼镜看曹操的结果 。而现代说曹操雄才大略 。其实是因为汉末是一个个性觉醒的时代 。必然会产生那样的人物 。他们不在意道德 。所以能不受教条的局限 。又因为战乱的背景 。智慧有实验的战场 。也是因为现代又是一个气质欲望成为时代主导精神的时代 。所以现代人会认同曹操 。曹操未称帝 。既不是因为奸诈也不是因为忠于汉室 。只是因为不称帝是一种更有利的策略;曹操没有想象得那么伟大 。他只是因缘际会 。成就了一番功业 。如果没有曹操 。也会有另外一个张操、王操在竞争中胜出 。而被今人视为英雄 。一句话 。重要的不是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重要的是你眼中看到的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