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有哪些?

【论《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有哪些?】1 发展了经络理论
1.1 补充了《内经》中十二经脉理论的不足
《难经》是在继承《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十二经脉理论的基础上,撷其要点,对经脉的长 度、流注次序的运行规律、手足三阴三阳经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诊断,作了论述,使之更加 简明扼要,条理愈趋清晰 。《难经 。二十五难》还提出了“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 一经者,何等经也”的问题,认为手少阳三焦经与心主相表里 , “俱有名而无形” , 故有十二 经 。
1.2 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
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内经》各篇,如《素问 。骨空论》、《灵枢 。脉度》等多篇,记述简要,不够全面和系统,并未冠以“奇经八脉”的名称 。《难经》首次提出了“奇经 八 脉”这一总名称,并做了集中阐述 。《难经》始明确提出了奇经八脉的说法,特别是奇经八 脉的名称 , 与十二正经的关系、起于何处、止于何处以及病候等均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难 经》根据《内经》的原意,明确提出了*在十二正经之外,尚有八条“奇经” 。所谓“奇 经” 是不同于正经的意思,是十二正经以外的经脉 。这八条奇经,均是从下肢与躯干、头部联系,它们均走下肢而不走上肢,更没有与相关脏腑有络属关系,也没有象正经那样用阴阳五行 学说系统化 。如《难经 。二十七难》具体列举了奇经八脉的名称:“有阳维、有阴维、有阳 跷、有 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 。”提出奇 经八脉“不拘于十二经”的独立理论体系 。《难经 。二十八难》对奇经八脉起止循行路线较之《内经》既详且当 , 有明显进步 , 为后世 进 一步确立奇经八脉理论奠定了基础 。其中有关任、督、冲三脉的循行分布论述,较《内经》 有显著进步 。如《素问 。骨空论》论述督脉的循行分布一无严格阴阳部位区别,既行于后正 中线,又行于前正中线;二无明确的起止点,既起于小腹,又起于目内眦,以致循行走向既 从下向上、从后向前,又从上向下、从前向后 。对任脉、冲脉的循行分布的论述也有此弊 。《内经》的“逆顺肥瘦”、“本输”、“五音五味”以及“上古天真论”、“举痛论”等篇 虽有过对冲脉的论述,但对它的起点则有“起关元”、“起肾下”、“起胸中”,同出一本书 主张却 不同 。《难经》则明确指出,“起于下极之俞(长强),并于脊 里 ,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分布于*的前正中线 , “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 关 元 , 至喉咽”;冲脉并足阳明经夹脐上行,“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也 ” 。不仅简化了繁杂的循行 , 更重要的是,更加符合它们循行分布的本来面貌,使之与阴阳学说 的概念相吻和 。其次补充了“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阳跷脉者 , 起于跟中,循外踝上 行 ,入风池 。阴跷脉者,亦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 环流灌溉诸经者也 , 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 。”对八脉的生理功能《难经 》认为有别于正经,它既没有手经和足经之分,也没有经脉的对称,更没有属络脏腑,它是正 经以外的*气血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预备径路,它的功能是贮藏十二正经中多余的气血,气 血在八脉中循行也不是如环无端的循行,为“人脉隆盛 , 入于八脉,而不环周”,从而说明正 经与奇经在功能上既有同点,也有异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在病理变化上,《难经》又补《内经》之不足,《难经 。二十九难》对奇经八脉的病候,提 出 了纲领性的论述,指出:“奇经之为病何如?然 , 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 , 阴阳不能自相 维,则怅然失志 , 溶溶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跷为病,阳缓而 阴急 。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 , 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 , 女子为瘕聚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此奇经八脉之为 病也 。”《难经》提出奇经八脉的理论以后,中医的经络学说才开始形成完整的理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