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乌台诗案” 。乃是宋朝的“文字狱” 。实质是政权之争 。保守派和改革派因政见不一 。导致对人身攻击 。东风、西风互相争夺利益空间而渐行渐远离开了事件本身 。走向了一个极端 。
元丰二年(1079年) 。43岁的苏轼 。被调任湖州知州 。苏轼上任后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叫《湖州谢表》 。其中有几句话被“新党”拿过来过分解读 。认为苏轼有讥讽的意思 。
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因此被捕押往京城 。同时还有数十人受到了牵连 。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
尴尬了!没事你仗着有点文采胡写什么?这不被人抓住把柄了吧!
其实 。乌台诗案是北宋朝廷政权斗争的一个缩影 。没有这乌台诗案 。也会出现“红台诗案”、“蓝台诗案”一类的东东 。
而这种斗争由来已久 。许多高官放着民生、民政不去管理 。而专门靠整人获取资本 。这也是很多封建文人的悲哀吧!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文章插图
“乌台诗案”前奏
在注重以“学”治国 。特别是以“儒家”学派为主的封建王朝 。“理科”方面显有人去深耕 。因此在中国几千年史载中 。“科学家”并不多 。
北宋的沈括是正史有传的科学家 。他的代表作《梦溪笔谈》 。内容丰富 。集前代科学之大成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被称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
要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 。说不定就不会有后来的居里夫人了 。开一个玩笑 。文章题目是“乌台诗案” 。提沈括干什么呢?
因为 。沈括就是“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 。
至和元年(1054年) 。沈括以父荫入仕。不过后来辞去官职 。他要参加科举考试 。因为那时候科举才是仕途的正途 。才能登堂拜相 。像是靠“荫德”参加工作 。也就是类似我们的“接班” 。身份不是“公务员”不能提拔重用 。
直到三十一岁时沈括才中进士 。黄花菜都凉了 。人家苏东坡可是二十岁左右中的进士 。还差点成了状元 。等沈括踏入“社会圈” 。苏东坡已经几起几落了 。虽然官职不大 。可已经赚足了资历 。资历就是资本 。只要皇帝一高兴 。弄个宰相当当也不在话下 。
可眼下苏东坡当不成宰相 。因为此时的宰相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改革”呢 。而苏东坡又是反对变法的 。
刚刚进入部委工作的沈括 。审时度势看出了门道 。于是紧抱宰相王安石的大腿 。竭力拥护新法 。嘿嘿!王宰相 。我可是拥护你的 。你要提拔重用哦!
开始 。王安石还是比较器重他的才能 。可出来混怎么着也有点人品才行 。又是谄媚、又是诋毁 。别人不行就你行!
小人?。⊥醢彩闯隽松蚶ǖ某舐炝?。特别提醒神宗:“沈括壬(?。┤?。不可亲近 。”
不过 。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熙宁六年(1073年) 。沈括开始得意起来 。被派为两浙路察访使 。成为巡视两浙的钦差大臣 。
辞行时 。宋神宗还特别交代:“苏轼通判杭州 。卿其善遇之 。”
神宗还是很稀罕苏东坡才能的 。虽然苏东坡不怎么听话 。可人家有才吗!估计是神宗的交代 。引起了沈括的逆反心理 。或者心中起了嫉妒 。凭什么你二十岁就能进士 。我三十一才考上?我难道不如你!
这一次去 。一定找他点小辫子 。关键时刻打压 。犯到我手里 。别怪我不客气!
沈括是“小人” 。小人是最善于表演的 。沈括到了杭州 。与苏轼一顿神侃 。忽悠的苏东坡把他引为知己 。
临别时 。沈括又造了点“势” 。对目下苏东坡的职位发了一番不满和抱怨 。这样才能引发苏东坡的共鸣 。
发完一通 。制造出“负能量”的氛围 。要求苏东坡作诗 。以示纪念这短暂的相聚 。
拿到苏东坡的“证据” 。哼哼!别怪我不客气了!皇帝 。你不是对苏东坡有意思吗?看看这诗!
神宗看了不置可否 。小苏子年轻吗!发点牢骚是正常的 。谁没年轻过?。?
虽是这样 。已经为“乌台诗案”埋下种子了 。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以至于后来“乌台诗案”发生后 。苏辙还专门上书提及此事 。为哥哥辩护说:“向者曾经臣僚缴进 。陛下置而不问 。”就是指沈括办的这件事 。
王安石二次罢相 。推举吴充代替自己 。这时候 。沈括已经升任掌管全国财政大权的三司使 。他见新宰相处处与王安石相悖 。就秘密写了变法的种种弊端 。献给吴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