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税务局山东 税务局如何对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评价,税务部门内部风险

一、如何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应对评价与反馈
(一)税务风险管理实践的有效性1 。税务风险管理的理念已经得到认可 。在各级国税机关的大力倡导和宣传下,我们对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对税收征管工作的指导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税收征管实践中,我们已经开始积极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将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探索付诸实践 。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已初步得到各级国税机关的认可 。2.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模式和流程基本建立 。风险控制中心由市级税源风险管理组织系统组成,两级税务机关内部部门之间建立职责明确、相互配合的横向联动机制 。按照“统一监控税源、统一下达任务、统一应对规范、统一反馈结果、统一绩效评价”的要求开展工作,明确工作职责,理顺工作程序,防范执法风险,落实管理责任 。风险应对任务的质量控制、评估反馈和跟踪由市税源风险分析监控中心负责协调,各成员单位负责对风险应对任务执行情况和抽查情况进行监控管理 。各基层地区局风险控制中心、业务部门和纳税评估科负责本地区风险应对工作的质量管理 。3.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支持强 。开展第三方涉税信息的采集和应用,搭建税收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采集过程中与外界的联系和对接,开展风险管理各成员单位提出的业务需求的提取、比对、筛选、展示、维护等技术支持工作 。4.征管资源配置取得良好效果 。根据风险等级和复杂程度,相应调整资源配置 。通过建设风险预警、纳税服务、纳税评估、大企业管理等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比较优势,形成团队合力,将最好的征管资源配置到最高等级、高发、高难度的风险应对岗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区税务机关识别和应对风险的能力,达到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二)税务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 。税收管理理念的偏差仍然制约着税收风险管理的深化 。在税收管理中,基于全面防范偷税骗税的税收管理理念,将是否存在实际税收风险视为风险,无论风险高低,都实行无差别征收管理,导致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缺乏互信,征管力量侧重于全面防范风险 。不集中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不仅不能有效促进税收遵从和应对风险,还会导致征收成本大幅增加和征收效率低下 。2.风险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专业机构尚未完全建立 。一方面,由于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是基于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分权管理体制,如增值税的日常管理由货物劳务税部门管理,企业所得税由所得税部门管理,这种分权设置有其专业化管理的优势,但在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体制中是组织障碍 。3.基础数据缺乏准确性和完整性,影响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一是由于交易信息申报、报告义务和举证责任的立法现状,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能够收集的涉税信息范围窄、渠道少、不准确,一些对风险分析至关重要的物流、现金流信息数据无法获取 。二是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水平和集成水平不高 。
【电子税务局山东 税务局如何对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评价,税务部门内部风险】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1)建立健全提高纳税人遵从度的引导机制;1)实施差异化管理,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应对风险的主要任务是纳税人有效整合税收管理资源,协调各管理层级和部门,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和风险形成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和预案,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税收风险 。2.完善纳税服务机制,加强服务与管理相结合 。一是构建多渠道税收政策辅导咨询机制 。做详细深入的个性化辅导咨询,有效解决大企业的无知不合规问题 。二是构建涉税风险预警提醒机制 。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作为日常服务的重要内容,分析判断企业各方面的不合规风险,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机构,帮助企业化解税务风险 。三是构建纳税人权益保障机制 。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和税收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纳税人和社会的监督,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不断调整和完善纳税服务的重点和形式,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税收环境,促进协同纳税 。3.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不诚信纳税成本 。严格的税收执法是引导纳税人纳税的有效保障,也是打击纳税人不依法纳税的最有力武器 。增强税法刚性是提高全民税收遵从意识的重要途径 。(二)健全完善税务风险管理流程1 。完善税务部门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 。风险管理组织是风险管理单位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而设立的内部管理层级和管理组织 。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组织的结构、组织活动和相关规章制度 。明确风险管理机构的职责和组织结构以及风险管理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使风险管理活动科学有序地开展 。2.深化税务信息化管理,提高风险识别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推进税源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离不开全面、真实、准确的税收基础信息 。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标准,规范数据采集,严把数据录入关 。二是完善征管数据审核制度,加强对采集数据逻辑关系的审核 。三是扩大对外部第三方信息的收集和利用,通过对内外部信息数据的分析,及时掌握税源管理状况,识别税源管理风险点和来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四是探索建立跨区域信息采集交换管理机制,完善跨区域税源信息交换和查询功能,形成税源管控的信息化优势 。3.建立和完善行业税收风险评估模型,提高风险识别分值 。
析运作机制 。风险评价既是税收风险管理中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税收分析管理的难点所在 。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当地税源结构的特点,通过成立风险管理专家组,对每个行业指标进行分析,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行业参考指标体系,用于指导各地采集所需数据以及对行业指标的合理应用,逐步建立分行业风险评价模型库,并通过成功应用模型进行交流和分析,逐步完善和丰富行业评价模型 。4. 持续改进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风险管理监控评估机制 。在应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监控评估机制,要着眼于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和水平,科学设定风险管理监控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起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后续影响等多层次的风险管理监控评价圈,从风险识别准确性、风险控制有效性、税法遵从提高度和征管成本效益等方面对税收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做出评判 。(三)加强税收执法监督,有效防控执法风险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执法方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规避税收执法风险,有效提高税收征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当前的税收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实施强化税收分析、风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对税收征管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是风险管理机制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 。一是要坚持全面落实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度,以岗位设定为基础,依岗定责,明确具体岗位的执法内容与执法程序,减少不作为、慢作为或任意作为等行为 。二是要切实发挥税收执法检查的功效与作用,通过日常、专项和年度执法检查,查摆问题,纠正错误,落实责任,并加强整改工作的跟踪问效管理 。三是要健全完善评议考核与执法责任追究制度,采用计算机考核与人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税收执法质量,增强评议考核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同时要积极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重视人大、政协、司法等部门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及时处理 。全方位地实行综合治税,建立协税护税体系,共同维护税收秩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电子税务局山东 税务局如何对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评价,税务部门内部风险

文章插图
二、企业怎样进行税务风险防控?企业进行税务风险防控一定得有一套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并且能从根源上为企业解决税务风险问题,目前市面上用的比较多的就是企业财富安全管理9段技术 。关于企业财富安全管理9段技术并且,企业财富安全管理9段技术不单能处理并预控企业税务风险,涉及到关于企业财富安全的都能解决 。
三、浅谈怎样推进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大企业是指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购销量大、管理规范,经济地位重要,税源举足轻重,税收收入占税收总量较大的企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跨区域经营、市场覆盖面广、内部结构复杂、信息化程度高的大企业越来越多 。传统的低层面、分散型的税务管理已无法满足需要 。对大企业实行分类、有效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税务总局审时度势,在市级以上国税机关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着力加强对大企业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可谓正当其时 。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大企业税收征收管理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大企业的特点及传统的税收征管模式(一)大企业的特点 。一是生产经营和资产规模大,生产、营销和管理机构层叠庞杂;二是生产经营流程长,税源结构复杂且有跨度性;三是购销业务量大、市场覆盖面广,进销核算具有规模性;四是企业管理结构较为完备,资金、物流管理十分规范,内控机制较为健全;五是依法纳税和维权意识较强,财务税收专业化水平较高;六是经济地位重要,税源举足轻重,税收收入所占比重较大 。(二)传统的大企业税收征管模式 。市级国税机关未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以前,大企业的税收管理一直由市级国税机关下属的区、县级国税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别进行 。在管理模式上与中、小企业一样,即由企业自主到办税服务厅或网上申报纳税,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催报催缴、日常检查、纳税评估等日常性工作,相关业务部门按税种分别对其进行纳税辅导,稽查部门针对其纳税情况实施专项检查等 。二、大企业税收管理的难点和现实问题(一)管理部门重叠 。大企业具有它的独特性,在税务征管模式上,一直是传统的管理方式 。在当前提出为大企业提供国际化、现代化、专业化纳税服务的要求下,原有的征管模式很难适应新的要求 。管理分散,造成管理水准不一;管理部门过多,很难为纳税人提供便捷的服务;内部管理细化,难以降低征纳双方的税收成本;多层次的管理,往往是管而不实 。(二)征收与管理脱节 。在日常的征管中,一般认为大企业财务健全,账务比较规范,依法纳税意识较强,故在办税服务厅进行申报纳税时,基本上是无异议审核 。税源管理部门对大企业的税收征管精力主要放在完成催报催缴工作任务上,对大企业的日常检查、纳税评估、业务辅导、政策咨询等很难落到实处 。(三)人员素质不适应 。大企业生产经营、购销核算、组织管理机构复杂;业务量大,管理环节多,涉及多个行业且跨地域经营,专业化分工细致,信息化程度很高 。为了提高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大企业培养、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与之相比,国税部门现有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明显不足,精通法律、财会、计算机、英语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匮乏,且税管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人员数量和素质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对大企业的税收管理力不从心 。(四)信息平台不对称 。大企业目前普遍使用财务软件,财务核算高度集中和规范统一,数据质量和专业知识水平很高 。国税系统虽然实现了全国联网和区域联网,但征管软件在税源分析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 。如:综合征管软件只能记录日常征管业务操作,无税源分析、纳税评估的功能;没有衔接好总、分、子公司之间及关联企业之间的财务税收核算关系,因此也无法对关联企业进行监控;企业的财务数据无法读取,税收征管层面及企业的海量信息无法充分运用等 。三、加强对大企业税收征收管理的建议(一)转变管理理念 。大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生产经营状况与地方经济发展好坏紧密相关 。作为一个地区的龙头企业,其自身所具有的较为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是建立在一整套规范化财务管理机制和信息化平台基础上的,因此具有较强的依法纳税和维权意识,主观上不存在主动偷税的可能 。为了规避和防范税收风险,不断降低纳税成本,维护企业的形象,其纳税遵从度是很高的 。但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其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可能与税务机关不一致,因此需要加强征纳双方的沟通,增进相互理解 。各级国税机关应转变税收管理理念,充分借鉴国、内外对大企业税收管理的经验,对大企业采取与其他中、小企业有别的管理办法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正确处理优化服务与加强管理、正确处理专业管理与属地管理、正确处理大企业管理部门组织协调与其他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关系”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地区大企业管理的特点,建议针对本地区大企业税收管理中的不足,在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确化的基础上,以纳税服务为前提,以深层次专业化管理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纳税评估和防范税收风险为主要手段,在全面掌握大企业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强化物流、资金流动等动态信息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价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销核算、资金运用和纳税能力,防范关联企业税收转移,科学预测税收收入,提高大企业的纳税申报质量,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二)配备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 。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购销核算、组织管理机构情况复杂,要求税收管理人员必须精通税收政策,掌握现代企业财务、金融、资本运作、生产经营等方面知识,具备不断学习、吸收和运用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的能力 。因此,在人员配备上,要根据一个地区大企业管理的特点,积极培养大企业税收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适当增加专业管理人员编制,通过引进、调配、培养等方式,配齐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整体队伍素质 。同时,要立足现实,大力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培训,针对大企业的特点,重点进行财务分析、电算化会计、纳税评估和防范税收风险分析方面的培训,特别是要熟悉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操作,掌握财务软件中设置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规则,能找出重点监控的会计科目及相关凭证,从而提高电子查账的能力 。(三)明确管理的权限和职责 。大企业跨区域生产经营、内部管理水平较高 。在市级国税机关以上设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的模式下,按照总局“三不变”的管理原则,一是要结合当地实际,划分好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规模标准;二是要明确管理的大企业所属行业及户数;三是要明确大企业管理的内容及目标;四是要制定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大企业管理工作职责 。(四)理顺管理的流程和相关关系 。结合大企业的特点,一是要大力推行网上认证、网上报税和网上申报,将申报征收环节前移至企业端,充分发挥好企业自主申报纳税的意识;二是将纳税服务、税政法规、收入核算、税源管理等部门进行整合,按照信息采集、审核评析、调查核实三个环节设置管理流程和岗位,从而建立起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三是减少资料多头报送和涉税事项的审批环节,相关资料统一由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牵头集中处理,降低纳税人的负担,提高服务效率 。(五)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 。税源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大企业税源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应立足于开展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需要,全面采集涉及企业组织机构、生产经营、关联交易、物流和资金流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要拓宽采集渠道,建立与地税、审计、工商、银行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制度,利用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资源,丰富税源管理信息库 。要建立与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增进理解,加强联系,保证信息的畅通 。(六)开发大企业税收管理平台 。面对大企业的高度信息化,没有相应的管理信息平台的支持就难以实现有效管理 。目前,综合征管软件中缺乏对大企业组织结构、关联业务的记录,更缺乏对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的支持 。因此,建立大企业税源管理和分析平台十分必要,也是实现集中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开发的平台中应具有:一是大企业组织机构、关联企业的基础资料库;二是大企业的申报资料库,从而实现汇总申报数据与所属单位申报数据的比对;三是与大企业财务软件的数据接口,便于从财务软件中提取数据;四是外部信息资料库;五是大企业的分析预警指标库;六是大企业的分析模型
电子税务局山东 税务局如何对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评价,税务部门内部风险

文章插图
四、基层税务部门在一带一路中怎样防范税收风险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是要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依托,研究税收风险发生的规律,最有效使用有限的管理资源,实现税收遵从最大化 。税收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结构化流程,其总体框架包括:目标计划、数据管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及推送、风险应对处理、绩效评价 。这几个环节之间专业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督促,共同构成了税收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其中风险应对处理是防范、控制和化解税收风险的过程,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确保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有效执行的发力点 。但就目前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应对情况来看,仍面临一些现实性的困难及问题 。作为一名从事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税务干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我区税收风险应对工作的现状,就如何做好税收风险应对工作、提升应对工作质效,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税收风险应对工作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一)思想认识及责任心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部分基层风险应对人员对风险应对工作的内涵和作用认识不足 。误以为应对工作是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的变型,和原来的征管模式换汤不换药,未运用合理的方法、手段和指标进行风险排疑 。二是缺少风险应对信心 。有畏难情绪和等靠思想,缺乏应对主动性 。三是工作责任心不强 。对下发任务的疑点未经深层次原因分析就进行评估应对,未能针对风险点进行疑点排除解释 。四是存在以点概面的思想 。对部分解除风险点的纳税人的特殊原因进行放大,强加至其他疑点户,不再对其他疑点户进行深层次应对,片面的推测任务模型、方案不切合实际 。(二)缺乏税收风险应对专业化指导 。自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开展以来,自治区地税局、阿勒泰地区地税局自上而下组织过多次专题培训,使税收风险管理人员在理解和应对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未满足现行应对工作的需求,缺少针对纳税提醒、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等应对手段的专业化指导 。应对录入、文书使用、证据要求、审核意见五花八门,没有形成指导性、操作性、规范性、标准化的全流程应对规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应对质量,增加了审核难度 。(三)风险管理平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风险管理平台的模型体系直接影响风险应对的质效,针对目前的现有数据,风险管理系统内已建立260多个指标,190多个模型,可以说对现有数据的利用率已经很高,建立新模型的突破口也越来越窄 。但自身征管数据存在报送不完整、准确性较差等情况,影响了风险扫描的准确性,另外第三方数据的取得和应用,以及区域性预警值的测算存在一定的困难,对风险模型的拓展存在一定的阻碍 。(四)对应对工作的监督审核体系尚需完善 。长期以来,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其他部门很少参与,上级税务机关可获取税源管理部门税源信息的途径和手段有限,可供分析、预测的可靠依据少之又少 。而推行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之后,推送机关已能监控纳税人的涉税风险情况,并将疑点户推送应对,但对应对机关的执行力及应对质量缺少有效监督手段,应对人员是否进行了有效评估、是否进行了全面检查、是否对同一违法事项进行追溯检查,均无法第一时间进行考证 。为此,如何落实监督评价、细化问责事项、明确问责对象、量化问责指标,使应对结果全面地、完整地、真实地展现在推送部门面前,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税收风险应对专业化人员力量薄弱 。一是应对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应对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的税收法规、财务会计、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相关知识和有一定的税收实践经验的人员,而目前从事应对工作的人员大多缺乏系统培训,掌握的相关知识不够全面和系统,经常出现应对分析内容简单、资料不全、过程不完整、文书使用不规范等现象,严重影响应对质量及应对时间 。二是应对人员数量较少,一岗多责,没有达到专业化应对标准 。因税源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限制,能安排至风险应对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且因其他岗责安排,无法实现专业化应对,造成所能接受的应对任务较少,难以体现税收风险应对工作的质效 。二、提升税收风险应对质效的对策(一)统一思想,强化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意识 。针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战略规划和部署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基层税务干部税源专业化管理和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和学习,统一认识,转变征管理念,要将税收风险应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来抓,要对此项工作充满信心及肯定,应对人员应理性、客观的面对风险任务 。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导向,而风险应对工作则是保障风险管理工作高效顺畅运行的中心环节,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必须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实行专业化管理,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工作成效 。(二)加强应对能力素质教育 。要将提高应对人员综合素质能力作为提升应对质效的核心环节来抓,没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做好风险应对工作就是一句空话 。做好此项工作,一是要加强税收风险应对方法及技巧的业务技能培训,要让风险应对人员掌握纳税提醒、纳税评估和税务检查的流程、方法 。二是要更新、提高计算机操作、税收法律法规、涉税财务知识等内容,跟上纳税人发展的脚步,增强税务干部的业务权威性,确保风险应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针对税收风险管理的总构架开展全流程业务综合培训,让应对人员清楚数据来源、分析过程及疑点成因,使应对人员更好的掌握应对案件的来龙去脉 。四是培养一批综合业务能力较强是税务干部作为基层应对案件的初审人员,把好审核的第一道关口,从审核提醒作为提升应对质量的突破口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风险应对机制 。一是建立统一的税收风险应对标准及操作指南,确保风险应对工作标准化,增强基层风险应对工作的规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为不同风险等级的应对案件施行差异化分级、分类管理的应对措施及策略提供有效指引 。二是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规范风险应对流程,加强风险应对事中管理,事后复审,以及对应对结果的监督评价,完善体系建设 。(四)重视数据搜集、管理工作,发挥风险管理平台分析识别能力 。一是严把自身征管数据质量关,确保纳税人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加强数据录入岗位的质量考核 。二是加强风险管理平台的模型建设工作,分析、研究现有数据之间的逻辑勾稽关系,提高数据利用率,提升税收风险识别精准度,为应对工作做好指向作用 。同时对已发布的模型进行指向准确率测算,不仅对有疑点的数值进行等级排序,对模型的适用性及重要性也进行排序 。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保障综合治税工作有序进行,加强沟通工作,多渠道、多角度开展数据分析,多层次进行税源监控,有效推进第三方涉税数据的分析运用,切实提高风险应对质效 。四是因地制宜做好预警值采集工作,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做出符合实际的预警值 。(五)加强推送部门的税源掌控能力 。定期让税源管理部门上报风险计划及税源管理情况,由推送部门对风险税源进行统一管理及风险等级排序,并由推送部门下达应对任务 。这样不仅能提升应对案件的高度及执行力,同时削弱了基层税务机关对风险税源的自我掌控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涉税风险 。(六)实行多元化、递进式风险应对方式,完善应对手段及技术 。一是针对疑点问题多少不同,户数大小不同,疑点排除的难易程度不同等情况,做好事前应对计划,找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式,提高应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做好涉疑纳税人的全面自查自纠工作,在排疑之前向纳税人发放《纳税提醒函》,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辅导、提示提醒,提供给纳税人自我修正的机会 。三是做好疑点问题延伸检查和应对案件拓展工作,对除疑点外的其他涉税情况进行延伸检查,落实“重点应对,全面排查”的工作要求;并对在应对过程中发现的其他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进行拓展检查,保障整体涉税环节合法、规范 。四是对风险等级不同的疑点户采取不同频率和不同深度的应对方式,做好全流程、递进式应对工作,纳税提醒、约谈、核查和税务稽查应对措施递进选择 。五是增加风险应对结果建议,对企业存在的风险点,或容易发生涉税违法问题的风险点进行应对结果建议 。提升纳税人税收风险危机意识、防范意识,将税收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风险应对工作的同时做好纳税服务工作,提升纳税人满意度,使税收风险应对过程成为税收宣传、纳税辅导和接收税法咨询的过程,引导纳税人在今后的工作中自我纠正错误,提高税法遵从度 。(七)加强风险应对成果统计和分析工作 。一是加强风险应对工作贡献率和命中率的统计工作 。无论是哪一级的推送任务,以及何种方式产生的应对任务,均属于税源专业化管理内容中的风险应对成效,都应该反映到风险应对成果统计之中,如只针对风险平台内的推送任务作为应对成效统计,包含面过于狭窄,难以全面体现风险应对成效 。二是做好应对结果分析工作,找出有问题案件的典型性、普遍性规律,集中力量围绕风险较大的问题开展专题税收风险分析,提出征管建议,预防再次发生此类情况 。
五、大中型企业如何进行税务自查最新税收政策解析与税务稽查应对策略及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实务高层研讨会(北京)主题: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实务操作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要求1.中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国资委的规定、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保监会的规定、证券交易所的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鉴证指引2.中国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应该坚持的原则案例:内部控制失败导致的企业失败二、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与具体实施——由救火式的制度弥补到基于风险的制度建设1.描述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2.设定内部控制的一级目标3.内部控制目标的细化分解4.常见导致企业风险的不利事项5.常用的识别风险事项的方法6.评估风险事项的风险程度和损失程度7.常见的风险应对方法有哪些?8.风险控制程序的描述、评价、优化和固化9.内部经营活动的控制:(1)销售及收款环节(2)采购及付款环节(3)生产环节(4)固定资产管理、存货(5)货币资金管理(6)关联交易(7)担保与融资(8)投资环节(9)研发环节(10)人事管理(11)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的内部控制10.公司其他重要事项的控制:(1)对附属公司(2)对重大投资、对外担保(3)对关联交易(4)募集资金使用与管理(5)信息披露(6)其他专项风险的内部控制11.内部控制的控制点流程图、流程文件12.内部控制的缺陷汇总、评估和改进案例:某企业销售与应收业务内控目标的确定与分解案例:某企业应收账款回收事项的风险评估策略与应对方法案例:某集团公司风险控制程序的描述、评价、优化与固化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运行与监督1.流程管理要求内部控制必须有一个牵头负责部门2.内部控制部门的功能定位3.流程考核的方法4.相关部门中内部控制监控岗位的设置5.内部控制检查监督的项目、时间、程序及方法;6.内部控制检查监督计划的必备事项7.动态修正风险事项、控制流程8.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的激励制度9.形成年度内部控制报告案例:某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部门设置案例:某企业财务部门的流程考核办法四、内部控制评价1.内部控制评价应该坚持的原则2.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3.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4.如何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5.工作成果: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6.撰写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关键点五、内部审计1.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2.内审的程序与实用文书3.内部审计控制的重点内容4.内审的技术方法与实战技巧5.内部审计实务指导
六、互联网 税务下,如何有效防止税收执法风险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在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从而受到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责任追究和惩罚的风险 。简言之,就是税收执法人员因故意或过失,侵犯了国家或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发法律后果,需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或行政、民事责任的各种潜在风险的集合 。加强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和控制是当前税务机关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也是当前规范权力运行、深化税源专业化改革和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税收执法风险存在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依法治国方略的稳步推进,公民及法人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在税收执法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执法风险 。对于基层执法一线的税务人员来说,税收执法风险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和“六个环节” 。“三个方面”:一是以增值税发票和普通发票为中心的认定管理,如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领购、使用和各类资格认定等;二是日常税收管理方面,如税务登记、税款核定、税款征收、税收减、免、抵、退等;三是税务检查(稽查)方面;“六个环节”:一是户籍管理环节 。由于工作疏忽,造成税种、税目、适用税率认定错误,导致应征税款不征少征;应办未办税务登记、虚假停歇业、虚假转入非正常户,导致漏征漏管;由于调查核实不到位,导致纳税人房产、土地、车船等税源基础信息登记失真;由于责任心不强或其他原因,对注销户清算不严,导致税款流失 。二是资格认定环节 。主要表现为对各种政策性减免税、抵税、退税资格审查、委托代征资格审查、个体工商户起征点资格审查等,把关不严,导致应征未征,不征或少征,甚至给纳税人偷、逃、骗税大开方便之门 。三是发票管理环节 。对纳税人发票领购资格认定把关不严,对纳税人领用、开具、接受、保管发票情况监管不力 。四是核定征收环节 。不能在充分调查核实的前提下进行税种认定、征收方式认定、应税所得率核定、双定户定额核定不按程序调整或定额偏低随意核定、其他涉税事项核实鉴定;对纳税人逾期缴纳税款不能及时进行催报催缴;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等行为时不能及时采取税收保全、强制执行等措施,或虽采取了措施,但程序越位缺位 。五是评估检查环节 。不能按规定程序开展约谈举证、实地核查;对该转稽查进一步处理的不及时转送;对评估发现的问题不采取相应的后续管理措施;涉税检查不按程序进行,检查中徇私或为税不廉等 。六是服务审批环节 。纳税服务意识差或业务水平低,不按程序提醒告知;执法方式简单、粗暴,涉税审批随意或审批把关不严,甚至徇私谋利,搞权钱交易,故意刁难纳税人,激化征纳矛盾等等 。而对于各级税务领导干部而言,税收执法风险则更主要集中存在于两项重要工作中:一是决定重大事项,二是审批税务事项 。对这两项工作,各级税务领导干部都应该慎重对待 。比如,一些地方为图省事,偏爱对部分企业户或企业所得税采取核定征收的方式 。但这种征收方式极易引发较大的执法风险,导致出现不规范或少缴税款 。因此,税务部门对财务健全的企业,应该全面推行查账征收,而且要把查账征收作为一项防控风险的重要工作,大力予以推行 。还有一些基层税务机关在税收核定和减免税认定审批上,貌似走了部分程序,实则违反程序,有违公平公正,有违程序正义,形成风险隐患 。二、影响当前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因素分析引发当前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微观入手找内因,着重从税务人员自身因素分析;另一方面从宏观入手找外因,着重从制度机制和环境因素分析 。(一)从税务人员自身因素分析,有如下四点:一是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职业道德缺失,事业心和工作责任心不强 。一些基层税务执法人员工作不主动,不尽职,“不作为”极易导致执法过错;甚至有的随意执法、滥用职权,这是导致执法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是政策业务水平和执法水平不高 。部分基层一线税务执法人员平常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既不精通法律法规,又不熟悉税收、会计知识,既不掌握税收政策,又不了解企业情况,而是凭感觉、凭经验、凭关系执法,甚至收“关系税”、“人情税”,导致政策执行有偏误、程序履行有偏差,从而形成税收执法高风险;三是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税务干部容易在执法程序上出现偏差,违反规定,不按程序操作还不同程度存在,这是产生潜在风险的另一主要原因;四是风险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制度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自觉监督相对缺位 。部分税务人员对如何防范执法风险没有全面系统认识,对于在执法过程中如何避免风险的发生,缺乏有效认知 。混淆了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有的甚或打着纳税服务的旗号,行违法之实,将与纳税人的吃请,交往过密视为“改善”征纳关系;将执法不严、乱开口子、有税不征视为培植税源、放水养鱼;有的虽清醒知道索贿受贿、吃拿卡要报导致的执法过错会受到责任追究,但对因执法不当、执法过错或程序不当引起的执法风险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知 。(二)从制度机制和环境因素分析,有如下五方面:一是税收立法层面和制度机制设计方面的缺陷 。当前税收立法与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之间仍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使税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不畅,造成相关部门协税护税意识不强,税法实施效力减弱,大打折扣 。此外,税收立法层级不高,规范性文件居多,法律法规互通性不强,补丁政策、贯彻意见过多,有的规定不具体不明确,操作性不强,造成税务人员具体执法时容易出现违规操作、过罚失当问题产生,形成执法风险;二是政策原因 。具体表现是政策冲突,地方政府干预过多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由于对税收法律规定不了解,往往出台与现行税法规定相冲突的税收优惠政策,甚至直接干预税收执法,导致执法环境复杂化,给税务人员带来了执法风险 。;三是社会治理因素 。目前法治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依法治国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社会治理距法治社会的目标相距甚远,还带着人治社会的浓重色彩,一些人在法与理、法与情等方面还存在模糊认识,人情关还是一道不易过去的坎,说情风仍然还有一定的市场 。这也是税收执法潜在风险的另一个主要成因;四是税收自由裁量权缺乏监督和滥用 。这是一个巨大和潜在的执法风险,若运用不当,将会直接侵害纳税人的权益,同时也会产生极大的风险和影响 。五是执法监督缺位,内控防范机制不健全 。三、如何防范和控制税收执法风险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对当前稳定税收干部队伍,树立部门形象,提高征管质量,推进依法治税等都有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积极有效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也是依法治税的要求,更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和建设法治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从制度机制层面来看,要着力加强四大体系建设一是建立统筹高效的组织运行体系 。从目前通行的税收风险监控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监控过于单一和滞后的问题 。以监察、法规和督审等部门的有限力量应对众多执法人员、各个环节的执法行为,并开展有效的防范和监控是相当困难的 。而通过计算机监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计算机主要监控逾期办理、应办未办等程序容易监控的点,并未全面涵盖每项业务、各个环节的执法监控点,尤其信息系统无法对虚假信息加以识别,难以对执法行为中的风险开展深层次控制 。同时,人工监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目前监察、法规和督审多是对税收管理行为开展人工监督、事后检查,并且多采用抽查形式,监控面窄、不深入,效果也不明显 。因此,建立统筹高效的税收风险防范和控制组织体系尤为必要 。当务之急是建立以税收执法权控制为核心,以税收行政管理权监督为重点的监督考核管理机制 。建立税收风险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税收风险防控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负责,分工协作,让监察和督查内审部门为防控机制建设的组织协调部门,法规和评估风控部门为具体实施部门,负责对税收管理行为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控,以实现对税收执法风险事前预警、过程监控、及时校偏纠错 。二是建立完备的规范制度体系 。首先,完善税收法律体系 。不断提高税收立法质量,提升税收法律层级;减少规范性文件制定的随意性,增强法律依据制定的稳定、统一 。其次,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和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都能够在制度的规范下运行,避免决策时拍脑袋、想当然或“一言堂” 。同时,加强上下级沟通,实行双向监督,既注意多向上级汇报,服从上级监督,也要注重发扬民主决策和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决策科学民主,监督透明顺畅 。第三,要进一步理顺税收执法人员岗责体系 。根据总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和税收管理员制度及县级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进一步细化基层执法人员岗位职责、理顺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明确执法人员在每一个执法环节中的权利和义务;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办税,透明执法,将税收执法权和管理权置于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监督之下,让权力在“阳光”和监督下运行 。三是建立多层次的防控方法体系 。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内控方法体系 。市局层面应作为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建设的统筹指挥,以及过程控制、结果运用的中枢 。同时,各层级应具有相应的内控工作任务,保证内控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化解的全方位监控机制 。通过完善预警体系,不断加强执法监督 。首先,建立预警信息收集体系,拓宽信息渠道 。对内,主要依托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执法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平台以及纪检监察、执法检查、效能监察、内部审计等途径获取信息;对外,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举报热线和专栏、召开座谈会、走访纳税人等方式收集信息 。同时,通过聘请特邀监察员、行风监督员,形成预警信息监控网络;其次,建立预警信息评价分析体系 。对收集到的预警信息进行归纳梳理,设立预警评价指标,区分高、中、低风险和类别,如问题暴露频率、问题类别及集中度、人员类别及集中度等 。通过分析评价预警指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判断税务人员的执法执纪以及廉洁自律情况;第三,建立预警信息运用体系 。根据预警信息所反映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执法工作,将预防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四是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体系 。特别应在考核评议和过错追究两个环节,充分考虑和体现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新的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要求,完成岗责体系中税收工作可量化指标的标准化设置,对不可量化工作要采取目标责任制 。实施责任积分管理,建立责任柔性或弹性追究体系,突出内控的目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在于整改和促进工作 。通过调整系数,开展纵向、横向和动态性绩效评价,全面真实反映税收管理和执法水平 。要完善税收管理员和基层执法人员考评办法,进一步细化考核考评机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要把税收计划管理、绩效管理与依法治税有机结合起来,适当弱化税收收入考核,强化依法治税考核,将考核重心由数量为主转化为以质量为主;在考核方式上,改变单纯事后考核办法,建立事前预防机制、事中督查机制,强化过程监控 。同时要建立税收管理员和基层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外部监督机制 。通过聘请社会行风监督员、开展税收执法人员述职述廉或引入第三方评价等活动,促使基层税收执法人员切身感受到税收执法风险的现实压力 。(二)从基层实践来看,要着力加强四大“网络”建设一是提升税收业务能力,打造“自身免疫网” 。引导税收执法人员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理念,采取“个人充电”与“集体充电”相结合的方式,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税收政策法规和税收相关法律的学习培训 。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标准,坚持“政治过硬,作风优良”和“一岗多能”的原则,在注重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制诱惑能力,筑牢“自身免疫网” 。二是提升监控管理能力,铸造“风险监控网” 。提升行业管理能力 。根据辖区税源情况,加强行业税收管理 。加强税源分析比对,不定期组织召开税源分析专题会,及时汇集税源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完善管理措施 。加强对零申报户、税负异常户、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纳税户管理监控、评估“号脉”,采取“解剖麻雀式”重点稽查,查深查透 。积极开展税收清查和联防联动,通过税源管理、评估、稽查等部门相互协作配合,实现税源管理、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日常检查各环节有序衔接,提高税收管理质效 。切实防止有税不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积极铸造“风险监控网络” 。三是增强公正执法社会认同,完善“社会协税网” 。一方面,加强对地方党政部门领导的汇报沟通,化解行政干预,寻求理解支持;同时加大对纳税人诚信纳税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大力营造“诚信纳税、公正执法”的良好氛围,普遍提高全社会的依法纳税水平,降低税法遵从成本;另一方面,大力构建部门执法协作的协税护税网络 。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的征收、管理、服务、评估和稽查各部门的工作衔接机制,提高工作质效;密切与工商、国税、财政、国土、房管、公安等外部经济和社会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联席会式的协作机制,形成执法合力;建立群众性协税护税组织体系,提高集贸市场、个体工商户、私房出租等零散税收的征管水平,最大限度减少税收流失,通过建立完善“社会协税网络”,努力将税收执法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是提升防腐抗变能力,筑牢“病毒防护网” 。强化教育引导,深入开展廉政警示教育,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廉政法规、举办党风廉政建设暨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开展党纪政纪学习教育活动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各种有效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同时着力加强内审督察和执法考核追究力度,筑牢思想防线,加固制度防线,教育引导树立以正确的法制观念、认真的工作态度、坚定的责任意识、强烈的廉政纪律、熟练的业务技能从事税收工作,增强拒腐防变意识和抵制诱惑能力,从内部筑牢“病毒防护网络”,以在系统内形成不敢贪、不能贪和不愿贪的廉洁从税良好氛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