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民俗 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24节气民俗 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文章插图
24节气民俗:小暑时节避暑吃炒面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也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民间常这样形容小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 “小暑不算热 , 大暑三伏天”, “小暑开始热,减衣身上轻 , 抓紧种蔬菜,备足过严冬”,“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等等 。
民间习俗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 。据史书记载 , 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 。“贶”即“赐” , 即天赐之节 。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 。
民间还有:晒书画、衣物等习俗 。传说此日出晒后 , 虫可不蛀 。故有:“六月六,晒红绿”这说语 。
三伏日“吃抄面”、“进汤饼”的目的 。
旧时有“六月六 , 吃炒面”的习俗 。这是古时六月伏日吃面的演变 。最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盛行 。《魏氏春秋》上说:三国时,人称“傅粉何郎”的晏 , 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 。人们才知其“面至白”乃“非傅粉”也 。《荆楚岁时记》中载:“六月伏日进汤饼 , 名为辟恶” 。这说明魏晋已后,六月伏日进汤饼 , 已明确为的是“辟恶” 。
小暑时节 , 饮食要有节制,应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 。另外“小暑黄鳝赛人参” , 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 。
过去民间还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
小暑以后的天气
进入炎热的夏季,美丽的萤火充虫也飞出来了,小暑时节正是萤火虫开始活跃的季节 。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入伏以后,雷雨天气也越来越多了 。俗话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伏汛会对蔬菜和棉花、大豆等旱作物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谚语中亦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之说,意为小暑若是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 , 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 , 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 , 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 , 要注意防洪防涝 。
在江南,故农谚说“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 。江苏有小暑日忌西南风的说法 , 农谚“小暑西南风 , 三车勿动” , 三车是指油车、轧花车、碾米的风车 , 意思是小暑前后,西南风和东南风的交汇机会多,主年景不好,农作物歉收,风车、轧车、油车都不动了 。
民间传说
在六月的小暑时节里,民间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
“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 。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 , 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 , 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