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文化,易经、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式微的根源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 。也很现实 。《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这三经从现状来看确实是有些式微甚至落魄了 。要究其根源 。原因也是十分复杂的 。一是年代久远了 。三经从产生到成熟的时期离现在几千年了 。期间由于朝代更替 。社会制度变革 。生产生活方式多元 。移风易俗 。除了《黄帝内经》被医者看重外 。其他二经知者渐少 。二是运用由官方强制处庙堂之上 。演变成流落民间成江湖以远 。古代科举制三经是重要考试内容 。凡入仕途之人必苦学三经 。不然就会失去为官的机会 。在“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教育下 。读书人对三经颇有研究 。三是三经对于现代人学习颇有难度 。《周易》对于古人就是手表和日历 。对于现代人就是天书 。天干地支 。六十甲子 。时辰节气 。农耕年代就是种地必须掌握的 。现代农民不靠这些了 。有手机就行 。不懂就百度 。《黄帝内经》、《道德经》现代很少人能深入 。谈者甚多难求甚解 。以至于迷信西医责难中医 。《道德经》断句都遭质疑 。比如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断句不同 。意思天差地别 。圣人之意应该是“唯女子与小人难 。养也” 。在道德高尚的环境中 。女子与小人就是弱势群体 。应该扶持 。年代久远 。社会变迁 。文化差异促其变也 。
其他观点:
问微就说微 。细微 。微物质 。性也 。人性 。药性 。各生物动物 。飞禽走兽昆虫 。微生物都有性 。性者小道也 。小道可知之道 。微者小也 。小无内 。最小基点 。比夸克还小 。任何个体都是微物质组合而成的 。现代微物质用仪器可以观察到 。古人用灵性可以感知道 。一切能量都是微物质发挥的作用而愚者不知罢了 。道大大大 。未知有多大 。小小小未知有多小 。所以道不知道 。无也 。无既是有已知和未知 。式微日下也 。日下被洋奴否定了 。道不是物质 。物质在其中 。
其他观点:
谢邀应答!
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 。
但是问到根源 。恐怕问题还是出在《易经》自言自语的那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中”上!
其实 。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都是在讲我们一个中国的“中” 。
【作为传统文化,易经、黄帝内经和道德经式微的根源是什么?】试想 。如果我们:
1、认同“中”即十字坐标(“十字架”)的原点、源点、中点;(“上帝之先”: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
2、认同文字的一笔一画都不过是作为点的“中”移动的轨迹;(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3、认同“中”就是“丨左为阳 。丨右为阴”的中华传统整体思维观的思想核心;(一分为三:“一分为二”之后而不失其本体“中”)
4、认同“文以化之”的文化与“文以化之明”的文明 。绝不能无原则地混为一谈;
5、认同原来西哲所谓造就“第一果”的“第一因” 。就是我们凡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大中至正之道的“中” 。
由上 。我们是不是也就不难理解 。几百年来 。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崛起与肆虐 。我们历久弥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如何式微的了 。
愿与广大网友进一步深入探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