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曼施坦因 美国人如何看曼施坦因,古德里安 曼施坦因

二战德国为什么这么厉害
二战初期德国人为什么那么厉害?高对的分析原来是这么个计策 。

二战后的曼施坦因 美国人如何看曼施坦因,古德里安 曼施坦因

文章插图
谁能准确地、理性地去评价二战名将隆美尔
艾尔文隆美尔于1891年11月15日出生在德国一个普通学校的校长家里 。他于1910年参军 , 两年后获得中尉军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他随部队去了法国 , 然后在东线与罗马尼亚人和意大利人作战 。在长达四年的战斗中 , 隆美尔作为一名下级军官 , 英勇善战 , 机智过人 , 显示了他在战争中的锋芒 , 被凯撒威廉二世授予功勋奖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他担任步兵营营长和陆军学院教官 。1936年9月 , 他被任命为希特勒卫队司令 。1937年 , 隆美尔出版了《步兵攻击》一书 , 记录了他在一战中的亲身战斗经历 , 书中贯穿了德国军事理论的进攻精神 , 提出了“进攻 , 进攻 , 进攻!”强调了发展火力的重要性 。1938年 , 隆美尔晋升为元首大本营司令 , 并获得少将军衔 。1940年2月被任命为第7装甲师师长 。在法国战役中 , 他率领第7装甲师穿越法国 , 到达瑟堡 。其攻击速度快 , 距离远 , 为其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 。1941年1月 , 意大利在北非的基础即将崩溃 , 希特勒选择隆美尔作为德国非洲军的将军 。他到达北非后 , 不到两个月就扭转了北非战局 , 占领了除浴血狂沙以外的整个昔兰尼加 , 在沙漠中刮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 。6月15日 , 英军对他发起大规模进攻 , 代号战斧行动 。隆美尔在运动战中击败了英军的边缘 , 取得了胜利 。此役之后 , 隆美尔被希特勒提升为将军 。11月18日 , 丘吉尔向非洲增兵 , 重新发动了代号为“十字军”的进攻 。在反攻取得初步胜利后 , 隆美尔率领非洲军主力向东挺进 , 越过莱亚边界 , 企图切断英军的退路 。隆美尔的举动引起了英军的恐慌 。第8集团军司令坎宁安准备下令全面撤退 , 但在英军中东军司令奥金莱克的干预下 , 英军继续进攻 。隆美尔后方吃紧 , 燃料匮乏 , 不得不撤退 。1942年1月 , 隆美尔有计划地将部队撤到布雷加港 。得到补充后 , 隆美尔再次发起进攻 , 迅速突破英军防线 , 占领浴血狂沙 , 攻克昔兰尼加 。1942年6月22日 , 隆美尔升任德军元帅 , 达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巅峰 。这一年 , 隆美尔只有51岁 。接着 , 隆美尔乘胜追击 , 不到10天就前进了500多公里 , 到达埃及的阿拉曼 。但隆美尔漫长的战线增加了补给困难 , 他疲惫的部队失去了攻势 , 不得不暂停进攻 。英军加强了在北非的兵力 , 大批美军新式重型坦克也源源不断地到来 , 让中东的英军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 , 隆美尔自昔兰尼加战役胜利以来几乎没有得到什么补充 。1942年10月23日 , 新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的蒙哥马利对隆美尔发起了代号为“轻步”的进攻 。隆美尔很清楚自己面临的不利局面 。他弹药不足 , 坦克和车辆的燃料也所剩无几 。如果他的部队原地不动 , 一旦英军突破防线 , 就会形成围攻的局面 , 德军就会全军覆没 。因此 , 隆美尔断然下令撤退 , 全然不顾希特勒为自己辩护的命令 。隆美尔此时手中既没有储备也没有燃料 。但蒙哥马利未能及时察觉隆美尔的撤退 , 且察觉后作战过于谨慎 , 未能抓住最有利时机追击 , 使隆美尔的溃退军摆脱了被全歼的厄运 。11月9日 , 隆美尔终于带着德非军的部分部队撤出埃及 , 回到利比和亚洲 。1943年11月 , 隆美尔成为B组指挥官 , 奉命加强“大西洋屏障”的防御工事 。他反复强调“必须在海岸上打败敌人”的论点 。在隆美尔的推动下 , “大西洋屏障”在短短几个月内彻底改变了 。他在任何他认为可能登陆的海滩设置粗糙的登陆障碍 , 并在数千公里的海岸线上埋设了500万枚地雷 。
在空地上立起一个尖杵 , 阻止了滑翔机着陆 。尽管“大西洋屏障”工事完善 , 但敌人仍可能以强大的兵力和物资登陆海滩 , 因此隆美尔主张在离海岸不远的地方部署装甲部队 。为了防止盟军空中力量切断预备队与战场的联系 。但以西线总司令伦德斯特为首的大部分高级军官认为 , 分散装甲部队防守海岸 , 不仅会进行强力反击 , 还会丧失机动性 。所以他们计划纵深部署装甲师 , 在确定敌人的主攻位置后再发动攻击 。因为双方的争论 , 希特勒做出了致命的妥协决定 , 将装甲师分散在海岸 , 但离海岸还有一段距离 , 导致战略战术装甲储备不足 。1944年6月6日 ,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 隆美尔指挥B集团军分区苦战 。由于德军装甲预备队无法及时赶到战场 , 而盟军又有空中和海上舰炮的强大火力支援 , 隆美尔原定在登陆之初将盟军赶入海中的计划破产了 。隆美尔的汽车也遭到了盟军飞机的袭击 , 他奇迹般地躲过了多次伤害 。1944年10月14日 , 正在养伤的隆美尔因被指控参与7月20日谋杀希特勒而服毒自杀 。隆美尔的一生很短暂 , 只有52岁 , 他在军队里度过了34年 。他惊人的军事素质使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 。他将德国军事学说的进攻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军事指挥中 , 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 , 敢于强行通过舆论 , 果断发起近攻 。在战斗中 , 他总是杀在最前面 , 所以他能控制瞬息万变的战场 。他既有“虎”的力量 , 又有“狐”的精神 。当他带领军队到前线时 , 他就像一只下山的老虎 。当他用各种伎俩欺骗敌人时 , 他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 。丘吉尔曾这样评价隆美尔:“虽然我们在战争的浩劫中自相残杀 , 但请允许我说 , 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战后出现了很多关于隆美尔的军事文学作品 。对隆美尔才华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一种说法;隆美尔的确是一个高明的战术家 , 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 , 眼光也不够 。
高明深远 。作为一名元帅 。要有较好的战略能力才是当之无愧的 。–笔者注意到;这种观点的始作者和主要支持者大多是英国的军事评论家与军人 。比如 , 英国元帅麦克尔.卡拂的[现代世界名将]一书 。那么 , 这种观点是真实的吗?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法西斯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其实关于‘隆美尔不是一个合格的战略家’的观点 。不过是叫隆美尔打的溃不成军 , 丢盔弃甲 , 屁滚尿流的英国人;出于贬低隆美尔军事才能的目的,编制的谎言罢了 。不过因为隆美尔确实十分优秀 , 无法全面否定 , 英国人只好断章取义乱谈所谓的战略问题 。我们只要少加分析 , 不难看出英国人的谎言漏洞百出 。谎言1;希特勒在指派他率领非洲军团出征的初衷是想支援意军在非洲的失利 , 顺便牵制英军 。隆美尔不断进攻 , 导致德军在两条战线上作战而分散了兵力 。[英国人著作《沙漠之狐》一书]这一条可笑到把‘德军在两条战线上作战而分散了兵力’的大帽子扣到隆美尔的头上 。不错隆美尔出征的时候 。希特勒是在积极的准备”巴巴罗莎”计划 。但向隆美尔这样一位军长级的军官显然不会告之和参与”巴巴罗莎”计划 。既然知道德国在一战的失败真正意义上在于 , 德军在两条战线上作战而分散了兵力 。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提出反对与苏联开战的正确意见 。可见叫胜利冲昏头脑的也不只希特勒一人!而德国当时是有人反对与苏联开战的;正确意见来自海军元帅雷德尔 Raeder, Erich 和帝国元帅弋林 G0ring 。事实证明雷德尔;弋林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 。在没有对英国作战结束的情况下 , 就不可能动用当时德军一切的军事力量对苏联开战 。使德军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根本原因是德国最高统帅部与希特勒的盲目乐观 , 战略判断失误造成的 。那么隆美尔在北非的进攻,在实际上对德军分散了兵力而作战有多大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 , 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记 。德国陆军在1941年6月22日 , 其兵力分布如下: 38个师驻在西欧 , 12个师驻在挪威 , 1个师驻在丹麦 , 7个师驻在巴尔干 , 2个师驻在利比亚 。在苏联投入兵力为步兵师118个 , 机械化师15个 , 装甲师19个 , 共计152个师 。其基本驻防欧洲大陆的德军有上百万 。这上百万的德军在1941-1943年 , 基本上是无事可作几乎就是浪费 。德军完全可以调出几十个师 , 用于对苏联开战 。几十个师在那里无事可作不会影响德军分散了兵力吗?反而是隆美尔在北非的3个几乎从来没有满员师,会影响德军分散了兵力?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实际是对隆美尔3个师的支援远不会影响到对德国在东线战事!更不要说 , 隆美尔去北非初衷是帮助意大利作战 , 隆美尔消耗的大部军事物资是意大利提供的 。谎言2;隆美尔不注重后勤 。[是英国人编造的又一可笑的故事]事实是隆美尔一向比较注重后勤 。隆美尔早年出身于山地步兵 , 山地作战对补给要求远比平原作战高的多 。隆美尔山地作战经验丰富 。其会不知后勤补给的重要;[他的蓝马克思勋章就是在山地作战中获得的] 。2战中 , 隆美尔指挥装甲师 。隆美尔对装甲兵对后勤补给的依赖也有清醒的认识 。在非洲1942年2月 , 隆美尔在日记中写到[德国最高统帅部看法 , 他们始终强调北非后勤补给的困难 。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一回事 , 只要有一个才华出众的人坐镇罗马 , 赋予其解决困难的全权就可以解决问题 。假使1942年夏季 , 能够提供我6个机械化师 。我就可以使英军全军覆没 。]隆美尔同时在1942年2月 , 返回北非时与德国南线空军指挥官会谈 , 希望他们支持自己的观点 。隆美尔明确指出;必须首先占领马耳他岛 , 彻底解决其对北非德军的后勤补给线的威胁,然后占领托卜鲁克 。隆美尔事实上多次在后勤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发动进攻 , 但这不等于隆美尔忽视后勤补给的重要性;任何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全会明白在事实上 , 你永远得不到,你想得到的,那种近乎完美理想化的客观条件 。天时 , 地利 , 人和 。一名优秀的指挥官要具备在客观条件不利的情况下 , 发挥个人才能取得胜利的能力 。隆美尔可以说是做到了这一点 。反观蒙哥马利是在那种近乎完美的理想化的客观条件下,取得阿拉曼的胜利 。所以对蒙哥马利才能的评价历来不高 。[英国人对蒙哥马利的评价 , 当英国需要一位打胜仗的将军时 , 他碰巧成为了那个人 。]当然个人才能也不可能无限发挥作用 , 客观条件也是必须的 , 敌人客观条件优势压倒你的个人才能时失败是必然的 。所以说拿破仑,隆美尔 , 随败尤荣 。隆美尔事实上组建了一只有效的维修保养分队 。北非德军的坦克修复率远远强于英国人 。这一点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将军的《隆美尔文件》中也是肯定的 。隆美尔事实上多次在后勤补给不足的情况下 , 发动进攻的作法 。英国人的解释是隆美尔看到了战术机会 , 他只擅长战术 。这也不过是英国人贬低隆美尔的可笑谎言 。其实隆美尔真实的想法是根据较高的战略层次上的厉害关系 , 作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定 。笔者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 在下一个问题将详细说明 。谎言3;隆美尔在北非得到命令是防守 , 而他不断的进攻 , 不符合德国的战略部署 。这是一个典型的,驼鸟政策的胡言乱语 。在很多英国人关于隆美尔的书中 , 基本都是这一论调 。其实英国人酸溜溜的话后面是想说 , 假如隆美尔不主动进攻 , 那么英国人叫隆美尔打的溃不成军 , 丢盔弃甲的光辉灿烂形象 , 也许不会永远表明史册了 。连在美国人的历史书中也有嘲弄英国人的好笑文字 。[三万的英国乌合之众打败了格拉齐亚尼元帅指挥的十万意大利军队] 。[美国人著作《德国的兴亡》一书];我们不仿来假设一下 , 隆美尔在北非是老实的防守不进攻 。会出现那样的情况!英国人那几位因指挥不力丢官的将军 , 就不会丢乌纱帽了 。用于抵抗隆美尔的几十万军队 , 几千辆坦克 , 大量的军事物资也不会出现在北非战场 。至少后来加强蒙哥马利的大量英美装备和登陆北非的[火炬计划]也不会举行 。道理很简单;丘吉尔坚持在欧洲软下腹 , 意大利开辟第二战场的跟本原因是隆美尔在北非不断的进攻行动 。威胁到英国在埃及利益与苏伊士运河的安全 。一但隆美尔占领埃及 , 英国的海运要绕道好望角 , 航程多出上万公里 。英国海运船物资的损失将大增 。一但隆美尔占领埃及 , 前出与日军会师并占领中东 。法西斯国家将获得大量石油资源 , 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将大为加强 。隆美尔占领中东之后 。当时的土耳其与伊朗名义上是中立国 , 但其政府是倾向法西斯国家的 。德军可以威胁到苏联的高加索地区[这是苏联的石油地区] 。将会使苏德战场出现有利于德国的大转变 。假设隆美尔在北非是老实的防守 。以上问题也不会出现 , 丘吉尔也不会坚持在欧洲软下腹 , 意大利开辟第二战场 。大量的英美军事力量也不会出现在北非战场,因为有更加需要他们的地方;那他们会在那里?英国人有三种选择;1支援苏联,很明显不大可能 。2在亚洲对抗日军,也不大可能因为英国的本土在欧洲 。3用于英国的本土 , 这是英国人唯一的选择 。在苏联;法国要求开辟第二战场的政治要求情况下 , 将直接威胁德国的大西洋方向,兵力所指无疑是法国本土 。也就是说盟军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将会在1941–1943年进行 。德国失败的日子将至少提前一年到来!对与德国来讲 , 盟军在法国登陆与意大利登陆;那个有利那?从历史事实来看 , 盟军在法国登陆!那里地形主要为平原 , 不利于德国防守 。盟军的优势兵力可以快速展开 。几乎是盟军一但在法国登陆成功 , 德国也就是输掉了战争 。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对于德国来讲好对付一些 。意大利两岸是海岸线地形狭长 , 陆地中部多山 。盟军的优势兵力难于展开 。德国可以有较长时间进行防御的能力 。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造成这一对德国有利的战略态势出现的是——隆美尔在北非不断的进攻行动 。隆美尔在北非失败的根本原因–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战略短视与意大利的无能 。首先谈一下 , 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战略认识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 , 讲的很详细了 。希特勒认为德国在一战的失败真正原因是德军在两条战线上作战而分散了兵力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希特勒认为德国是一个陆地国家 。应当在德国附近的欧洲大陆 , 进行陆上争霸抢夺大量的土地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里说 , 抢夺大量的土地的主要目标是俄罗斯 , 因为那里有广阔的土地;对于法国 , 他是德国的死敌 , 德国要于其进行一次彻底的大决战,永远的解决问题 。对于英国 , 他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 , 希特勒认为 , 德国最好是能于英国成为盟友 。德国只要陆上争霸 。愿意让出海洋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希特勒在三十年代 , 多次试图与英国结盟 , 但英国回决了他]应当说 , 希特勒总结一战经验的战略认识 , 如果放在1914年还是比较正确的 。但是到了1939年 , 不只是时间发生变化 , 各国的情况也在变化 。希特勒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德国二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一变化是英国的快速衰败与苏联的快速上升 。英国在一战结束之后国力快速衰败 。到了1939年 , 英国已不是1914年那个世界上最强的国家 , 剩下的只不过是日不落帝国夕阳下最后的余辉了 。德国;苏联;美国不断发展的速度以远远超过了英国 。特别是苏联;当1929年 , 经济危机重创西方国家时 。苏联因为是社会主义国家 , 跟本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苏联象一个旁观者一样 , 看着西方国家叫经济危机折腾的死去活来 。苏联这时候 , 拿出来沙皇几百年积攒的黄金;钻石 。从西方国家那里买回因经济危机 , 变得和垃圾一样价格的大量工业设备 。高薪聘请因经济危机 , 失业的科学家;技术人才 。开始建设自己的国家 。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沙皇办不到的事 , 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 。有了充足的工业 , 为苏军提供了足够的武器 。苏军已不再是1914年 , 那支每个士兵 , 人手一只步枪也无法办到的沙皇军队 。而是拥有世界上最多火炮数量的红军 。指挥红军的也不再是沙皇的佞臣;宫廷小丑;神棍 。而是伏龙芝;图哈切夫斯基;朱可夫等军事家 。苏联的综合国力快速上升 。与因经济危机,综合国力大为倒退的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希特勒基于错误的战略决策 , 在法国战败后立即对英国发出和平建议 。只要英国承认德国的陆上霸权地位 , 德国及于英国停战 。德国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也就是说 , 英国只要出卖自己的盟友可以立即得到和平 。不过这时的英国首相已不是喜欢出卖自己盟友的张伯伦 。而是丘吉尔!他回绝了希特勒 。还挖苦的回信说;德国要和平 , 要先从它占领的所有国家撤军 , 特别是法国 。显然英国不想承认德国的陆上霸权地位 。即使德国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英国,丘吉尔著作《他们最美好的时刻》一书;记载丘吉尔拿到德国的和平建议后 , 立刻表示反对 。]希特勒急于与英国停战的原因是他要开使进攻苏联的准备 。当时英国一连串的政治;军事上的失败 。并没有使希特勒从一战时形成的英国 , 它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 , 这一错误认识中清醒过来 。希特勒的英国情结 , 在今天看来是多少有一点病态 。丘吉尔先生这一次也许会相信我的预言…一个伟大的帝国 , 一个我从来也不想毁灭甚至不想伤害的伟大帝国 , 将遭到毁灭 。我看不出有继续打下去的任何理由 。——1940年7月19日 , 希特勒在德国国会的讲话 。1940年下半年,德国的战略部署在两个方案之间动摇 。希特勒在一门心思的想进攻苏联 。[这被后来的历史证明是错误的] 。海军元帅雷德尔在9月6日与9月26日两次 , 与希特勒会谈 。雷德尔认为;[英国人一贯认为地中海是他们世界帝国的中枢…因此 , 地中海问题要在冬季的几个月里予以澄清 。]雷德尔的具体方案:必须占领直布罗陀 , 必须由空军占领加那里群岛必须占领苏伊士运河对于占领苏伊士运河之后的情况 。雷德尔乐观的分析的说:[必须从苏伊士通过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向前推进 。远至土耳其 。如果我们达到这一点…那时俄国的问题就不同了 。…是否还有必要在北方向俄国推进就有疑问了 。]雷德尔认为 , 英国会在美国与戴高乐的支持下 , 在西北非洲占领一个立足点 。作为对德意进行战争的基地 。德国应当先占领这一地区以防止这一着 。帝国元帅弋林,这时也明确表示反对与苏联开战 。弋林支持雷德尔的看法 。海军元帅雷德尔,于11月14日交到希特勒手里的文件里指出;意大利的无能 。无法进行对埃及的进攻 。–因此这个任务必须由德国来进行 。[以下是海军元帅使用加重体的文字 。–争夺非洲的战斗是德国整个战争中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它对于战争的结局是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但是 , 希特勒不相信这一点 。他反驳 。[地中海 , 非洲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战区]1940年12月18日 , 希特勒下达了"巴巴罗莎" , 作战计划 。[德国武装力量部队必须准备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以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俄!为此目的 , 陆军必须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部队 。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保卫已占领的领土以防突然袭击 。]红色的字是希特勒自己使用加重体的文字 。这是‘巴巴罗莎’作战计划的第一句话 。这可以看出德国战略部署的失误 。结果是苏联没有在一次战役中被打垮 , 德国自己选择了两线作战 。雷德尔的计划无疑是正确的 , 它是德国能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战略部署 。优点在于坚持德军在一条战线上作战 。德军到达土耳其之后还可以对苏联形成战略包围 。一但需要对苏联开战 , 德军可以快速占领苏联的高加索地区[这是苏联的石油地区] 。然后前出至斯大林格勒 。[从土耳其到斯大林格勒的路程比欧洲近多了]能使德国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正确战略 , 只有雷德尔,弋林认识到了 。德国最高统帅部没有采用 。这对于德国来说是不幸的 , 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万幸的 。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知道和参与计划的德国人中 , 除雷德尔,弋林 。全部支持希特勒使德国失败的战略.他们是——–冯.博克 von Bock, Fedor冯.勃劳希契 von Brauchitsch, Walter凯特尔 Keitel, Wilhelm冯.克鲁格 von Kluge, Guenther弗朗茨.哈尔德 HALDER, Franz冯.莱布 von Leeb, Ritter Wilhelm冯. 赖歇瑙 von Reichenau, Walter冯.龙德施泰德 von Rundstedt, Gerd古德里安 Guderian, Heinz等人[其他人不详细介绍] 。[笔者注明]判断德国将领是否反对与苏联开战 。以德国战时文件为证据 。不以德国将领战后回忆录为主.1941年2月15日 , 隆美尔接到命令出征非洲 。希特勒在指派他率领非洲军团出征的初衷是想支援意军在非洲的失利 , 顺便牵制英军 。[这是希特勒战略上的短视]隆美尔在非洲战略上的看法是什么?隆美尔不同意希特勒[地中海 , 非洲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战区]的观点 。隆美尔在1942年2月的日记中写到[德国最高统帅部看法 , 一如1941年 , 认为非洲是一个得不偿失的地区 。若把大量的人力 , 物力投入这个战场是划不来的 , 这真是一种短视 。]隆美尔的看法–非洲是具有十分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 , 必须占领苏伊士运河 。很明显隆美尔的看法与雷德尔,弋林的看法是一样的 。进攻非洲比进攻苏联优势在于;德国占有取胜的把握 。只花较小的代价可以取胜 。同时坚持德军在一条战线上作战的基本原则 。1942年 , 隆美尔建议只要6个师 , 他可以完全消灭英军 。希特勒再次拒绝了隆美尔的建议 。希特勒不愿意用6个师来使德国取得战争最后胜利的正确战略;而愿意用三百个师进攻苏联 , 使德国失败的错误战略 。隆美尔,雷德尔,弋林的个人努力最终无发弥补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战略短视与意大利的无能 。隆美尔,雷德尔多次要求占领马耳他岛 , 但是希特勒反对‘大力神’行动计划 , ( 轴心国入侵马耳他).意大利也无力独立进行该计划 。是希特勒一直拒绝为隆美尔提供充足的补给 , 造成隆美尔处于补给不足的境地 。弋林曾经亲自跑到罗马 , 劝说墨索里尼加强对隆美尔的后勤补给,墨索里尼也同意了 。但是其中大部分物资叫英国人击沉了 。意大利全部的海军力量在地中海也无法有效的对抗英国人 。不能不说意大利的无能,真是一个问题 。英 , 美的领导人反而是十分重视非洲 , 最后盟军在阿拉曼的数量优势[八比一]压倒了隆美尔 。英 , 美在非洲登陆之后 。希特勒下令占领突尼斯派去了25万德意军队 。如果早半年只派出这五分之一的兵力,隆美尔早以占领埃及了 。以后的历史 , 地球人都知道 。关于诺曼底的故事 。英 , 美的历史书 。说隆美尔对盟军进攻方向判断失误 。不过在隆美尔的参谋长斯派达尔将军的《1944年的入侵》一书里 , 指出隆美尔一直认定盟军会在诺曼底进攻 , 是希特勒和德国最高统帅部的高参们要他把兵力布置在多拂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那种观点是可信的 , 因为双方全没有可以证明的历史文件 。但是不管诺曼底事实是怎么样的 , 隆美尔的军事成绩都是卓越的 。相信 , 大家对于隆美尔的的战略军事才能 , 已有了一个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结论了!
【二战后的曼施坦因 美国人如何看曼施坦因,古德里安 曼施坦因】能了解一战和二战的书1、《静静的顿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 , 小说构思于1926年 , 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 , 前后历时14年 。《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 , 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葛利高里 , 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 , 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 , 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 。他既是英雄 , 又是受难者 , 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 , 而同时 , 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 , 在历史急变的关头 , 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 。作者用悲剧手段 , 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 , 从葛利高里身上 , 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 。《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 , 走向社会主义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 。在不到五年内 , 葛利高里一会儿投入红军 , 一会儿倒向白军 , 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 , 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 。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2、《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本书是《战争中的美国》丛书中的一册 , 《战争中的美国》丛书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几场直接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大规模战争 。本丛书中的每部著作都以对战争进程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事件的讨论开始 , 而后详细介绍战争的重要目标和战略 , 包括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方面的发明创新 。同时 , 本丛书既展示了参战主要将领的生活细节 , 又详细描述了参战基层士兵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情况 。3、《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二十世纪初 , 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 。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布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 , 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 , 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 , 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次战争 , 利用了人类文明从物理到化学全面的科技成果 , 使人深刻体会到文明的负力量 。四年零三个月的战争 , 卷入人口15亿以上 , 军民死伤3000多万 , 许多欧洲的君主帝王消失了 , 摧毁了四个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伟大帝国 , 从而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全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力量对比 。为了让读者 , 特别是年轻读者能够对一个世纪前的世界有较为直观的印象 。我们特委托广州集成图像公司依据图书内容 , 选配了近200幅插图 , 让丘吉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优美文字与精采的历史瞬间交相辉映 。4、《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是199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作者是阿诺德·托因比ArnoldToynbee 。书内引用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档案材料以及当年国际政坛上的国家首脑、重要人物的私人笔记、个人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 , 立论皆有根据 。丛书不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两大军事营垒的军事态势、实力消长、战争进展的情况 , 还详细叙述了战争期间、战前和战后一段时间内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 涉及当时世界各国政治、经济 , 外交 。军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 。全书堪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 , 是各军政机关、大专院校、学术机构和有关研究人员了解、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必备参考书 。5、《失去的胜利》《失去的胜利》是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13出版的中外战争纪实书籍 , 作者是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以个人亲身经历为主线 , 介绍了德国进行战争的经过 , 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 , 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 。
二战后的曼施坦因 美国人如何看曼施坦因,古德里安 曼施坦因

文章插图
纳粹战犯:约德尔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致使被处决因犯有《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规定的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 , 被判处死刑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陆军上将 , 是在二战期间德国最重要的战略指挥将领 , 长期担任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 , 约德尔比其他任何军官更接近希特勒 , 是希特勒在作战问题上的最主要顾问和无形中的军事教员 。他还代表德军向盟军投降 , 他参与几乎所有德军作战行动计划和屠杀占领区和平居民的暴行的命令 。他是为数极少的敢于与希特勒争辩的将领 , 同时也是个极端的法西斯分子 , 最后被处以绞刑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1890年5月10日出生于德国的乌兹堡Würzburg 。基本上算是德国霍恩所伦王朝的贵族 , 在德国 , 贵族一向以军事上的才华为荣 , 约德尔说过 , “元首鄙视我所认同的中等阶级;他怀疑和鄙视我与之联姻的贵族阶层;他憎恶我是其中一员 。”约德尔1910年从军校毕业后加入了德国陆军 , 早年在炮兵部队服役 。1914年至1916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两次负伤 。随着德军在战争中的最后失败 , 约德尔决定离开军队去担任一名医生 。然而 , 他的最严重的问题是 , 他也是那些将元首看作天才的人们中间的一个;而希特勒也懂得如何使用部下 。他不能也不愿对元首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指责 。正如施佩尔所说 , 在顺从希特勒这一点上约德尔跟凯特尔一样 , 他忠顺地跟随希特勒到底 。他经常处理的是战略和战术问题 , 但由于他只是希特勒意志的执行者 , 因而他的工作岗位不能发挥他的才能 , 他只能停留在处理日常事务上 。约德尔没有指挥经验 。因为元首不肯放他 , 从1938年起他连续七年都在元首总部的最高统帅部供职 。令人怀疑 , 他是否比元首更了解由他承办下达的某些命令对部队的影响 。1939年4月1日 , 大战前夕其被晋升为少将军衔 , 4月3日 , 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 , 6月26日 , 约德尔向希特勒呈交了一份”白色方案”的初步时间表 。元首审阅以后表示”基本上”同意 。并把9月1日规定为进攻波兰的日子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 , 德军以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闪电式的大举进攻波兰 , 1个月后即10月5日 , 拥有3400万人口 , 面积为 30.9万平方公里的波兰便被彻底击败了 。关于此次战役约德尔后来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上的供词:”……到1939年时 , 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 。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在1939年 , 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抗拒这些国家的合力攻击 。我们在1939年之所以没有被击败 , 那只是因为当我们进攻波兰时 , 在西部与23师德军对峙的将近110师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之故 。”1940年3月1日 , 希特勒发出了“威塞演习”指令 , 德军迅速占领了丹麦挪威 , 可是4月17日鉴于纳尔维克的态势对德国守军日益危急 , 希特勒允许迪特尔少将进入瑞典 。但在约德尔的恳切要求下 , 于晚间又下达尽可能长期坚守的命令 。在1940年入侵挪威的关键时刻 , 约德尔的胆略和智谋胜过了希特勒 。这一点希特勒是欣然承认的 。从那时起约德尔不胜荣幸 , 能坐在元首身旁同他一起进餐 。直到三年之后 , 即在斯大林格勒之战前不久 , 他才因偏袒犯上不恭的利斯特而失宠 。闪击战的成功 , 使纳粹德国决心开始西线的战役 , 对法国及其同盟的战役计划是生死攸关的 , 1939年12月中旬 , 最高统帅部指挥参谋部国防处长瓦利蒙持将军同曼施坦因谈话后 , 认为曼施坦因的主张非常可取 。于是他又向当时任最高统帅部作战处长约德尔提到了它 。但这个计划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 , 1940年2月17日 , 曼施坦因出任德军第28军军长受到希特勒召见 , 他批准了该计划 , 同时希特勒也宣布为他自己的计划 , 西线战役中德军装甲洪流滚滚席卷而下 , 联军全线崩溃 , 英军部队匆匆从敦克尔克撤回英国 , 空军司令戈林向希特勒保证 , 德国空军完全有能力消灭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残部 , 希特勒不愿再让其宝贵的装甲部队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 他是在和约德尔商议后决定将最后解决的任务交给了空军和远程炮兵 ,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决定 。1940年7月19日约德尔被晋升为中将 , 任总参谋部作战参谋 。1940年任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 。作战局局长 , 而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威廉·凯特尔陆军元帅 。他很会发挥辅助作用 , 他把军事和战略方面的事都明智地交给约德尔 。在约德尔的德军统帅部作战局里收罗了大量的指挥人才 , 象约德尔的首席参谋埃卡德·克里斯蒂安将军 , 约德尔的最高统帅部作战局的代理人 , 瓦尔特·瓦尔利蒙将军 , 后升至至德国空军作战处处长的沃尔夫·荣格海军上校 , 还有伯恩哈德·冯·洛斯堡上校等 。在制订对英国的战役计划时 , 大规模登陆战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的搁置 , 针对德国海军力量的薄弱 , 8 月15日 , 约德尔指出 , 要击败英国 , 除了直接入侵以外 , 还有其他方法 , 那就是:延长空战、加强潜艇战、夺取埃及和直布罗陀 。希特勒非常赞成袭击直布罗陀 。在此间约德尔在德国统帅部制订一系列作战计划 , 旨在征服世界 , 除了入侵苏联东南欧和非洲外 , 在1941年2月约德尔同希特勒甚至认真地讨论起穿过伊朗或阿富汗入侵印度的问题 。当年仲夏之前他草拟了后续指令 , 推断在苏联被消灭之后 , 德国和意大利将控制整个欧洲 , 如有必要就使用武力征服土耳其 。直布罗陀、埃及和巴勒斯坦都要占领 , 对英国则给以致命的打击 。到1941年底 , 希特勒的权限和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他可以通过约德尔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直接控制所有的国外战区 。1941年12月 , 他解除了勃劳希契元帅的职务 , 接管了陆军在东线和其他战线的作战指挥权 。这样 , 作为最高统帅 , 他就自己给自己下命令 。为了摆脱这种荒唐可笑的窘境 , 他将哈尔德和陆军总部作为自己的参谋部来控制东线对苏联的整个作战行动 , 约德尔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同时成了他控制所有其他战线的参谋部 。因此 , 陆军总部便中止了对苏联以外的其它战线的指挥和通讯联络 。斯堪的纳维亚(包括芬兰)、法国、巴尔干、意大利和非洲成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管辖的战区 。这些战区必须通过约德尔为首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中武装部队指挥参谋部这个机构来领受任务 。这样一来 , 除了海军总部和空军总部外 , 元首还有两个独立的同级参谋部来协助他指挥战争 , 一个负责东线 , 一个负责西线 。这不是统率机构有效的和令人满意的工作方法 , 因为一个参谋部并不了解另一个参谋部在干什么 , 而且双方还要争夺兵力 , 这套指挥系统并未经过深思熟虑 , 而是心血来潮的产物 。它是完全符合这个独裁者的心意、对他方便的一个临时凑合的机构 , 这是因为他把东西两线隔开就再无人敢于侵犯他本人的权力和地位 。1941年德国开始准备对苏联的战斗 , 实际上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 , 既无广泛而可靠的情报 , 又无充分的战争准备 , 就投入这样一场战争 。德军最高统帅部无从了解苏联坦克和飞机的数量 。德国情报部门的报告所提供的数字只是猜测而不是判断 , 因为这些数字没有确凿的事实为依据 。关于苏军平时拥有的或者战时可能组建的陆军师的数目 , 它也没有任何可靠的情报资料 。它是以苏联人口和估计的工业潜力为依据 , 采取草率而粗略的方法判断敌情的 。德军情报部门对苏军最高统帅部和苏军的主要将领几乎毫无所知 。约德尔应该考虑到 , 着手制定重大作战计划之前情报部门必须进行五至十年的准备 , 胜利冲昏了纳粹的头脑 。哈尔德、曼施泰因、古德里安、克斯特林和其他一些人后来都责怪希特勒低估了苏联 。1941年3月5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第24号指令明确规定:“关于‘巴巴罗萨’行动不允许对日本有丝毫暗示 。”希特勒告诉保加利亚、芬兰和匈牙利等国的领导人 , 他们采取的措施是纯防御性质的 。约德尔在与芬兰代表谈判时说 , 德国的备战措施是防御性质的 , 如果德国不能与苏联达成政治协议 , 德国可能会发动一场预防性的战争 , 赶在苏联动手之前发起进攻 。与苏联的战争 , 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为毁灭性的 。希特勒曾对约德尔说:“即将开始的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武装冲突 , 这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 。”希特勒还宣称 , 这场战争必须以最残酷的方式进行 , 目的只有一个:“无情地”消灭每一个苏联人 。10月8日 , 约德尔又把他那个得意洋洋的定论说了一遍:“毫不夸张地说 , 我们已经最终赢得了战争!”但是不久战事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2年夏末 , 希特勒同约德尔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事情的经过是:约德尔被派往A集团军总部调查该集团军在东线南段遭到失败的原因 , 着重查明集团军总司令是否执行了最高统帅部对战役的命令和指示 。调查表明 , 该总司令执行了领袖的命令 , 但因遭到苏军日益强大的抵抗而未能成功 。于是 , 希特勒就指责约德尔有意替不服从命令的前方将领辩护 , 而约德尔也大胆地指出了希特勒指挥上的错误 。1942年7月30日 ,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宣布 , 高加索的命运将取决于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负 , 鉴于这次会战的重要性 , 可能不得不从另一集团军群抽调部队到这里来 。但是德军遭到了惨败 。德军最精锐的第6集团军全军覆灭 , 但是1943年1月30日 , 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元帅节杖 , 以鼓励其继续抵抗下去 。他对约德尔说:“在德国历史上 , 还从来没有元帅被生俘的 。”但是实际上保卢斯元帅几乎同时就投降了 。德国开始打输这场战争时 , 约德尔对希特勒的影响正如事实所表明的那样越来越糟糕 , 因为他在多数问题上赞同主子的意见 , 就等于火上加油 , 使希特勒更加固执任性 。但不管怎样说 , 约德尔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 。他不是提供军事知识的唯一渠道 , 希特勒是根据许多知识来源形成他的思想的随着德军前线战事的吃紧 , 最高统帅部和约德尔成为德军前线军官埋怨的目标 , 其中著名的埃尔温·隆美尔陆军元帅对最高统帅部和约德尔的仇恨在1944年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隆美尔陆军元帅甚至认为是约德尔误导了元首犯下了大错 。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 德军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元帅要求将战略预备队的装甲部队投入反击 , 但却被约德尔拒绝了 。6月9日 , 希特勒在龙德施泰特的极力要求下 , 同意从驻加莱的第15集团军抽调17个师用于诺曼底 。但在盟军“卫士”计划的影响下 , 同时在约德尔、凯特尔、西线情报处处长罗恩纳等人极力向希特勒说明诺曼底登陆仅仅是牵制性的佯攻 , 希特勒于午夜时分 , 下令停止增援诺曼底 , 并将其他地区部队火速调往加莱 。召开军事会议重新讨论反击计 , 龙德施泰特闻讯后仰天长叹:“这场战争输定了!”1944.2.1约德尔被晋升为上将 。1944年深秋 , 战争已从东西南三面向德国本土逼近 , 德国面临绝境 , 为扭转这一局面 , 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场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 , 夺回主动权 。为此 , 从9月底 , 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 。这个计划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 。该计划的主要设想是:集中优势兵力 , 迅速突破盟军防线 , 强渡马斯河 , 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 , 把盟军一分为二 , 并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 , 然后再转过头来对付苏联 。西线总司令伦斯德元帅和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虽然对元首野心勃勃的计划大吃一惊 , 他们知道改变元首的想法是不可能的 , 但他们还是力图说服希特勒制定一个能够与目前德军的兵员和物质实力相适应的作战计划 。但是 , 没等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力陈己见 。最后计划包括每一个细节甚至炮轰时间都是希特勒在大本营制定的 。11月3日 , 作为元首的特使约德尔上将赶到设在西线克雷菲尔松树林的B集团军司令部 , 将“莱茵河卫兵”的详细作战计划交给伦斯德和莫德尔 , 哈索·冯·曼陀菲尔回忆道:“约德尔似乎是疲劳过度 , 不久 , 大家就看出他很容易发火 。他在把这项计划告诉我们时 , 显然感到自己授权有限 , 所不断声明 , 他现在所讲的一切都是“元首作出的不可变更的决定” 。”很快阿登反击战也失败了 , 希特勒输掉了最后的资本 。1944年 7月20日 , 腊斯登堡的德军大本营这一天戒备格外森严 。原来 , 希特勒同凯特尔、约德尔等军事首脑正在这里举行重要会议 。会议在中午12时30分开始 , 陆军总司令部作战处长豪辛格汇报苏德战场的战况 。他的发言刚进行了大约10分钟 。突然一声巨响 , 霎那间 , 会议室内外烟雾滚滚 , 碎片四飞,炸弹爆炸后 , 凯特尔第一个冲出会议室 , 大声惊叫:“有人行刺!”约德尔被气浪从窗口弹到室外 。但他们两人均没受重伤 。希特勒也很幸运 , 只是右肩受了轻伤 , 他惊魂未定地说:“谁说上帝没有眼睛?”在场的有4人死于非命 , 其中有1名记录员 。邓尼茨派他到兰斯的一所法国孩子就读的小学 , 受命在签署德国投降书之前采取一切可能的拖延策略 。约德尔受到战胜者冷冰冰的接待 , 使他睁开眼睛面对严酷的现实 。德军不是被当作战败而体面的对手 , 而被视为渣滓 。1945年5月7日在兰斯代表德军向西线盟军投降 。他对”元首”惟命是从 , 直到德军彻底无望时还强硬地指出:任何一个希望自己不受德国人民永远诅咒的德国人 , 都不可能签署把数十万德国官兵交给俄国人的文件 。然而顽固的结果 , 等待他的是绞刑架 。约德尔将军和另一位德国代海军代表汉斯·格奥尔格·弗里德上将 。盟国代表严肃地问德方 , 他们是否理解德国应遵从的投降条款 。他们答复称是 。约德尔将军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后说 , 他想讲几句话 , 即获准 。他用低沉的德语说:“签字之后 , 德国人民和军队的福祸吉凶 , 就由胜利者决定了 。”他继续说:“在这场延续5年多的战争中 , 他们得到的也许比其他任何国家和人民多 , 但同时遭到了更多的苦难 。”约德尔德国在投降时请求战胜国对德国人民与军队宽大为怀 。但他望了德国无情地进攻 , 挑起了这场世界大战 , 进行侵略并建立惨无人寰的集中营 。投降仪式结束后 , 为了表彰约德尔将军在莱姆斯城的表现 , 乘着官方摄影师在场之时 , 邓尼茨授予他骑士十字勋章 。不久约德尔被逮捕 , 一开始 , 约德尔并未在盟国的所有战犯名单之内 。但是俄国人坚持己见 , 他们想要指控他把希特勒的几乎肆无忌惮地施加暴行的命令转发到在俄国的德国部队 。美国人根据杰克逊所主张的集体犯罪理论 , 终于决定要他完成一份被告名单 , 这样 , 戈林代表纳粹领导集团和空军 , 沙赫特代表工业界 , 凯特尔代表总参谋部 , 邓尼茨代表海军 , 卡尔登勃鲁纳代表党卫军 , 而约德尔则代表陆军 。在法庭上约德尔极力为自己辩护 , 最终 ,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陆军上将被控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反人道罪 , 并参与制定或执行犯有这些罪的共同计划和阴谋 。因犯有《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规定的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 , 被判处死刑 。
关于麦克阿瑟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这是一个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在战争中 , 他打的胜仗如同狼的捕获量一样多;尽管他也打过败仗 , 然而 , 他却把失败的捕猎当作磨练自己技能、增添对成功渴望的手段 。有人说他是一名笑对失败、超然前进的将军 。他就是美国名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 著名军事家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 。麦克阿瑟于1880年1月26日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的军人家庭 。其父小阿瑟·麦克阿瑟是美国将军 , 他可谓是启发麦克阿瑟成为军人的人 。麦克阿瑟晚年曾说:“我最早的记忆就是军号声!而这一切 , 都是我的父亲给我的 。我的父亲不仅给予我生命 , 而且给予的一生的职业道路 。”1912年9月5日 , 老麦克阿瑟因心肌梗塞去世 。为了纪念父亲 , 麦克阿瑟还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取名为阿瑟 , 并且把父亲的照片带在身上 , 半个世纪没离身 。1899年 , 麦克阿瑟考入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 。在校期间既刻苦攻读 , 又注重体育锻炼 。4年之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 赴菲律宾任美军第3工兵营少尉 。1905年 , 麦克阿瑟追随其父从事情报工作 。1906年 , 成为美国陆军工兵学校学员 , 兼任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军事副官 。1908年 , 调任工兵营连长 , 因训练有方而晋升为营部副官 , 稍后成为骑兵学校教官01911年晋升为上尉 , 次年调入陆军参谋部任职 。1915年晋升为少校 。1916年 , 调任陆军部长贝克的副官 , 负责与新闻界的联络事务 。1917年 , 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从各州国民警卫队抽调人员组成第42步兵师 。麦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师参谋长 , 晋升为上校 , 赴法国参加世界大战 。他声称该师人员来自美国各地 , 犹如跨越长空的彩虹 , 故该师亦称“彩虹师” 。1918年 , 因作战勇敢和指挥有方 , 数次获得勋章并升任第84旅准将旅长 。同年11月 , 在大战结束之后担任彩虹师代师长 。战争时期 , 他与远征军总司令部人员结有怨恨 。1919年6月 , 39岁的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 。他时刻把“责任—荣誉—国家”作为治校的座右铭 。学校体育馆的上方 , 放着一块匾 , 上面镌刻着他的一句话:今天 , 在友好场地上撒播下的种子 , 明天 , 在战场上奖收获胜利的果实!1922年2月 , 与路易丝·布鲁克斯结婚 , 但因妻子威胁到麦克阿瑟钟爱的军事事业 , 所以 , 他毅然离婚 。年底赴菲律宾任马尼拉军区司令 。1925年 , 麦克阿瑟晋升为少将 , 先后在亚特兰大和巴尔的摩任军长 。同年 , 麦克阿瑟在米切尔准将(主张建立独立的空军)案件中奉命担任审判官 , 以至后来不得不在回忆录中为自己辩解 。麦克阿瑟于1927年秋出任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 , 率美国代表队参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并获得冠军 。陆军参谋长为此致电祝贺:“你不仅获得了美国人决不撤退的美誉 , 而且获得了美国人深知如何获胜的光荣 。”此后 , 麦克阿瑟调任驻菲律宾美军司令 。1930年8月 , 麦克阿瑟收到陆军部长来电 , 得知胡佛总统决定让他出任陆军参谋长 。麦克阿瑟考虑到当时处于世界经济危机之际 , 和平主义思潮高涨 , 军费开支必将缩减 , 惟恐出力不讨好 , 遂有推辞之意 。其母则力劝他接受该职 , 声称“如果你表现出怯懦 , 你父亲在九泉之下也会为此感到羞耻 。”1930年11月 , 麦克阿瑟接受上将临时军衔 , 宣誓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任内用机械化装备代替马匹 , 提高了部队的机动能力和速度 , 制定战争总动员计划;为诸兵种建立统一的采购制度以减少浪费 , 建立航空队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队的协调效率;反对国会因经济原因而欲裁减陆军机构的企图;反对削减军官队伍 , 声称“一支陆军可以缺乏口粮 , 可以衣住简陋 , 甚至可以装备破旧 , 但如缺少训练有素及指挥有方的军官 , 则在战时注定会被歼灭 。胜利与失败的不同 , 全在于有无干练而有效率的军官队伍”;每年均成功地阻止削减陆军员额的议案 , 并为陆军的战备辩护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 作为陆军参谋长的麦克阿瑟于1932年不惜亲自披挂出马镇压华盛顿的美国退伍军人“退伍金进军” 。1933年罗斯福出任总统之后 , 麦克阿瑟继续担任陆军参谋长 。1935年 , 麦克阿瑟的陆军参谋长任期届满 , 以少将军衔调任菲律宾政府总统奎松的军事顾问 。1936年8月 , 获得菲律宾元帅军衔 。1937年4月 , 与琼妮·费尔克洛思在美国结婚 。1937年底 , 麦克阿瑟从美国陆军退役 , 开始组建菲律宾陆军 。1941年6月 , 美国军方采纳“彩虹5号”计划 , 决定一候与轴心国作战就把重点放在欧洲 。7月 , 华盛顿下令将菲律宾陆军与驻菲美军合并 , 将麦克阿瑟转服现役 , 晋升为中将 , 任美国远东军司令部司令 , 下辖温赖特指挥的第1军和帕克指挥的第2军 。12月8日 ,  日军继偷袭珍珠港之后 , 对菲律宾发动进攻 。由于麦克阿瑟判断错误和处置失当 , 驻菲律宾的美军轰炸机和战斗机大部被毁 , 空中防御能力丧失殆尽 , 再加上美菲军兵力有限 , 装备低劣而缺乏训练 , 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 , 麦克阿瑟几乎要拿父亲留下的手枪自杀 , 与菲律宾人民共存亡 。但是 , 罗斯福在1942年2月8日以国家的名义 , 再次命令麦克阿瑟及其家属撤离菲律宾 。2月22日和23日 , 罗斯福和马歇尔连续给麦克阿瑟发电 , 让其撤离 , 并允诺让麦克阿瑟到澳大利亚指挥盟军反攻 , 3月11日晚 , 麦克阿尔无奈撤离 。于是所有部队则从马尼拉撤往巴丹半岛固守 , 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城市 , 就在1941年12月24日 , 麦克阿瑟晋升为上将 。1942年1月 , 日军进占马尼拉 。日军随后多次进攻巴丹半岛 , 但未能成功 。当日本广播电台的“东京玫瑰”嘲笑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时候 , 麦克阿瑟要求陆军部派遣飞机飞越菲律宾上空以打击“敌人宣传的气焰” , 稳定守军士气 。然而 , 这种要求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满足 。3月 , 得到增援的日军向孤立无援的巴丹半岛等地的美菲军发起攻势 。美国政府为避免麦克阿瑟成为俘虏 , 命令他将指挥权转交温赖特并赴澳大利亚担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 , 指挥该区盟军作战 。3月11日夜 , 麦克阿瑟在从科雷吉多尔登上鱼雷艇离开菲律宾之前 , 发誓“我还要回来” 。4月9日 , 巴丹美军及菲律宾军约75000人被迫向日军投降 。5月6日 , 巴丹陷落后转移到哥黎希律岛指挥作战的温赖特被迫请求投降 , 并于次日通过马尼拉广播电台命令所有美菲军队投降 。抵达澳大利亚之后 , 麦克阿瑟率参谋长萨瑟兰先将司令部设在布里斯班 , 后又前移至莫尔斯比港 , 旨在稳住莫尔斯比 , 与日军在欧文·斯坦尼山那边决战 。西南太平洋盟军的陆军司令为布莱梅爵士 , 空军司令先为布雷特 , 后为肯尼(所辖空中力量后来改编为美国陆军第5航空队) , 海军司令为利里 。后来隶属麦克阿瑟指挥的还有美国海军第3舰队 。美国陆军部队先后有克鲁格的第6集团军1艾克尔伯格的第8集团军和巴克纳的第10集团军(后由史迪威指挥) 。鉴于另没有以海军的尼米兹为司令的太平洋战区 , 麦克阿瑟认为:“在有关这场战争的所有错误决定中 , 最莫名其妙的恐怕是没有建立太平洋的统一指挥 。”经过1942年的中途岛战役和1943年的瓜达尔卡纳尔战役 , 盟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中途岛战役之后 , 日军陈兵新几内亚 , 企图通过直接攻击而夺占米恩湾 , 通过侧翼运动而攻克莫尔斯比港 。麦克阿瑟对此作有正确判断 , 并制定出相应的作战计划 。麦克阿瑟的1943年最后进攻计划 , 设想从瓜达卡纳尔和巴布亚同时发动进攻 , 保卫新几内亚东北部和所罗门群岛 , 集中力量收复拉包尔 。盟军采用麦克阿瑟的越岛战术 , 基本实现上述作战计划 。麦克阿瑟称越岛战术“这种战争方式的实际应用 , 就是避免以大量的伤亡进行正面的攻击 , 就是避开日军据点;切断补给线 , 使它们无所作为;就是孤立他们的军队 , 使他们在战场上饿死 。。。。。。这就是我调动部队与拟定作战计划的指导思想 。”1943年 , 共和党政客有意让麦克阿瑟成为1944年大选的总统候选人 。但是 , 1944年某些州的预选表明麦克阿瑟得票并不多 。因而 , 麦克阿瑟只好声明无意参加总统竞选 。1944年春夏 , 盟军已经攻克阿留申群岛 , 吉尔贝特群岛,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岛,新几内亚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地 。在此期间 , 麦克阿瑟与尼米兹就太平洋战争的战略问题发生重大分歧 。前者主张先发起以新几内亚一哈尔马赫拉一棉兰老为轴心的战役 , 进而解放菲律宾;后者主张先夺取棉兰老空军基地 , 孤立吕宋 , 再进攻台湾和中国沿海 , 进而打击日本本土以缩短战争进程 。二者分别得到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海军作战部长金的支持 。最后 , 罗斯福表示支持前者 。菲律宾群岛战役是以麦克阿瑟所部盟军1944年9月的摩罗泰岛和帕劳群岛登陆作战为先导的 。10月 , 盟军以登陆莱特岛开始从棉兰老岛到吕宋岛的跃进 , 并始终得到美国陆军航空队和美国海军第3舰队的支援 。10月20日 , 麦克阿瑟率部在莱特岛登陆之后 , 在菲律宾总统的陪同下 , 在雨中发表了最震撼人心的演讲:“菲律宾人民 , 我 ,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回来了!”他语气深沉 , 眼角挂这泪光 , 他号召大家为了神圣的死者 , 为了子孙后代 , 继续战斗 , 夺取正义的胜利! 1944年12月 , 麦克阿瑟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 。1945年1月 , 盟军于10日开始在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湾登陆 , 29日在巴丹半岛登陆 , 夹击日军山下奉文部 。直到3月 , 盟军才经激战而攻克马尼拉 , 占领巴丹半岛 , 收复科雷吉多尔 。3月2日 , 麦克阿瑟.乘坐鱼雷艇象征性地回到科雷吉多尔 。山下奉文顽抗至9月才率部投降 。1945年4月,麦克阿瑟受命指挥太平洋地区所有美国陆军部队的作战行动 。1945年8月15日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麦克阿瑟则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 , 负责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 。9月2日 , 盟国在“密苏里号”军舰举行受降仪式 , 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次郎代表日方签署投降书 。麦克阿瑟出场代表盟国签字受降 , 中美英苏等盟国代表亦先后签字受降 。麦克阿瑟在签字受降时 , 特意安排太平洋战争初期即被日军俘虏的美国将军温赖特和英国将军珀西瓦尔站在身后的荣誉位置 , 然后动用5支笔签署英日两种文本的投降书 。第1支笔写完“道格”即送给温赖特;第2支笔续写“拉斯”之后送给珀西瓦尔;第3支笔签完“麦克阿瑟”而后送交美国政府档案馆;第4支笔开始签署其职务和军衔 , 尔后送给西点军校;第5支笔是从军服口袋内掏出的粉红色小笔 , 签完其职务和军衔 , 尔后送给麦克阿瑟夫人 。1950年6月 ,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 , 美国操纵联合国进行干涉 。麦克阿瑟出任远东美军总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 , 指挥侵朝战争 。在美国第24步兵师被歼之后 , 麦克阿瑟组织指挥仁川登陆获得成功 , 进而指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 疯狂地向鸭绿江推进 。1951年4月 , 麦克阿瑟因战争失利和所谓“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而被解除一切职务 。麦克阿瑟曾广泛涉猎历史,人物传记,哲学,法律和自然科学 , 具有惊人的记忆力 。麦克阿瑟在非正式场合的谈话绘声绘色 , 扼要而中肯 , 从不停顿以选择词句或组织思路 , 但是在公开场合的讲话 , 则总是要精心撰稿 , 格外冗长 , 夸夸其谈 , 华而不实 , 语句结构复杂而显得杂乱无章 , 单调乏味而枯燥无趣 , 给人以没有幽默感,缺乏想象力的印象 。麦克阿瑟高傲自大 , 渴望别人对他的赞誉崇拜 , 在某些场合伸手索要荣誉或贪人之功据为已有 。麦克阿瑟总部发布的消息提及他时直呼其名 , 但他总是要用“我的陆军”,“我的海军”或“我的空军”之类的词语 。麦克阿瑟感情容易冲动 , 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情绪 , 好打心理战 , 自以为一贯正确 , 往往忽略或轻视参谋人员符合实际的批评建议 。麦克阿瑟一经定下作战决心 , 就不愿再听到“行不通”或“也许行得通”的话 , 因而精悍干练的参谋人员被拒之门外 , 独有唯唯诺诺或阿谈奉承之辈留在身边 。麦克阿瑟绝对不能容忍批评或承认错误 , 惯于竭力掩饰错误或大言不惭地撒谎 。麦克阿瑟返回美国后曾在国会发表演讲 , 继续主张扩大侵略战争 , 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 怂恿蒋介石反攻大陆等政策 。美国国会亦曾举行麦克阿瑟听证会 。1952年 , 麦克阿瑟企图获得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 , 但未能成功 。此后任兰德打字机公司董事长 , 著有回忆录《往事的回忆》 。1964年4月3日 , 麦克阿瑟在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因病死去编辑本段生平出生于阿肯色州(Arkansas)小石城(Little Rock)的陆军军营 , 他的父亲因参加南北战争曾获国会勋章 。1903年 , 自西点军校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 成绩是西点军校创办一百年来最好的 , 总平均成绩超过98分 。后被任命为少尉军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美军第四十二师师长 , 1919年被任命为美国西点军校校长 , 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 。1937年 , 从军中退役 。1941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被征召回到军中 , 担任美国远东军总司令 , 指挥在西南太平洋进行「跳岛战术」 , 有选择地攻占对美军推进有重要意义的岛屿 。1944年 , 因为战功卓著 , 晋升为五星上将 。编辑本段韩战1950年6月25日 , 在斯大林默许下 , 金日成进攻南韩 , 汉城(首尔)在6月28日被攻下 , 6月27日 , 杜鲁门下令美军参加朝鲜作战 ,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透过美国起草的决议 , 组织“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 , 由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任总司令 。韩战期间 , 以仁川登陆将金日成北朝鲜人民军拦腰切断 , 战争形势急转直下 , 毛泽东接受金日成的请求 , 决定出兵朝鲜 , 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 。10月19日 , 美军攻占平壤 , 此时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分三路秘密进入朝鲜 , 强力阻击联合国军队 。1950年10月15日 , 杜鲁门总统在威克岛接见麦克阿瑟 , 只让他打一场有限的战争 。往后期间 , 麦克阿瑟公开反对杜鲁门的决定 , 派侦察飞机飞入中国领空 。志愿军入朝后的前三次战役 , “联合国军”都遭到惨痛失败 , 第四次战役也伤亡惨重;麦克阿瑟缺乏挽回败局的有效手段 , 在李奇微出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并开始扭转战局后 , 麦克阿瑟越来越令美国军政当局不满 。1951年4月11日 , 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由撤了他的职 , 由李奇微(Matthew B. Ridgway)接任 , 当麦克阿瑟知道这件事时 , 悄悄的跟妻子说:“琼 , 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麦克阿瑟回到美国后 , 在华盛顿受到了万人空巷的英雄式欢迎 。许多大城市都爆发了支持麦克阿瑟 , 反对杜鲁门的游行示威活动 , 杜鲁门支持率下降到了26% 。四个州的议会通过了决议 , 要求杜鲁门总统收回成命 。1951年4月19日 , 麦克阿瑟在国会大厦发表了题为《老兵不死》的著名演讲 。“我即将结束五十二年的军旅生涯 。我从军是在本世纪开始之前 , 而这是我童年的希望与梦想的实现 。自从我在西点军校的教练场上宣誓以来 , 这个世界已经过多次变化 , 而我的希望与梦想早已消逝 , 但我仍记着当时最流行的一首军歌词 , 极为自豪地宣示‘老兵不死 , 只是逐渐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编辑本段军旅生涯1899年 , 进入美国军事学院学习(纽约的西点军校) 。1903年6月11日 , 以全班第一名毕业 , 然后被委任为工程技术兵团少尉 。1904年4月23日 , 晋升为中尉 。1905年—1906年 , 在远东作为副官追随其父 。1907年 , 任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军事副官 。1911年2月27日 , 晋升为上尉 。1914年 , 被部队派遣到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 。1917年—1919年 , 进入有“彩虹师”的美誉的第42步兵师 , 先后出任过参谋长 , 84步兵旅旅长 , 和42师师长 。1918年6月26日 , 晋升为准将 。1919年 , 被任命为美国西点军校校长 。1922年—1930年 , 赴菲律宾任马尼拉军区和23旅的指挥官 。1925年1月17日 , 晋升为少将(正规军) 。1925年1月 , 返回美国任军长 。1928年 , 率领美国队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奥运会 , 然后返回马尼拉任菲律宾地区总指挥 。1930年10月 , 第九军团指挥官 。1930年11月1日—1935年 , 出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1935年 , 出任菲律宾共和国政府的军事顾问 。1936年8月 , 获得菲律宾元帅军衔 。1937年12月31日 , 从美国陆军退役 , 出任菲律宾陆军总司令 。1937年4月 , 与琼妮·费尔克洛思结婚 。1938年2月21日 , 亚瑟·麦克阿瑟四世出生 。1941年7月26日 , 重新返回以少将军衔负责USAFFE计划(United States Army Forces –Far East) , 即美国在远东的军队部署 。7月27日 , 晋升为陆军中将 。1941年12月18日 , 晋升为陆军上将 。1942年2月22日 , 由于太平洋战争中美国防御的失败 ,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命令麦克阿瑟撤离菲律宾 。离开时他发誓:“我会回来的”(I shall return)1943年 , 被任命为盟军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 。1944年12月 , 麦克阿瑟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 。1945年2月5日 , 麦克阿瑟履行其誓言 , 光复马尼拉 。1945年4月,麦克阿瑟受命指挥太平洋地区所有美国陆军部队的作战行动 。1945年8月12日 , 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盟军总司令 , 负责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 , 被日本人视为太上皇 。1950年7月8日 , 出任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总司令 。1950年7月31日 , 访问台湾 , 并与蒋介石达成同美国与台湾外交关系 。1950年9月15日 , 策划仁川战役 , 取得决定性胜利 。1950年10月15日 , 由于麦克阿瑟告知白宫自己太忙不能回华盛顿之后 , 他在威克岛会见美国总统哈利·S·杜鲁门 。1951年4月11日 , 麦克阿瑟主张对中国在东北的军事目标进行打击 , 必要时动用核武器;杜鲁门恐此举会导致苏联参战而不同意 , 在麦克阿瑟公开指责白宫政策后 , 杜鲁门解除其一切职务 。1951年4月19日 , 在国会会议之前的告别演说中 , 发表了著名演说——《老兵不死》 。1951年 , 以五星上将军衔从美国陆军卸任 。1952年6月25日 , 美国国会为了表彰他的功绩 , 破例通过一个决议 , 批准为他专门制造一枚金质特殊荣誉勋章 , 这面勋章上面镌刻着他的肖像和以下文字:澳大利亚的保护者菲律宾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鲜的捍卫者他是美国奖章得的最多的一位军官 , 也是唯一一个参加过一战 , 二战和朝鲜战争的美国将军 。
二战后的曼施坦因 美国人如何看曼施坦因,古德里安 曼施坦因

文章插图
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那么厉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