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与思考中使中医的本色

长期以来,中医乃至社会学界,先后在三大问题上争论不断,于是便形成了持久的“三大争论”,即中医科学性之争、中西医结合之争和中医现代化之争 。争论潮起潮落,认识终未一致 。但是,它对中医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促使中医不断思考自身、深入认识自身,在争论与思考中使中医的本色更加清晰起来 。 中医科学性之争  中医科学性之争 , 经历时日之长久,参与人士之广泛,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现象 。之所以如此 , 因为它关乎中医之生死 , 更关乎中国传统文化之存亡 。二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在西学传入之后便不再科学了?便要消灭之?这是国人难以接受的,更是不能容忍的 。新文化运动时期,认为中医不科学者是社会学界名流,进入现代社会,要中医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是社会学界名流 。而且都是拿科学问题说事 。曾经认为“中医只要有疗效就是万岁的”,而反对中医的声音并未因为中医有疗效而停止 。看来只有疗效远远不能回答科学与否的问题 。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中医学是什么?中医学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健康保健、防病治病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为什么还说中医不是科学?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医作为科学 , 在特征要求上未能与西方科学严格吻合 。这是科学主义下的“霸王条款” 。 科学是探求自然奥秘、发现客观规律的,无论任何“分科的知识体系”,不管它们的理论指导、思维模式、研究路线、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目的是一致的 。能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都是成功者,都是英雄,不管你走的是南坡路线还是北坡路线,更不管你使用的攀登工具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 。同样,中西医都是探索人体健康与疾病防治规律的,都在朝着打开人体生命奥秘的方向前进,不管你的视野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采用的方法是还原论的还是系统论的、研究的层面是实体的还是现象的,都是科学研究的范畴 。 科学自由,是科学精神的基本主张 。如果约束、制约甚至阻碍科学探索,那一定是背离科学精神的 。中医的疗效是客观存在,理论指导也是客观存在,如果因为它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与现代科学不同而否定它的科学性 , 那也同样是背离科学精神的 。当然 , 在肯定中医科学性和自身优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如何使理论解说更具有现代特征、使理论概念更加清晰严格、使中医疗效更具有重复性 , 这已是中医在自觉深入思考的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只能说明中医理论在科学水平上还存在差距,理论的严格程度还需要提升,不能成为质疑和否定中医科学属性的理由和依据 。 科学性之争,让中医人对什么是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医自身有了更全面的思考 , 这不仅没有削弱中医人的自信 , 反而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科学性的认识 。 中西医结合之争  中西医结合之争的焦点,在于两种理论能否通约 。“通约”原是一个数学概念 , 学术界引申其意,表述属性或本质相同的两种事物关系,或者说事物、文化之间具有互通性和共同之处时,便说“两者可以通约” 。由于文化差异,中西医在思维方式和理论表述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以此为依据,便有学者提出中西医不能通约的观点 。相反,因为研究对象相同,中医脏腑理论与西医生理病理存在交叉,中医证候与西医病症存在重合,特别是现代临床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诸多具有说服力的成果,则有学者提出中西医不仅在临床方法上可以结合,随着科学发展和研究的深入 , 理论上的通约也是可能的 。尽管这一争论持续已久,但仍未到下结论的时候 。医学是应用的学问 , 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发展的,中西医能不能通约,不是只有理论论证就能回答 , 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中医的现代研究,已经将中医理论的“现代阐释”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因为只有中医理论的现代阐释 , 才能为中西医结合创造必要条件 。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中医理论的现代阐释,远不是语言转换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根本的是要达到现代科学水平上的解说 。所以 , 现代阐释实际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再深化,是理论上的飞跃和突破,而它必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才能完成 。 导致中西医结合之争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有人认为中医“西化”就是由中西医结合导致的,欲清除西化,必先终止中西医结合 。这种认识无可厚非 , 因为当下一些西化现象确实是以中西医结合为旗号,名曰中西医结合,实则西医为主,中医为辅 。但是,不能因此将中医西化扩大化 。就临床而言,中西医结合首先是优势方法的结合 , 而是不是优势方法是要通过临床疗效来评判 。所以,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阶段 , 中西医表现的治疗优势是不同的,此病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彼病则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不可能每一种疾病的治疗都是中西医各占一半,更不可能都要突出中医,都以中医为主 。中西医优势方法的结合在中医临床已成为普遍,对此需要客观分析与正确对待,不能一概视为西化 , 否则将会影响临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发展 。 发展地看,中西医优势的评价,只注重疗效优势是不全面的,还应当注意它的经济优势 。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不考虑经济优势是不行的 。所以,疗效优势与经济优势并举,应当成为今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努力的方向 。 中西医结合之争,还会持续下去,但不会因为有争议就会影响到两种医学的结合 。从科学的角度看 , 中西医作为医学的两姊妹,相互之间交流、影响会继续 , 在临床发展中的相互借鉴更是不可避免 , 这不只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更是医学发展的规律 。所以 , 中西医结合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阻挡不了的 。同时,也不要认定中西医结合就一定要两种医学理论通约,一定要中西医理论融合 。两种医学技术上的优势结合不是一样能提高临床疗效、一样能给人类健康带来福祉吗?这不正是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所在吗?所以,以理论不能通约为由反对中西医结合是不充分的 。 可以预言 , 将来两种医学理论如果融合 ,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定是既超越中医也超越西医的新医学,带来的将是医学划时代的发展,是医学的飞跃 。所以,那时的医学既不姓中,也不姓西 。其实那时的医学至于姓什么已经不再重要 。 中医现代化之争  在中医界,因为不少人甚至是中医界的权威都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一条西化之路,是中医死亡之路,“中医现代化”与中医发展是对立的 。由于认识上的严重分歧,“中医现代化”在中医界的争议也异常敏感 。 其实,“中医现代化”这一表述并无不妥 。它表达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需求 , 是对中医发展的希望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只是在强调它的时代性,强调它对现代社会的适应 。有学者曾经提出 , 对中医现代化的理解,可以见仁见智 , 但有一点应当是一致的,即是不是现代化 , 要看中医对现代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 。如果中医离满足社会需求还存在距离,说明中医现代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 。说中医现代化就是西化,则是一种认识错觉 。因为我们在社会比较上,经常说西方国家现代化水平比我们高,所以以为现代化就应当是西方国家的模样 。这是错误的 。关于现代化,可能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等指标要求上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内容、价值标准,特别是精神需求上,是有本质不同的 。不能说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水平高,他们就成为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和标准 。同样,也不能因为西医学的现代化水平高于中医,就要求中医的现代化也以西医为模式来发展 。中医现代化一定有自己的路线,有自己的特色,就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 。当然,现代医学中一些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具有支持作用的先进技术,我们还是要努力借鉴和吸收的 。所以 , 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的现代化”,本质不能变,如果最后“化”成西医,搞中医现代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 有人可能会有另外一种认识 , 即中医是传统文化 , 不可能现代化,硬要将它现代化,可能就不是中医了 。中医是传统文化,但它又不是纯粹的传统文化 , 还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具有医学功能 , 需要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不可能不发展、不进步 。 当然,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要牢牢把握住发展的方向 。中医现阶段发展中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将中医的硬件建设当成了中医现代化的主要指标,硬件发展明显快于内涵发展,一些中医特色被忽视 , 中医优势被弱化,西医技术被盲目大量引进 。这不是中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这样发展下去,中医现代化就有可能成为一条西化之路 。中医现代化,首先是中医特色得到强化,中医优势得到弘扬,社会需求大幅提高,这才是中医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方向 。 总之,开展中医重大问题的讨论 , 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一些认识上的模糊与混乱,提高理论思考的能力,使我们能更准确地认识中医的本质,更正确地把握中医发展的方向 。【争论与思考中使中医的本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