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开悟后为何证境竟然还会退失散乱?应如何保任才能不生退失?开悟之后是否等于几地菩萨?
出了三界,保证不亏 。只有现在不断进步,否则就会像世间万物一样 。不进则退 。
文章插图
如何克服“安祥很难保任”的问题?
师兄您好:先忏悔,念金刚经 。表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耕云老师已经揭示了阅读金刚经的方法 。需要耐心 。我是黑带成员,可以一起讨论问题 。我也是初学者 。最好多看安祥禅的书,这些书都有答案 。
【保任功夫诀窍 如何保任,当责所属保任是什么意思】开悟后怎么保任
有一条路通往山的尽头 。开了再说吧 。
文章插图
什么叫妙明真心
灿烂的真诚是禅宗的本质,或者说真理就像法律,大海永远是纯净的,大海是寂静的,没有居住的真诚,心是满的,真理是纯净的,大光被隐藏,大圆被镜像,本质是明亮的,真实的面孔是明亮的,所有的经典和理论,显示秘密阶段,都是这种意识体的表现 。当佛陀第一次成为一名道士时,他在菩提树下喊道,奇怪!众生皆有佛的智慧与德性,却因忘我执念而无法证之 。如果离开了妄想,就热衷于智慧,对老师无知,自满 。”刘慧能大师说,”自性如何清净,自性如何不生不灭,自性如何充足,自性如何不可动摇,自性如何生诸法 。认识到真理的真实,并遵循它,就是看清自然 。圆音老任:(摘自《心与自然简论》)心与自然一词可以简单全面地解释,即通过研究人的“心”(本心)的形式和功能,透彻地看到、领悟和认识“自然”(自然)这一生命之根的妙体和道理,从而觉醒和圆梦,进而生老病死,证明大涅槃 。它的意义在具体分析时是深刻而深刻的,因为它是这一代人教义的精华,可以说三藏十二经是它的注脚 。现在只能择其精华,略作陈述 。在讨论内容和如何看清楚之前,我们先勾勒一下心灵的轮廓,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分析和讨论看清楚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心呢?什么是性?原来所谓的心,并不是我们胸中的肉,而是我们对环境的想法和思考 。佛经上称之为六影,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影 。意思是我们原本没有心3354的思想和想法,但是因为颜色的存在,我们从不同的边界接收到了它的影像,我们认识了它 。分清其异同后,我们立了一个名,爱与怒,选择与做作,各种思想都诞生了 。心因环境的集合而生,而非单从一面而生,故称心之集合,即现代理论中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 。要详细说一下它的形象和内容,法香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可以分为八大心和五十单心 。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这里就不赘述了 。请自行阅读《成唯识论》 。心是这样的性是什么?性是心灵的基础,是心灵的起源 。根据现代理论,是能量孕育了心脏 。没有它,我对环境不感兴趣 。我们之所以能对环境感兴趣,全是因为它的作用 。它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所以眼睛看不见,但是它能起到各种作用,所以它确实存在 。古代人是绿色的,水是咸的 。虽然看不到他们,但他们其实在工作 。佛经中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如真法界、真佛、如来、佛性、至诚、大圆胜智等等 。因为众生对这个奇妙的身体着迷而不知,从一开始就只和生死融为一体,变得妄想 。所以心是一个东西,如水和浪,不是两个不同的东西 。现在世界能跃进,全靠自动化,自动化靠热能,没有热能,就是没有动力;没有力量,一切都是静止的,死气沉沉的 。同样,我们之所以能够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 。也取决于内在动机,而这种动机是性的功能 。所以性虽然看不见,但是它确实扮演了所有的角色,就像电看不见一样,但是它扮演了照明、启动等等所有的角色 。佛经里说性是身,心是用,性是理,心是物 。而宗夏却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满足性,称性为心 。只要我们洞察到他们的底蕴,知道他们的不同,就不会被他们迷惑 。要理解心灵和性的表象和定义,我们必须进一步探讨“性”—— 。生命之根3354 。为什么心会从环境中产生?为什么环境出现了,以至于生与死都是l
要断其流,首先要知道源头在哪里,然后才能堵其流,断其流,生死与共 。那么,六道中为什么会产生众生呢?释迦牟尼佛用简单的两句话告诉我们:“三界是唯心的,一切法只是知识 。”分析起来,就是说众生都有如来藏性,是不灭、不腐、不净、无感的全能 。不属于开悟,但绝对神圣 。只有众生是没有意识的,没有经验的,没有意识到身体的奇妙 。而是生来就有一个思想去认知它,用自己拥有的美好的东西去觉察智慧和光明,幻觉是假的 。原觉为一体,即33,354,即觉知、觉知、觉知,可分为觉知与觉知、觉知与觉知、觉知与觉知、觉知与觉知、觉知与觉知,成就与能力皆可得 。也就是说《楞严经》,所谓“性意识一定要明确,做错事一定要意识到” 。所以不存在无明(这种觉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明),有无相的道理会改成阿赖耶觉知(就像一个喝了老酒的正常人) 。于是,灵性光明的真空就变成了稠密的虚空,在稠密的空气中重现,无明无愚,凝结成四种伪色(如以愚拙表现的如来本性的四因、水、火、风,世界就由这四者凝聚) 。也就是这个《楞严经》所谓“妄想中有虚空,世界依空而立 。”
”也 。由有四大妄色,则本有之智光转为妄见,复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 。妄见既久,更抟取少分四大为我,于是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即无明裹定八识潜入身根,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 。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 。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生 。亦《楞严经》所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 。由此可见,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实系一念认明(即无明)之过咎 。众生既迷失本性,而认物为己,于是追逐物境,迷著不舍,造业受报,轮回不息!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 。”种子起现行,现行复熏种子,由因成果,果复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因是众生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不得停息!所以说,我人的心是虚幻不实的 。它只是六尘落谢的影子,而六尘(即世界万物)又由无明妄结而幻现,本不可得 。佛经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那么,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虚幻中之虚幻了 。现代的哲学家们也说“心”是客观物质的反映,但他们只说心由物产生,没有道出物何由而产生,不及佛经说得全面 。佛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 。”这就将心物互为因果而虚幻生起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了 。心物既俱虚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梦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 。于本空处,非如木石不知无觉,而是虚明了了,虽了了虚明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这是什么?这奇伟而又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灭,亘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又是何物!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一把擒来,即谓之亲证本来面目,亦谓之见性 。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的体会与神领 。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故明心见性,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彻见真性也 。如二祖神光大师,见初祖达摩曰:“学人心不安,乞师安心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乃顺水推舟曰:“与汝安心竟!”师于言下大悟 。此即于觅心了不可得处(前念断,后念未起时)而彻见这不落断灭(当时念虽断,但非如木石无知)了了灵知的性 。这则公案的妙处,即在心是集起虚妄的,并无真实来处,一经追问,即便化为乌有 。但念虽息空而能(即性)不灭,会者即于此际,猛著精彩,回光荐取,即为见性 。关于能量不灭,现代科学家都承认 。而能量最大者,莫过于性能 。因性无形无相,至大至坚,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无法衡量,无可比度 。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脱死,逍遥化外的也是它,所以要了脱生死,必须明心见性也 。(二)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起用正以显体,明心方可见性 。这就是说要见性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 。因为性体无形象,不可见,而心是用,用无相不显,从有相之心用,方可得见无相之性体 。上面说过,我人之思想、工作、创造、发明,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皆是心之作用 。要见性,即须从这些作用上来见,离开作用,即无性可见 。犹如世间之理与事,事无理不成,理无事不显;理立正所以成事,事成正所以显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分,故见理须从事上见,离事亦无理可见也 。如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如何是佛?”尊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尊者曰:“我见佛性 。”王曰:“性在何处?”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 。”尊者曰:“昭昭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王曰:“若当用时,几处现出?”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 。”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捏,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王闻即开悟 。又如《金刚经》,世尊于说法之前为什么先插一段著衣、持钵、入城、乞食,直至敷座而坐呢?盖欲启大众无形般若之机,不得不借用六波罗蜜有相之形也 。因无体不能成用,眼前一切相用,在在皆在反显般若无相之体 。奈我人不识,故佛特借用有相之事行,以密示无形之妙体,令我人证入般若波罗密也 。性固不无,但不可以耳闻,不可以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观,可以领悟,可以神会 。故曰“如是悟会,悟会如是”而已 。六波罗密之密行,乃世尊不开口之说法 。如是般若放光,独空生(须菩提)当下契会,应机缘起,出座请问,乃成就一部《金刚般若》妙经 。(三)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上面说过,心性有如事用与理体 。事用虽有形相,可以眼见,但似有实无,以缘起性空故;理体虽无相可见,但似无实有,以性空缘起故 。二者相辅相成,离体无相,离相无体,故曰: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即空即有 。吾人非但于一切事相不可执著,倒于一边,尚须透过幻起之事相,明见本真的性体 。《楞严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性体是真空,无有形相;无相之真空方是性体 。一切有相之色,俱是妄色 。妄色无体,犹如空花水月不可得,但妄想而已 。故《心经》说,一切皆无,既无世法之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声闻缘觉之苦集灭道与十二因缘,更无菩萨之智与得,于一切不可得处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即揭示吾人于明心本无处而彻见本有之性体也 。此在宗下谓之泯绝无寄宗,如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物为侣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向你道!”心念泯绝,空有销殒,真空妙体自然显现 。又如近代之楚泉禅师,参见赤山法祖 。一日祖问曰:“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历代祖师各有开示 。但皆是各位祖师自己的,非关子事 。今欲子从自己胸襟中道将来,如何开示悟入佛知见?”师无语 。祖叹曰:“如是参禅,只是徒丧光阴,有何益处?”罚令跪参 。连参三枝香,听维那打开静板响,忽然省悟!祖考问曰:“如何开佛知见?”答曰:“开出本有(即本有之自性理体也) 。”进问曰:“如何示?”答曰:“示出本无(即一切心用事相皆不可得,从不可得之心用上以示本真性体也) 。”再问曰:“如何悟?”答曰:“悟无有无(消灭其迷悟痕迹也) 。”更问曰:“如何入?”答曰:“入出无碍(得大受用,语默动静自在无碍也) 。”(四)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真觉禅师云:心性虽似有体用理事之分,但考其实际,则非一非异 。以从事相说来,妙用随缘,应显万类,似有形象,而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故非一 。但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能发用,体不离用 。从此不相离背说来,故非异 。经云:“一切事相,皆性之显现 。”事相虽殊,分门别类,各有不同,但其性则一 。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明镜无不现影,无影不为明镜;现影皆从明镜,无镜不能现影 。心性亦复如是,性是真空妙体,心是有形相用 。故有性体必有相用,无相无从显体 。是则相即性,性即相;相外无性,性外无相 。非如顽空,冥顽不灵,死寂无知,落于断灭也 。众生迷头认影,执相造业,故招五浊秽土;诸佛见性遣相,清净无染,故感净土庄严 。其真、妄、净、秽虽殊,而现相之性体则一 。吾人只须将认影遣镜之误,转换为认镜遣影,则秽土当下即是净土,并不待死后始得往生也 。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欲净其土,先净其心 。”良有以也 。真空妙有者,拣非顽空,从体起用也 。以真空故,能随缘;以妙有故,能起用 。妙有真空者,拣非实有,摄用归体也 。以随缘起用,现诸幻相,故《弥陀经》说佛土庄严;以体性清净无染,不沾一法,故《金刚经》说一物不立 。一物不立,正是佛土庄严,佛土庄严,正是一物不立,故《金刚》即《弥陀》,《弥陀》即《金刚》,非有二般 。心性相体,看来有异,其实如一,如水之与波,水以湿为体,波以动为相 。水性波相,看来非一,但波即水,水即波,湿性非异 。故真见性者,非但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肉眼亦能彻见真性 。以性即相,相即性也 。古德云:“万象丛中独露身!”又云:“山河及大地,尽露法王身!”即指此世界万有皆我性体所显现也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人果能彻究斯理,于日常生活中,即相而见性,任何尘缘境相,不作尘缘境相会,则当下超越诸有,逍遥于三界外矣!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无一非佛也 。此在宗下谓之直指心性 。如大梅问马祖:“如何是佛?”祖曰:“即心即佛!”大梅于言下大悟 。又如灵训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训云:“和尚诚言,某焉敢不信!”宗云:“即汝便是!”训于言下有省 。请看,何等果断!何等便捷!何等庆快!(五)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心性本自空灵无住,方成妙用,一有所住便成窠臼;心性本来无有一物,说空说有,说迷说悟,说真说妄,俱是相对立说,均系戏论 。所谓但有言说,均无实义 。如彻悟心源,明见真性,迷妄既无,悟从何立?不立亦不立,了无一法可得 。故云:人我空非真空,须法我空,更复空空,方真到家稳坐 。亦即古人所谓无所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证方真成、真得、真证也 。如认自己有法可得、有道可成,则正堕在圣位法执里 。小则生死不了,纵或了得分段生死,绝不能了变易生死,以法执即变易生死之障故;大则发狂成魔,后果不堪设想!关于无修无得无证之说,即是彻悟到家人之了脱语,亦是最初理解如来密因人之因地法语 。以众生本来是佛,不因修成 。只因不觉,迷己逐物,追逐外境,沦为众生 。今如凛觉醒悟,如千年暗室,一灯能明 。便恢复本性,有何修证之可言?故云不假劬劳、肯綮修证也 。但如习染浓厚,妄执深重,虽明斯理而历境心生,则不无辛勤绵密扫荡之功!又如仅明众生本来是佛之理,并未亲见自性,只为将来成佛之因,则更须勤恳修习,以期亲证 。切不可开大口,说大话,自欺欺人,拨无修证,而致莽莽荡荡遭秧祸也 。彻悟心性,一法不立,无佛无众生,整日如痴如呆,任运随缘,皆是佛事 。所谓嬉笑怒骂、謦欬掉臂,皆是海印放光;穿衣吃饭、运水搬柴,无非神通妙用!其间无所取舍,无所倚重,故谓之归无所得也 。才有所重,便障自悟门,故宗下大德,皆善为人解粘去缚,即令学人放下重担,打开悟门也,如马祖见有人堕在前答“即心即佛”处,故于有僧更问“如何是佛”时,又答“非心非佛!”临济祖师恐人落在“赤肉团上无位真人”上,当有僧更问“如何是赤肉团上无位真人”时,托开其僧云:“无位真人值什么干屎橛?”又如第四节所述第二则公案,灵训于言下有省时进问云:“如何保任?”归宗云:“一翳在目,空花乱坠!”这些例子都很好说明真性是无所住、一物不立的 。所以我们要彻底悟真心,既不能着佛求,更不能着神通玄妙!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后人虽有嫌其尚有“不喜在”之落处,但赵州之意在了法见,示人无一法可得、无所倚重,不在喜不喜也 。至于立言之弊,以但有言说不无痕迹!如灵龟摆尾,扫其行迹,行迹虽去,又落扫迹 。以故宗下大德说到末后,无法开口,即拂袖归方丈,以示末后也 。综上所述,明心见性,实为佛教之纲宗,学佛者之圭臬!我人如真欲出生死、成大道,不问修习何宗,均须向明心见性这一伟大目的奋斗、前进!决不可畏难而退!以一切宗派的门庭设施,修习方法,无一非息心止念之手段,而这些手段又莫不以明心见性为目的 。故明心见性为佛教各宗派之总纲,如不依此总纲修习,则非佛教徒矣!复次我人之有生死,因无明不觉,今如不觉破无明,挥发智光,如何能了生死?故明心见性为了生死之要关,证大道之枢纽,任何宗派之佛教徒,非但不可漠视它、否定它、偏离它,而且要竭尽自己之智勇与精力,为实现这一宏伟目的而努力奋斗!
怎样学习佛的道理,怎样提高悟佛的悟性?见性是禅宗的根本目的,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古今参禅人的第一要事 。所谓‘见性’,即开发自性,彻见自己本来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的佛性 。换句话说,就是离一切对待,一切矛盾,超然独脱,无执著,无绊累,触著普遍法界的无我的大我作用,无碍地适应社会,至此名为‘无位真人’,或曰‘闲道人’ 。达磨大师来中国,举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也就是传此见性之法,使参禅之人实现独脱自在的境界而已 。五祖弘忍对六祖慧能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悟彻竹万法不离自性之旨 。遂启弘忍:‘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弘忍知慧能已悟本性,遂谓之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大悟者,觉破了无始以来的迷妄,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廓然,没有一切尘垢习染,孤迥迥地,光皎皎地,活泼泼地,洞然同于太虚,不曾生,不曾灭,所以不生不灭 。心的自性,不从外来,不自他得,性含万法,本自具足 。自性本,无动摇,自性能生万法 。如《传心法要》何期自性,本说:‘此灵觉性,无始以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 。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相,无音声 。不可觅,不可求 。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 。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盘性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 。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 。以心传心,此为正见 。’所谓‘本心’者,就是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的心体是 。悟此本心,见此自性,其入功德,无有边际,内外圆明到处皆通 。达磨来华时,中国佛教处在由译经进入研究的过渡时期,佛教界偏重于教理的研究,对生命的解脱疏忽,可以说是堕到戏论中去了 。所以达磨大师特别提示出佛教的本旨,不在经教语言文字,是以求解脱为务 。宋代的蒋之奇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里说:‘至于像法末法之后,去圣既远,人始溺于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于一真之体,乃漫不省解 。于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 。’这是从外在的理由,即当时的佛教界客观上的趋势来说,达磨大师为了针砭时弊,而特地提出‘见性成佛’ 。圭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里也说:‘达磨受法天竺,躬至中华,见此方学人,多未得法,唯以名数为解,事相为行 。欲令知月不在指,法是我心故,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显宗破执,故有斯言 。非离文字,说解脱也 。’达磨针对佛教学者这种疏忽内省的弊病,令知月不在指,而必须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冲破凡圣关,直至解脱自在,所以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景德传灯录》卷三载明初祖达磨大师付二祖衣法之后说:‘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潜符密证,千万有余 。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 。’教诫他人不要随顺众流,负担起弘传正法眼藏的重任,要令诸众生开示悟入心地要门 。从内在的理论来说,学佛的人,首先应该注重实践,经教语言,不过是对学佛人应当如何作为的教授教诫,作为思想修养的指导,对照自己的修行办道和体验是否正确,用以鞭策自己 。解脱自在,并不在经教文字上,它不过是指示修道的方法而 。所以《华严经》说:‘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还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 。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 。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这是释迦世尊,对众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由于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的概叹 。大慈大悲的佛陀,对众生是深怀爱念如一子想!释迦世尊在《法华经》里说:‘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诸佛世尊,故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知见’,即彻了实相真如的真见 。在法,名一佛乘,在因,名一大事,在果,名一切种智 。此真知见,生佛平等具有,本来清净,惟有情自己为无明烦恼障碍而迷失不能证得 。如来大慈大悲,就是为了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一大因缘出现世间 。所以达磨大师来到中国,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的‘见性’,是见什么性?根据在哪里呢?所谓见性,即彻见自心之佛性 。如达磨的《血脉论》说:‘若欲见佛,须是见性 。性即是佛 。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他在《悟性论》里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六祖也在《坛经》里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 。’黄檗《传心法要》说:‘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 。所以达磨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竹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 。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日本永平道元禅师法语也说:‘见性者,佛性也 。万法之实相,众生之心性也 。’这些语句,都说明了见性就是彻见佛性 。一个参禅办道人,如果能彻见自己的佛性,就能自由独立,成为解脱自在的无位真人 。关于谈‘见性’的道理,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都有所指示,但明确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又说得最多者,则为《大般涅盘经》 。如该经卷二七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 。’同卷还说:‘佛性者,即是竹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 。’卷二十八说:‘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 。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 。’同卷还说:‘善男子!众生佛性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 。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盘 。’卷十说:‘一切众生同一佛性,无有差别 。以其先闻如来密藏,后成佛时,自然得知 。’卷二十说:‘复愿诸众生,永破诸烦恼,了了见佛性,犹妙妙德等 。’这些经文说明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为什么不能得见呢?就是为烦恼所缚,如果得见佛性,就能破除烦恼而证得解脱涅盘,所以说佛性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种子 。还说明了,既然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声闻缘觉已断烦恼何以也不见佛性呢?佛说这不是声闻缘觉所能知道的,唯是诸佛的境界,所以声闻缘觉等不见不知,等于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 。佛性如何见呢?首先说一说初祖达磨大师为二祖所说法偈:‘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二祖依所教导而行,果然达到空寂灵知,湛然圆寂,不生不灭,朗照明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境一如,成为继承禅宗的二祖 。读一读六祖慧能大师对惠明禅师的开示,也可以领会一些见性的意趣 。六祖对惠明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 。六祖云:‘不即善,不即恶,正凭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屏息诸缘,不生一念’,与达磨大师所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是一致的 。诸缘就是色声香味等一切世间所有的所缘相,都是自己虚妄心识的攀缘,必须屏息 。内心中不生一念,就是十八田介法空,一切处无心无念,即心便是灵智 。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 。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即是本真自性,亦是佛性,亦是本来面目 。六祖四代法孙药山惟俨禅师在习禅时曾问石头希迁:‘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石头曰:‘凭么也不得,不凭么也不得,凭么不凭么总不得 。子作么生?’见罔措 。石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 。’师禀命参礼马祖,仍申前问 。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 。子作么生?’师于言下契悟,便礼拜 。祖曰:‘你见什么道理便礼拜?’师曰:‘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 。’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侍奉三年,重反石头 。这是以解粘去缚、抽钉拔楔、不立文字语言、不与死法类比,实即不即不即恶,离却一切粘著的教导手法,所以能使问者见性得悟 。《修心诀》说:‘问:“作何方便,一念回机便悟自性?”答:“只汝自心,更作什么方便,若作方便更求解会,比如有人不见自眼,以谓无眼,更欲求见,既是自眼,如何更见,若知不失,即为见眼 。更无求见之心,岂有不见之想 。自己灵知亦复如是 。既是自心,何更求会 。若欲求会,便会不得,但知不会,是即见性” 。’又说:‘诸法如梦,亦如幻化 。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 。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 。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 。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 。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 。’又说:‘又僧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 。”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 。”师云:“汝即是 。”僧云:“如何保任?”师云:“一翳在眼,空华乱坠 。”其僧言下有省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翳在眼,空华乱坠’ 。参禅办道的人在见色闻声时,但如此;穿衣吃饭时候,但如此;屙屎放尿时,但如此;对人接谈时,但如此 。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 。但虚舟驾浪,随高随下,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 。今日腾腾任时候,明日任运腾腾 。随顺众缘,无障无碍 。于善于恶,不断不修 。质直无伪,视听寻常 。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 。但我们无始以来,烦恼习气深厚,在遇缘对境时,难免不被波动 。若有念起,就体消停 。就是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久久忘缘,自成一片 。诸修道人,莫生放逸,不忘照顾,无常迅速,身如朝露,命若西光,今日虽存,明亦难保,切须在意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请须慎之 。佛祖机要,唯此一事实 。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内心既虚,外缘亦寂,直截省要 。最是先忘我见,内虚静恬,任运腾腾,腾腾任运,于一切法皆无取舍 。然后无行不圆,于办道途中,得无间用力,见性成佛去吧 。还应该特别注意,所谓‘见性成佛’者,只是冲破了凡圣关,悟道而已,踏上了真正成佛的道路 。古德说顿悟渐修之义,切不可忽视 。未悟的参禅之士,更不可稍轻福智二资粮的培植 。有个僧人向南阳慧忠国师:‘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处解脱 。’曰:‘作么生得相应去?’曰:‘恶不思量,自见佛性 。’曰:‘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耶?’离了福德智慧的庄严,谁也成不了佛!
文章插图
请问大圆满法之“彻见定”有退转否?,或者说是否亦须“保任”?也回悟后迷吗?怎样防止?还需悟后起修 。您可以看看汉地密乘大德元音老人的著作,比较适合汉地人的根器 。元音老人:或曰:明心见性,即是圣人,非但不须再事修习,还要现种种神通变化,大异常人,所谓大机大用,神变莫测,今何故反谓悟后方是真修? 答曰:今时学道人有二种过错:一者以为悟后即是圣人,应现种种神变 。如不能变现,即为非悟,只是口头禅,空说真理而已 。因之心生退屈,反堕无分之失者,比比皆是 。二者,则谓宗下原本无修无得无证,一悟便休,何须再事修治?以致虽以理悟,而习气依旧,日久月深,依前流浪生死,未免六道轮回 。关于这一点,前面本已谈过,似不须再讲,但以关系修道人成败至钜,且又系眼下学道者错会病根所在,故不嫌辞费,再详论之 。《修心诀》云:“入道多门,以要言之,不出顿悟渐修二门 。”又云:“此顿渐二门是千圣轨则,以上诸圣,莫不先悟后修,因修乃证 。所谓神通变化依悟而修,渐薰所现 。非谓悟时即发现也 。” 圭峰禅师云:“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以消融 。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薰修 。冰消则水流润,方显溉涤之功;妄尽则心虚通,始发通光之应 。事上神通变化,非一日之功可成,乃渐薰而发现也 。”仰山示众云:“我今分明向汝说,且莫凑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实而修,不要三明六通 。何以故?此是圣末边事 。如今只要识心达性,但得其本,莫愁其末;他日后时,自在具足 。若未得本,总将情学他,终不可得,得亦不真,将来成魔有份 。” 以上所引,可知顿悟是:凡夫迷时,妄执四大为身,妄想为心 。不知自性是真法身,自己灵知是真佛,常于心外觅佛,东奔西走,忽被善知识指个入处,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识自本心 。而此心性,原无烦恼,原无生灭,本自圆成,本自具足,与诸佛无殊无别,而且由凡夫至佛位,更无阶级次第,故云顿悟 。虽云顿悟,但属理边,事上习染,多生历劫,生来死去,执着坚固,卒难顿除 。故须依悟而修,渐除习气,直至妄尽,神通方显,绝非于顿悟理时即现神通 。故修道者,须明过程,识别先后,切不可因未通而自疑,更兼疑他人 。以为均不能悟道,而另走蹊径,误入歧途,纵经尘劫,亦不能成道 。况且发通与否,不足说明是否悟道 。一者,通有多端,有藉密法修得者,有依神鬼附身告知者,有靠夙世薰修报得者,等等不一,不可谓是等人均已悟道 。因此等神通,或有所依,不是真通,或仅相似通,一旦色身败坏,失其所依,即消灭无有 。二者,古德谓有先悟后通和先通后悟之别,不可谓一经发通,即系悟道 。如明破山禅师在天童修道时,未发悟前,即能出神偷乡人之鸭,作游戏三昧 。后事发,被密云悟禅师诃曰:“子游戏神通虽不无,但佛法未梦见在!”破山跪请开示,再经力参,方始开悟 。降及近代,众生根器更劣,习障更重,欲先通后悟,千万人中不得一人 。故我人须于悟后,依悟而修,渐除习气,渐发神通 。以上先圣历代祖师,无不如是 。故顿悟渐修二门是佛徒的轨范,各宗行人俱应奉行遵守! 或曰: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二 。理如顿悟,事即相应,如事上不能透过,尚有留碍,如何能说已悟真理! 答曰:理事非一非异 。事以理成,理以事显;理不离事,事不离理,约此不相离理,故非异 。但真理无形,而妙用随缘,应诸万类,妄立虚相,不无形状,约此有相无相,故非一 。今悟道,虽已明悟自己空寂之灵知即是真佛,但以多生习染深厚,一下不能顿除,遇事尚还生心,见境卒难无念,但于生心动念时,非如盲目者,不知尘境本空,粘着攀缘,流浪忘返 。而能于前念动时,后念即觉,顿时扫空 。不过较全不动心者有生灭的痕迹,力量稍差而已 。但能绵密保任,时时觉照,日久功深,自能打成一片 。历代祖师之牧牛行,即此悟后用功之楷模也 。古德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浪犹涌,理现念犹侵!故悟后常须照察 。妄念若起,都不随之,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方始究竟 。天下善知识其能于事上发神通变化者,均非一日之功,乃渐薰而发现 。况神通为圣末边事,于达人份上,并不看重 。虽或发现,并不欲用 。如未得本——明心见性,但求其末——发神通,非惟不能成道,抑且着魔有份,故不可不慎! 今之佛徒,恒以神通衡量他人 。妄以为一念悟时,即随现无量妙用,神通变化 。若无神通变化,虽道眼通明,亦为非悟,此等人真所谓不知本末、不明先后痴迷之徒 。既自生退屈,亦不信他,断佛种性,莫此为甚,良可悲也 。关于第二种时病,以为一悟便休,无修无得无证者,较上述以为一悟便发通者,虽似有悟,但以见地未彻,误入歧途,与前未悟者所失无异,且或为害更甚 。盖前者只自生退屈,不自信兼不信他,一旦时节因缘到来,尚可打破痴迷,步入正轨 。而后者自以为有悟,邪见根深,免置后修,依前流浪,深入轮回,无以自拔! 上面说过,无修、无得、无证乃理边事,亦为到家人最后了手语,绝非于一念悟时,即臻无修、无得、无证之境 。尤其今代末法时人,根陋障重,更不能悟后未经进修,即臻无功用地 。其言不须修治,一悟便休者,非狂即痴,实不可信也 。盖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性,只以迷妄不知,认假作真,造业受报,流转六道,沦为众生 。虽在众生而本性不失,只一凛悟,便与诸佛无殊,不假修成,故云无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本来空寂,无有一法,故云无得;证至极地佛亦不立,故云无证 。但当妄习未除,攀缘执着,流转生死时,又非不众生 。故须念念薰修,心心觉照,于大悟后,于恶断断而无断,于善修修而无修,登堂入室归家稳坐,所谓绝学无为闲道人,方是无修无得无证的时节 。未到此地步,即高谈无修无得无证,宁非欺贤诳圣,自贻伊戚! 或曰:顿悟顿修顿证,自古有之,难道此等人不是一悟便休吗?又难道此等人也要悟后渐修吗?假如自古有之,今时当然也不无了 。答曰:顿悟顿修顿证者,非上上根人,不能得入 。核实言之,此等人根机之所以高上深厚,皆过去依悟而修,渐薰积累而来,至于今生机缘成熟,故能闻即发悟,一时顿毕 。表面看来,似乎是顿悟顿修顿证,实际上亦是先悟后修之机也 。古德云:今日之顿,亦昔日之渐也 。至于今世,学人根性陋劣,如非大菩萨再来,实难顿悟顿修顿证 。纵有一二大根人一闻千悟,一悟顿毕,亦不能无修无得无证 。盖无明习染,非一生可毕,更何况说个无修无得无证,早落在有修有得有证里边了也 。《修心诀》云:“凡夫无始劫来,流转六道,坚执我相,妄想颠倒,无明种习,久已成性,虽到今生顿悟自性,本来空寂,与佛无异 。而此旧习,卒难除断,故逢顺逆境,嗔喜是非,炽然起灭,客尘烦恼,与前无异,若不以般若着力薰修,焉能对治净明,得到大休大息之地?”大慧杲禅师云:“往往利根之辈,不费多力,打发此事,便生容易之心,更不修治,日久月深,依前流浪,未免轮回 。岂可以一期所悟,便免置后修?” 是以悟后,常须照察,不可玩忽,妄念忽起,或一凛觉,或提佛念,以至无为,方始究竟 。故顿悟渐修之义,如车二轮缺一不可也 。顿悟渐修既是佛徒之修行轨则,成道津梁,应如何修而后可?与悟前之修,又有何差别,试申论如下: 一、悟后之修,不可一概而论,须视学人妄习深浅,烦恼重轻而定,习障浅者,不用对治,惟随缘照察,念起即觉,觉即转空 。念念如是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 。如《修心诀》云:“但照惑无本,念念不住;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汤销冰 。客尘烦恼,自然俱成醍醐 。”学者如能如是念念修习,不忘照顾,定慧等持,则爱恶自然淡薄,智慧自然增发 。若微细流注永断,圆觉大智朗然独存,即现千百亿化身,于十方国土中应机赴感而无留碍矣 。《修心诀》云:“虽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天下善知识,悟后牧牛行,虽有后修,已先顿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净,虽除断恶习而无恶习可除,虽勤修福慧而无福慧可修;修而无修,除而无除,斯乃真修真除矣 。”又云:“见色闻声时但伊么(即见色闻声,但如明镜照物,风过树时,不作他想),着衣吃饭时但伊么,屙屎放尿时但伊么,对人接物时但伊么,乃至行、住、坐、卧,或语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时中,一一如是;似虚舟驾浪,随高随下,而念念不住;如流水转山,遇曲遇直,而心心无知 。今日腾腾任运,明日任运腾腾,随顺众缘,无障无碍 。质直无伪,视听寻常,则绝一尘而作对,何劳遣荡之功;无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缘之力矣 。” 似此任运寂知,原本无为之修,实等于无修 。既无须另起炉灶,执法修持,亦不用冥存观想,取静为行,与悟前不明所以,坚执法相,牢持仪轨,贪取功德,追赶任务,披枷带锁之修,宁不大相径庭! 二、至于习染深厚,无明力大,于善恶顺逆境界未免被动静互换,心不恬淡者,则不无妄缘遣荡、对治之功 。对治法中,若掉举盛者,则以相应之定功摄散;若昏沉盛者,则以慧门观空(至于用何种功夫为宜,请阅下章“十种修行法门”),务令定慧等持,动静相亡,入于无为,方始究竟 。《修心诀》云:“先以定门摄掉举,使心不随缘,契乎本寂;次以慧门警昏沉,择法观空,契乎本知 。以定治乎乱想,以慧治乎无记 。昏乱相亡,对治功终,则对境而念念归宗,遇缘而心心契道,任运双修,方为无事 。” 或曰:如此对治修习,与悟前劣机之渐修,一般无二,还讲什么顿悟呢? 答曰:以此等人机劣习重,障深垢厚,虽亦悟自性清净空寂,具足万德,与佛无异,其奈对境生情,遇缘成滞,被它昏乱转换,昧却寂然常知,不藉对治之功,均调昏乱,非但不能入于无为,而反堕“悟后迷”中,是不可不慎也 。兹举一二悟后迷的公案,以资悟后又不务实修者警惕: 一、负师 暹道者久参雪窦,得法后,窦拟举往金鹅为方丈,而暹不从,后出世开堂,因德山远和尚声势、名望均高于雪窦,即改而承嗣远和尚 。令使者通书各山,山前婆子欣然问曰:“暹首座出世为谁烧香?”专使曰:“德山远和尚 。”婆子诟骂曰:“雪窦抖擞尿肠,为你说禅,始有今日,你得恁么辜恩负德!” 和州开盛觉老,初参长芦夫铁脚,久无所得 。后造东山五祖演席下得法 。出世住开盛,见长芦法席大盛,乃改嗣夫,不源所得 。拈香时,忽觉胸前如捣,遂于痛处发痈成窍 。以乳香作饼塞之,久而不愈,竟卒! 二、卖友 庆藏主,蜀人,丛林知名 。一日与秀大师同行入都城参法云圆通禅师 。到法云,秀得参堂挂单,而庆藏主未获允准 。庆在智海,偶卧病,秀欲诣问病况,而山门无假,乃潜往智海见庆 。庆反以书白圆通,道秀越规矩出入 。圆通知之,夜参大骂云:“彼以道义故,拼出院来问汝疾,反以书告讦,岂端人正士所为?”庆闻之,遂掩息 。丛林尽谓庆遭圆通一诟而卒 。三、叛师 大阳平侍者,洞宗明安禅师之高足 。一日琅琊广照禅师来访,明安与之云:“兴洞上一宗者,非远即觉也 。”照云:“有平侍者在 。”安云:“平旧习深厚 。”并以手指胸云:“此处更不佳 。”又捏拇叉中示之云:“平向后当死于此 。”暨明安圆寂,平居大阳,拟谋取师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黄白物,不惜毁师灵塔 。虽经山中耆宿切陈,亦不听之 。发塔,镢师颜面貌如生,薪尽俨然 。众皆惊异,平更镢破师脑,益油薪,俄成灰烬 。众以其事闻于官,坐平谋塔中物,不孝还俗 。诸方以其人品格不端,皆弃之不顾 。平流浪无所依 。后于三叉路口遭大虫食之 。竟不免明安丫叉之记,悲哉! 此类公案亦不胜枚举,皆悟后不借对治精修,积习深厚,昧却天良,见利动心,忘恩负义,有以致之也 。虽然,人固可以逞其凶顽奸诈之智,其奈护法神不予宽容何?其不得善终也,宜矣! 须知虽藉对治功夫,暂调习气,以先顿悟心性本净,烦恼本空,即不执法修行,落于有修有得有证之劣见,故能念念归宗,心心契道,不失顿悟之旨 。反之,修在悟前,以未见性故,虽念念薰修,但着着生疑 。不能自在无碍,同时粘着法相,\取功德,生死不了 。故同样用对治法门,于悟人份上,如假道暂宿 。一时方便,不落法执,日久月深,自然契合道妙,成就无上菩提 。与前胜机习浅,修而无修,无修而修者,更无差别,是又不可不知也 。又如修净土念佛者,未开悟前,不知念念归宗,只向外驰求,着相修行 。甚者,着功德相,以多为胜,赶念经咒,反致生病 。及开悟后,方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佛即是念心,念心便是念佛;念念念佛,念念唤醒本心,所谓心佛道交,打成一片 。故古德谓,一句佛号,明心见性后,方能全提,以未悟前,既不知念佛之落处,又复着着生疑,故不得真实受用 。开悟后,识得心之本原,念亦得,不念亦得,无所谓念与不念;既不着相以求念,亦不避舍而不念 。整日净裸裸、赤洒洒,逍遥自在,随缘无碍,到这时方才真正称得起净念相继,无一念不是佛念 。关于“净念相继”一语,其中大有学问,它和禅宗悟后的保任功夫完全无异,它是念佛人修行进程的指标 。兹不嫌辞费,略述于下: 盖“净念”二字非如一般人所想像的以清净心念佛,即为净念,而是念佛功纯,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一时脱落,能所双亡,空有皆泯之正念,始为净念 。至于“相继”,则又分静中相继、动中相继与动静一如等功夫深浅的差别 。兹分析如下: 一、静中相继 。念佛人念至能所双亡,本性显发时,为初显净念 。嗣后,因无始旷劫着相习气深厚,不能每坐皆显,须隔数周、数月甚或一年再现,此全视行人的根基与修行的疏密而定 。此时,行者须加劲精勤用功,使相隔时间渐渐缩短 。由一年而数月,而一月,而数日,最后座座皆现;此为静中相继,相当于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一阶段,是为理一心 。二、动中相继 。静中能时时相继,遇境缘动乱时,又复打失,不能称为真相继 。须在日常动用中磨练,上而至于纵横无碍,顺逆无拘,如在静中一样,仍旧孤明历历,无有走着,方为动中相继 。但有时偶而忘却,遇境而动,马上即觉而归空 。此相当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二阶段功夫,是为事一心 。三、动静一如 。不管动中静中,俱无走着,且无守住之心,纯任自然 。此相当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一阶段,是为理事一心 。四、相继亦不可得,不守之心亦无,昔日所有玄妙奇特,一扫而空,镇日如痴如呆,淡而无味,然无味中有至味在焉 。此相当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二阶段,是为事事一心 。斯真净念相继者也 。兹为便于后学择法修行起见,将元知讷禅师所说十种修行法门摘录于下,供大家参考: 问曰: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心?曰:以无心法治妄心 。问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 。无心之说,请施方便 。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为无心 。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 。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无瓶体,名空瓶也 。故祖师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的旨也 。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 。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明十种 。一曰觉察 。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即便与觉破,前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 。妄觉俱忘,名曰无心 。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 。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此觉察息妄功夫也 。二曰休息 。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 。故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如痴如呆,方有少分相应 。此休息妄心功夫也 。三曰泯心存境 。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 。妄心已息,何害外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 。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曰泯境存心 。谓做工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心,孤标独立 。所以古人云:不与万物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着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即古人夺境不夺人法门也 。故云:上苑花已谢,车马尚骈阗 。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曰泯心泯境 。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既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故灌溪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 。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 。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曰存境存心 。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 。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趣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 。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 。故有语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 。七曰内外全体 。谓做功夫时,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于何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法与我同体 。此是内外全体灭妄功夫也 。八曰内外全用 。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及一切动用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 。既一切皆是妙用,妄心向甚处安着?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九曰即体即用 。谓做功夫时,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而于中内隐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 。故永嘉云: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 。既寂寂中不容无记,惺惺中不用乱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 。十曰透出体用 。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面八方只作一个大解脱门 。圆陀陀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 。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成团圆,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也 。以上十种功夫,不须全做,但得一门成就,其妄自息,真心即现 。随宿根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 。此之功夫乃无功之功,非有心功力也 。即使未悟真心者修之,亦易当下得见 。此休息妄心法门,对学道人最关紧要,故不厌求详,录示后学,切勿以画蛇添足视之!以上十种功夫,俱在行、住、坐、卧处着力,须于穿衣吃饭时,屙屎放尿时,对话工作时,一切时、一切处,绵密觉察观照,不消打坐参究 。其或习障深厚,力有未逮,仍须打坐用功者,即仍听之,但须于下坐后,将定中功夫,推在境上,在动中着力锻炼,庶几可以早日打成一片,而臻无功之大功,圆成菩提大道 。至于密宗,悟后更须密修,以期即“身”成就 。其修法之广,方便之多,远非显宗可比 。但密法贵师承灌顶传授,不可公开露布,故从略 。
推荐阅读
- 我思故我在简单理解 如何举例说明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的意义
- 平板怎么查看爱奇艺账号 爱奇艺平板如何切换账号,ipad怎么登录爱奇艺VIP账号
- 药店买的药过期了怎么投诉 买过期药如何投诉,刚买的药快过期了怎么办
- 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 钱钟书如何看待围城,钱钟书为什么写围城这本书
- 佛珠怎么打结图解 如何拨佛珠,小叶紫檀佛珠
- 出租车失物查询 出租车电话如何查询系统,114电话可以查询什么
- 出租仓储库房要交什么税 出租仓库如何缴纳个税,仓库房产税如何计算缴纳
- 附加税可否零申报 城建税如何零申报表,税务怎么零申报
- 差额征税是否可以开专票 差额征税如何开专票,劳务派遣差额征税可以开专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