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儿童创新药,做出爆款不容易

投稿|儿童创新药,做出爆款不容易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氨基观察 , 作者 | 蔡九
六一儿童节 , 医药领域最关心的 , 莫过于儿童创新药的研发 。
国内儿科专用药物只有3000余个 , 占药品总量的比例不到1.5% , 对应的却是2.53亿儿童 , 几乎是国内总人口的20% 。
市场有着巨大缺口 , 不仅国内如此 , 放眼看去 , 由于研发耗时长、风险高、临床受试者招募难等因素 , 儿童药研发难几乎是一个世界难题 。
好的一点是 , 这几年 , 在近年来 , 政策支持、资本推动下 , 儿童创新药的研发开始变得火热 。根据“研发客”统计 , 2016年至2021年底 , 已有150多个儿童用药被纳入优先审评 , 近70款成功通过优先审批上市 。
不仅包括百济神州等创新药企 , 开始将成人药品的适应症外推 , 探索用于儿童的可能;还诞生了专注儿童药物开发的biotech , 比如今年4月份 , 完成B轮及B+轮融资的贝美药业 , 以及去年相继完成融资的祐儿医药、则正医药 。
儿童用药市场 , 起风了吗?
01 流淌着奶和蜜的市场?从商业角度出发 , 儿童用药的确有成为蓝海市场的潜质 。
正如大部分分析师所说 , 儿童群体规模庞大 。以我国为例 ,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 国内0—14岁的儿童数量为2.53亿 , 与医药消费主力老年人(2.6亿)群体不相上下 。
这也为儿童用药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条件——“量” 。并且 , 不仅量不是问题 , 儿童用药的“价格” , 也同样不是问题 。
出于对儿童用药研发的支持 , 监管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 给予更宽松的环境支持 , “限价、招标、医保”这三大令众多医药企业头疼不已的问题 , 在儿童药这里都不是问题 。
退一步而言 , 儿童用药的价格 , 一直也不算是“负担” 。毕竟 , 任何一个家庭 , 在孩子身上都不会太吝啬 。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 2021年母婴人群平均在孩子抚养和教育上的花费总额为5262元/月 , 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为20%—30% 。
这一点 , 从生长激素的市场便能窥探一般 。
虽然生长激素售价不低 , 根据草根调研 , 粉针剂型人均年费用约2万元 , 水针剂型人均费用约5.5万元 , 长效剂型人均年费用则在15万元左右 。但是 , 高昂的价格 , 并没有影响家长的热切需求 。
体现在商业层面 , 2021年 , 收入主要来自生长激素的金赛药业 , 营收增速超过40% , 营收规模也已攀升至82亿 。
看起来 , 在量价逻辑驱动下 , 儿童用药市场相当可观 。更重要的一点是 , 目前儿童用药依然非常稀缺 。
根据Insight数据库 , 目前我国药品(化药、中药和生物制剂等)批准文号数超过20万个 , 但儿科专用药物只有3000余个 , 占比不到1.5% 。
3000种的药物对应2.53亿的儿童 , 这与一片繁荣的成人创新药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
巨大潜在的需求 , 加上药物极度稀缺 , 使得儿童用药看起来是一个流淌着奶和蜜市场 。但真的如此吗?
02 基数小+碎片化的制约实际上 , 单纯从总人数规模来判断医药市场前景 , 并不准确 。
因为儿童和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完全不同 。这就好比 , 刚出厂的全新电脑 , 和已经使用多年的机器相比 , 后者出现故障的概率显然会更大 。
例如 , 1999年美国0至19岁的儿童占1999年美国总人口的29% , 即2.727亿 , 但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 。
这一点 , 想必大家在此次新冠疫情中感知更为深刻 。目前 , 美国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00万 , 其中74.4%的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 小于45岁的青年和儿童死亡人数虽然超过4万 , 但占比仅有4.2% 。
儿童患者基数小 , 这一点在肿瘤领域体现得最为充分 。大家都知道 , 肿瘤是全球药企必争之地 , 也是最重要的医药市场 , 但是儿童癌症患者的占比很低 。
美国癌症协会估计 , 2022年大约10470名儿童和5480名青少年将被诊断出患有癌症 , 而放大到整个群体 , 这一数字则是接近200万 。
更何况 , 即便是相同的疾病 , 还要分门别类 。
还是以肿瘤市场为例 。细分到视网膜母细胞瘤、有星形细胞瘤、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 最多的患者群体可能只有几千人 , 最少的则只有小几百人 。
另外 , 对患者群体规模影响最大的一点还在于 , 儿童用药需要根据年龄分层 。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器官发育水平不同 , 对同一类药物的效果、安全性、体内清除时间都有明显差异 。
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市场的碎片化 。例如 , 许多成人静脉注射制剂具有药物浓度 , 但婴儿的适当剂量太小(例如 , 小于0.01毫升) , 无法在临床注射器中准确测量 , 也就失去了应用场景 。
这些特点 , 也从根本上决定 , 虽然儿童规模可观 , 但由于患者基数小、年龄结构差异大等因素 , 导致“量”会受限 。
03 大幅增加的临床难度和成本药物市场规模并不是制约儿童药物研发的关键 , 毕竟 , 对于药企来说 , 小众市场也值得布局 。
罕见病药物的研发热火朝天 , 足以证明“量”不够可以用“价”来凑 。再加上 , 药企研发罕见病药物 , 能够享受诸多优惠条件 。例如7年独占权、快速审批通道等 , 放大罕见病药物商业化前景的同时 , 又降低了研发难度 , 吸引了众多药企入局 。
虽然儿童药物也能享受这些特权 , 但研发难度并没有降低太多 。这成了制约药企入局研发儿童药的关键 。
具体来看 。首先 , 儿童药物潜在研究参与者相对稀缺 , 这意味着 , 药企通常需要花费更多人力、财力和时间 , 来招募和保留足够数量的符合研究参与标准的儿童 。
【投稿|儿童创新药,做出爆款不容易】因为除了找到符合条件的入组儿童 , 还需要说服他们 。父母是最大的阻力 , 愿意让自己孩子成为试验对象并不容易;孩子同样难以劝服 , 即便父母同意 , 但孩子不愿意 , 也没辙 。
如此一来 , 一项临床研究自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地点和额外的协调成本;资金耗费大幅增加之外 , 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成本 。
此前 , 一篇关于预防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儿童和成人真菌感染的文章报告 , 招募了39名儿童参与者 , 花了足足10年时间 。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 , 其中大多数参与者在研究开始时是儿童 , 研究结束都已经长大成人 。
孩子身体变化较快 , 这也是儿童药物研发的另一大难点 。因为 , 对于许多疾病和干预措施 , 需要对婴儿、幼儿和青少年进行单独研究 。
但很显然 , 孩子并不会停止生长 。对于研究人员来说 , 这会变成极其复杂的问题 。
最后 , 相比于成人 , 儿童的研究也更难进行 。简单举个例子 , 对成年人来说看似简单的技术程序 , 如抽血或采集尿液样本 , 对儿童来说可能很困难 。
这意味着 , 临床试验方需要创造对儿童友好的环境 , 从适合儿童的设备、医疗技术 , 以及可以让儿童降低恐惧感的儿科专家 。
而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 , 硬件+软件(儿科专家)都是大问题 。总而言之 , 儿童药物的研发难题 , 不是仅靠政策支持就能解决的 。
04 爆款不易 , 期待更多关键先生出现基数小+碎片化的市场 , 加上成本和难度陡增的临床实验 , 导致儿童药物很难做出爆款产品 , 也因此成为全球药企研发的“荒漠” 。
即使国内近年来研发热度开始升温 , 但仍是杯水车薪 。
根据《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2020》 , 国内药企开展的临床中 , 含有儿童的仅占8.8%;而只针对儿童展开的临床 , 占比更是低至2.2% 。
显而易见 , 要想解决儿童药物紧缺的问题 , 还需要更多药企投入研发 , 扮演关键先生的角色 。
好的一点是 , 随着近年来国内扶持力度越来越大 , 不少国内药企正在进入这个既难也相对空白的市场 。期待越来越多儿童创新药能够被开发出来 , 市场能够早日真正繁荣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