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笫一为什么要把三件不相干的事放在一起讲呢?


这三件事 。三句话 。都是在论述学习的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而且是层层递进 。发人深思 。极有教益 。第一句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悦)乎?告诉我们 。学习一一又学又习本身就是件快乐的事;第二句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是说 。当有人知道你(学得不错)来访你 。不是很快乐吗!三 。第三句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是说 。即使你的才能暂时没被人赏识(没被认可)你也不为此而不愉快 。这不正好是提高你的君子之品德吗?由此可见 。做为一个伟大教育家 。孔老夫子已层层深入地道出了学习的重大意义一一包括了学习方法和要点(从学到习)、学习的个体意义(知识和品德修养)和社会意义(有朋自远方来)
其他观点:
看起来不相干 。实际这三句话是在讲同一件事 。就是学习 。
这三句要联系起来看 。不要分开单独看 。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是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 。不很快乐吗?这里的学习指的是学道 。孔子主要讲儒家的道 。像礼乐之道 。中庸之道 。六艺之道等等 。孔子的目的是传道 。他认为学习这些道 。是一件愉悦的事 。至于“习”的意思 。有人认为是温习 。有人认为是实习 。实践 。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这句话其实还是在说学习 。因为古代人讲“同学为朋 。同志为友” 。朋就是同学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远方来 。意思就是说很多人从远方来一起学习 。这是快乐的事 。《大学》中讲 。学习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明明德 。就是让道德大放光明 。《诗经.大雅.文王》里说 。“学有缉熙于光明” 。宣扬道德 。大放光明 。是儒家的最高追求 。以此为快乐 。孔子讲“好学近于知 。力行近于仁 。”一个人好学 。就接近知了 。力行近于仁 。力行就是实践 。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孔子看来 。乐于学习比爱好学习还要重要 。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乐 。关于乐 。孟子又说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就是大家都来学习 。追求“光明理想的世界” 。真是快乐 。因为这是众乐 。是高境界的乐 。
第三句说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继续讲教育跟学习 。意思是面对无知的人 。不要生气 。这是君子气度 。因为他无知 。是因为他没有得到教育 。所以应该教育他而不是感到恼怒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教育 。还说过“不教而诛谓之虐 。”是说对一个人没有教化他就用武力把他杀掉 。这是暴虐的行为 。所以可以看出 。孔子是坚持教育至上 。
同时这句话应该还有一个意思 。就是“君子怀德” 。既然君子追求的是世间至理 。光明大道 。那已经很快乐了 。即使不被理解 。也不会生气的 。这是一种修养 。
通过上面所讲的 。来综合理解这三句话 。并不是东扯一句学习 。西扯一句交朋友 。然后再说不被人知如何如何 。这样分散的去理解是有问题的 。
只有把三句话统一起来看 。才明白他的真正意思 。
就是谈教育 。谈学习 。
我们今天可以借鉴这几句话 。来思考为什么而读书 。怎么样读书 。
应该是坚持真理 。培养道德 。有志服务于社会 。团结 。共乐 。努力将世界建设的更加美好而光明 。
所以我们看论语 。最好要章与章 。句与句 。联系起来 。不要断章取义 。不要生硬的去理解 。那样很难明白他真正的意思 。
其他观点:
《论语·学而》第一 。为什么要把三件不相干的事 。放在一起讲呢?
答: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事情虽然不相干 。但喜悦的心是相通的 。何况 。这些喜悦都是由于学习明理所带来的 。
这里先讲清两个字 。否则 。容易混淆 。
“说”通“悦” 。这个悦 。自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喜悦 。这样的喜悦 。才能感染他人 。
孔子在说什么呢?老先生在说学习的喜悦 。如何学习才能自我喜悦呢?
学习而自常得以修正 。则所学者熟炼而逐渐完善 。心中喜悦 。悦之一;
看到别人有错处 。自己不做 。悦之二;
自己原先有错处 。通过学习及时改正 。悦之三;
朋友做事您事先知道 。您提醒 。朋友无论听与不听 。后证明您对 。心有所得 。悦之四 。
悦在心 。而乐发散在外 。自有远朋来 。此远朋乃知音也 。自然喜悦 。尽管有很多人根本不能理解 。但有什么关系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