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堪称中医思维的高度概括,那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治病必求于本” 。但是具体而言,“本”谓何也?
本,此指阴阳 。因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也 ,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阴阳的失调,所以,“治病必求于本”,意为阴阳为自然万物之本,人为万物之一,疾病亦本于阴阳,故当求阴阳之本而治 。
人的健康标准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素问·调经论》提出的“阴阳均平”、“命曰平人”,《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即人体阴阳和谐平秘,则健康无?。灰跹羰У髂媛遥虬俨〈陨?。所以古人在治疗疾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使人体失调的阴阳气血恢复至和谐平秘状态 , 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而要做到这一点 , 就必须在诊断上诊察阴阳的失调状况,在治疗则重视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 。故此句从哲学的高度提示了治疗疾病的总则,即以调节阴阳为治疗总纲 。
就人体而言,这里的“阴阳”到底指的是什么?后世医家针对此句,又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 , 对“治病必求于本”的内涵加以深化,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及临床具体运用很有帮助 。
第一,肾阴肾阳为本 。清·冯兆张在《锦囊秘录》中指出 , “本”应为肾阴肾阳 。其云:“人之有生,初生两肾,渐及脏腑,五脏内备,各得其职 , 五象外布,而成五官,为筋、为骨、为肌肉皮毛、为耳目口鼻躯设形?。痪科湓矗源艘坏憔?,神递变而凝成之也 。充足脏腑,固注元气者,两肾主之 。其为两肾之用 , 生生不尽,上奉无穷者,惟此真阴真阳二气而已,二气充足,其人多寿:二气衰弱,其人多夭;二气和平,其人无?。欢?nbsp;, 其人多?。欢?nbsp;, 其人则死,可见真阴真阳者,所以为先天之本,后天之命 。两肾之根,疾病安危,皆在乎此 。学者仅知本气,而不知乘乎内虚;仅知治邪,而不知调其本气;仅知外袭,而不知究其脏腑;仅知脏腑 , 而不知根乎两肾;即知两肾,而不知由乎二气,是尚未知求本者也 。”认为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肾中阴阳二气是否充足与和平关系到人的长寿、健康、病变、死亡 , 故提倡临床治病当时刻注意调节肾之阴阳 。
第二,脾肾为本 。《灵枢·本神》在论述五脏虚实病变时明确提出五脏病变以脾肾为本的思想 , 该篇将五脏虚实所产生的病证表现分别列出,其中只有脾与肾的病变可以导致“五脏不安” 。故《医宗必读》云:“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 。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 。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 。故善为医者 , 必责根本 , 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 。先天之本维何,足少阴肾是也 。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 。后天之本维何 , 足阳明胃是也 。胃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 。”此说将“本”与先后天之本结合,从脾肾的重要性及治病必注重调理脾肾为据论之,亦有临床指导意义 。现临床许多疑难杂症,如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从脾与肾入手来调治,正是此说的运用 。
第三,脾胃为本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 脉无胃气亦死”,《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 均说明胃气的盛衰有无 , 直接关系到生命活动及生死存亡 。因此,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 , 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 所以临床认识疾病、诊治疾病均十分重视胃气,常把脾胃虚弱作为多种疾病的根本,又将“保胃气”作为治疗各种病变的重要法则,应该说与这一认识有关 。
第四,八纲为本 。《景岳全书·求本论》云:“或因外感者 , 本于表也;或因内伤者,本于里也;或病热者,本于火也;或病冷者,本于寒也;邪有余者,本于实也;正不足者 , 本于虚也 。但察其因何而起,起病之因,便是病本,万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者而已 。”张氏又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 , 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可见这一观点是从辨证角度论述求“本”思想,实质上把病“本”归纳为病性(寒热)、病位深浅(表里)、邪正盛衰(虚实)和疾病证候的类别(阴阳)四方面,即所谓八纲辨证 。
【治病为何必求于“本”】第五,病因为本 。《素问·调经纶》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因此,《丹溪心法》以阴阳之邪立论 。其云:“将以施其疗疾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 。盖疾病之原,不离于阴阳之二邪也,穷此而疗之,厥疾弗瘳者鲜矣”,这是根据病邪是病证发生之源,无源则病证无由以生而论之 。
现今临床对“治病求本”的认识主要是指治疗某些疾病时,必须要寻求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这也正是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 。总之,“治病必求于本”的原旨在于说明治病必须寻求疾病的阴阳变化之本 ,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了“察色按脉 , 先别阴阳”的著名论断,后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发挥,丰富了其内涵,对临床运用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应将诸者结合起来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 。
推荐阅读
- 上环导致月经不调?上环后如何护理?
- 如何开始使用云服务器? 云服务器怎么入门
- 建瓴汤浅识
- 入睡困难,用颈椎枕
- 为什么有些小孩子生下来就手指粘连
- 如何控制服务器的网络流量? 怎么限制服务器的流量
- 联想e520
- 爱心代码可复制,心形符号可以复制吗
- 数控机床新手入门全套教程,数控车入门从何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