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理解《论语》的学而篇首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论语》第一章 。
这几句话太过熟悉 。特别是前两句 。熟的让人从来不想其中的含义 。习以为常自然地认为完全理解 。还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与思想无关 。他们认为一个如此平常的现象 。孔子有必要这样大呼小叫“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吗 。但是我们真的理解了吗?
让我们试着解释一下“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进而采用道纪的方法 。也就是用自身的体验加以印证 。上小学时 。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 。不是很快乐吗?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 。反正我不快乐 。每次为复习而复习 。总会使我打瞌睡 。后来我又得到了这样的解释:学习而后经常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试想 。如果你学得一门技艺 。而后就不停的实践 。最后你不烦我都烦了 。这快乐从何而来呢 。起初我以为孔子所说的快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简单体会到的 。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 。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 。如此一来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孔子对生活的体验同我们有着这么大的差别呢?如果这是因为我们同圣人的理解能力有差别 。那为什么在读到后面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观点的时候又觉得孔子同我们的体验是那么的相同呢?也许我们将这个“学而时习之”给误读了!这句话位于《论语》的开篇 。如此之简单 。简单到了成为我们学习《论语》的障碍 。
于是有必要翻看一下不同版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 。看来主要的问题出在“时”字上面 。中关村图书大厦里有一面书架摆着众多版本的《论语》注释 。从一方面可以看出如今国学的火热程度 。可这眼花缭乱出版物对于一个想挑一本来学习的读者来说 。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不过这样的状况对于我来说到是方便得很 。因为可以很快地翻阅不同版本对同一句话的解释 。从而对关于这句话的认识情况有一个总体了解 。而更好的是还不必买任何一本书 。于是 。我看到了对“学而时习之”总体认识情况 。这些解释通通将“时”解释为时时、时常、经常 。只有一个版本将“时”解释成时代 。如果我们追根循源 。最后会追踪到宋朝的朱熹 。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中是这样写的:“学而又时时习之 。则所学者熟 。而心中喜悦 。”后来的人们不加思索的接受了朱熹的这个注解 。但如果查《辞源》 。“时”具有“时时”这个意思最早源于唐代 。如果孔子要说明“学习而后经常实践”的意思 。他应该用“常”字 。而不是“时”字 。其实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 。我们可以找一找“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 。就在同一章 。三个段落之后 。孔子再一次使用了“时”字:“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而那个时的解释是时节 。时机!如此一来 。问题就明了了 。这个“学而时习之”的“时”也应该也解释成时机!由此 。它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 。在适当的时机 。被用上了 。不是很快乐吗?”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 。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 。如果使用道纪的方法 。回顾自己人生中的快乐之事时 。都是学习 。时机 。实践三者遇到一起时产生的 。孔子的人生体验一霎那间与我们接得如此之近 。不仅如此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一下就变得不那么平常了 。它不仅在描述学习 。时机 。实践与快乐的关系 。而且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 。孔子用最简单的话阐述了“快乐人生”这一个他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主题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实际上是人生观 。如此一来 。它出现在《论语》的最开始就完全合理了;如此一来 。《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就完全改变了 。
孔子告诉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 。孔子不仅要阐述快乐人生的主题 。而且一语中的 。指出人生为何而乐 。原来乐在学、时、习的交汇 。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来得过于容易 。都会使快乐大打折扣 。学、时、习与快乐之间似乎有某种乘积关系 。在这三者之中 。学和习是人主观可以把握的 。而时机不仅要靠天时 。还要靠我们发现的眼睛 。即洞察力 。但这三者之中“学”是基础 。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 。才有可能抓住时机 。付诸实践 。孔子承认在这个世界中存在天才 。即生而知之者 。但更多的人 。包括孔子自己都是学而知之者 。因此孔子强调“学”的重要性 。强调“好学”的重要性 。于是才有了贯穿《论语》全篇关于学习的论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