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倍轻松、SKG的“年轻”生意经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投稿|倍轻松、SKG的“年轻”生意经】文|智能相对论 , 作者|佘凯文如果不是亲眼看到 , 真的不敢相信个护小家电已经衍生出了如此多的品类 , 从上至下 , 顶在头上的、戴在脸上的、挂脖子上的、放肩膀上的、穿在身上的、绑在腿上的 , 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 , 也不知道用途的产品 , 放在展示柜中琳琅满目 , 这是笔者走入某智能按摩品牌线下体验店的第一感受 。
更让人诧异的是 , 相比传统按摩产品的“老人配色” , 这些按摩器具一个个散发着时尚感 , 在店员的介绍下得知 , 他们的品牌“专为年轻人而生” , 门店客户有接近八成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
店员表示现在年轻人压力大 , 要不没时间运动 , 要不就是懒 , 还不如买台按摩仪哪里不舒服往哪里一戴 。在获得“物理放松”的同时 , 还能缓解精神上的“健康焦虑” 。
然而 , 凭借一台按摩仪真的就能缓解焦虑吗?
受困于“健康焦虑”的年轻人们 , 按摩仪是良医?年轻人有没有“健康焦虑”?答案是肯定的 , 就像笔者周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敢“体检” , 因为他们或多或少知道自己身体有些问题 , 但害怕结果不理想 , 在计算金钱、时间等成本后干脆选择“眼不见为净” 。
29岁的周州打死也没想到自己在这个年龄就需要每天和“膏药贴”为伴 , 2020年以前周州和家人共同经营着一家小饭店 , 用他的话来说 , 虽然赚不了大钱 , 但保障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 然而“黑天鹅”的不告而来 , 打破了他的生活计划 , 饭店被迫关门 , 在短短3年内他换了三份工作 。
“一开始是跑滴滴 , 在车里一坐就是十来个小时 , 跑了一年多 , 这腰痛的毛病估计就是那时候落下的 。后来又干了大半年代驾 , 相比开滴滴需要一直坐在车里 , 代驾没单的时候还能活动活动 , 之后肾结石病发 , 医生说久坐不利于排石 , 可我没法不工作 , 眼看明年女儿要上幼儿园了 , 到处要花钱 , 所以现在我送起了快递 , 腰痛就贴着膏药干呗 。”
陈淑霞面临的问题与周州相似 , 都是腰不好 , 自从毕业后考进编制 , 在底层机关单位一坐就是十年 , 早就被诊断出了腰间盘突出 , 抬不了重物 , 走的路长一点就受不了 。“人还在 , 腰就没了”陈淑霞是这么打趣自己的 。
“每年体检医生都会叮嘱 , 说不能久坐 , 要注意坐姿 , 适当运动 , 但做起来真不容易 , 像我们家典型双职工家庭 , 下班回家要做饭 , 晚上还要辅导孩子作业 , 这两年基本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不过 , 陈淑霞并没有选择与周州一样“硬抗” , “我买了那种按摩靠垫 , 家里一个单位一个 , 再就是买了肩颈按摩仪 。”问及效果 , 陈淑霞说“还是有用的 , 至少每天按一按能弥补下运动不足 , 肌肉不至于那么僵硬 。”
不过在专家看来 , 年轻人患上腰椎、颈椎类疾病并不值得惊讶 , 在长沙开骨科门诊并有着十多年行医经验的龚师傅说“虽然我没统计过具体数量 , 但来我这的患者大概有3、4成是年轻人 , 大多数都是因为坐久了 , 然后缺乏运动 , 形成的肩颈、腰椎问题 , 当然程度上就比中老年人还是轻点 。”
因为工作关系 , 陈淑霞身边的同事绝大部分都有购买相关的按摩仪器 , 相比大型的按摩椅 , 动辄几千上万 , 这些“小而美”的按摩仪更受他们青睐 。像去年双十一数据显示 , 在苏宁平台 , 有超过60%的腰椎肩颈、眼部按摩仪是“90后”消费者在下单 。
今年麦肯锡发布了一份《健康消费图鉴》 , 指出有超过60%的中国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视健康为头等大事 , 而这个比例在美国是37% , 在日本是14% 。而26岁至30岁左右的90后成为真正的养生主力 , 有超过7成的90后年轻人把健康看得最重 。
也正是受到有购买力的年轻人喜爱 , 这些年国内按摩仪行业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玩家 。
受困于年轻人的按摩仪品牌们一边是王一博 , 一边是肖战 , 你选谁?这是目前国内两家头部按摩仪品牌的代言人 , 一个是SKG一个是倍轻松 。
从代言人的选择就能看出 , 他们都将目光聚焦在年轻人群体 。从产品功能上来说 , 按摩仪其实是个“老产品” , 技术原理上依旧还是推、揉、捶、捏;从产品属性上来说 , 它依旧是“中老年产品” , 为什么这些产品又能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呢?
其一 , 长期以来传统按摩仪产品都在给人一种笨重的印象 , 再加上实在难称“好看”的外表 , 让不少喜爱时尚的年轻人敬而远之 , 但SKG、倍轻松等品牌 , 在给他们换了个“马甲”后 , 画风就变了 。
更好看、更轻巧、更便利 , 总之就是怎么贴近年轻人喜好怎么来 , 特别是需要符合年轻人“颜值即正义”的审美 , 当然年轻人热衷的科技属性也不能落下 , 在品牌方的理念中 , 他们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按摩仪 , 而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员 , 如SKG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未来穿戴” 。
其二 , 就是找一个流量担当了 , 毕竟面对年轻人他们是最尖锐的“武器” 。当然 , 对于品牌方而言 , 这也是双赢 。像SKG在2020年10月签下王一博成为其品牌代言人 , 当年双十一就创造了开售仅1分钟 , 王一博定制款系列颈椎按摩仪累计销量超10万台的成绩 。去年5月倍轻松找到肖战代言 , 6月倍轻松按摩器零售额同比增长就达到194% 。
其三 , 则是“疯狂营销” , 只能说品牌方相当具备网红产品的自觉 , 哪里有流量 , 就出现在哪里 , 从《乘风破浪的姐姐》到《向往的生活》 , 营销之战赚足了眼球 。通过倍轻松的财报数据能看到 , 其营销费用从2020年的3.3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85亿元 , 增幅达45.6% 。
但是 , 逐渐品牌方的“三板斧”开始失效了 。倍轻松最新财报数据显示 , 2022年一季度出现了“盈转亏” , 营收2.5亿元 , 同比增长15% , 归母净利则亏损988.98万元 , 同比减少189% , 毛利率再滑2.8% 。从上市初的115亿市值到2022年5月20日收盘 , 市值仅剩28.71亿 , 倍轻松“一点也不轻松” 。
余树是一名自媒体写手 , 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电脑前码字 , 没有意外“肩颈腰”的问题同样困扰着他 , 不过他却没有选择使用按摩仪“那种按摩肩颈的 , 按腰的 , 都有体验过 , 甚至还给家里老人买过 , 但除了一开始用了两次后 , 早就在角落里吃灰了 , 相比按摩仪 , 我还是比较喜欢去泡脚 , 虽然两三次的费用就足够买一台比较好的机器 , 可到底还是人按起来比较舒适 。”
「中国青年研究」在2020年曾发表过一篇名为”当代年轻人为何对健康如此焦虑“的文章 , 其中提出“年轻人对养生消费的想象 , 是认知与行为的失衡 , 品牌通过广告营销向受众描绘出理想形象与幸福的生活状态 , 激起消费者的想象 , 或许只是虚幻的自我提升感 。”
当然 , 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就是事实 , 然而个护小家电市场开始收紧 , 特别是大环境向下且持续时间未知的情况下 , 年轻人也开始考虑起自己的钱包 , 这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 何况个护家电的问题 , 更多的是“里子” 。
“小玩意”还有“大问题”在各类二手电商平台能看到 , 大量按摩仪产品的用户都在寻求转手 , 是用过之后就根治了相关问题吗?显然不是 , 结果只会是体验效果不理想 。
按摩仪市场产品参差不齐 , 也就导致了价格的悬殊 , 像倍轻松、SKG的高端产品售价能接近两千元 , 便宜的也有一两百的 , 由于信息不透明 , 绝大多数用户看不懂其中的门道 。
再者就是行业事故的频发 , “2021年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发布题为“SKG颈椎按摩仪造成人身重大伤害”的信息 , 在投诉中 , 该消费者提到自己购买使用SKG产品后 , 出现全身麻木、呼吸困难 , 昏迷失去意识等情况 , 被送医急救 。”、“今年3月 , 又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发布‘在抖音平台买了SKG颈部按摩仪 , 2月21日收到产品后使用2次 把脖子烫伤’的相关内容”、倍轻松也面临相关问题 , 在2020年就因其子公司正念智能生产的“3D揉捏按摩披肩”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 , 遭受处罚 。
文章图片
骨科医师龚师傅也告诉「智能相对论」 , “对这些按摩产品还是需要谨慎 , 不是说哪题不舒服把按摩仪放哪里就完事了 , 用户自己不知道自己疼痛的原因 , 按摩仪更不可能告诉你 , 有些反而会越按越糟 。再加上 , 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 , 高矮胖瘦都会影响穴位 , 那些按摩所谓的穴位感知是不是真的准确 , 还有待考证 。”
文章图片
网上也有医师表示 , 相关仪器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 长期使用反而不利于颈椎健康 。
文章图片
前不久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相关监督抽查情况中 , 按摩器具抽查不合格率达到37.6% , 较上次抽查上升5.9个百分点 。不合格项目包括连续骚扰电压、骚扰功率、辐射骚扰等 。有关按摩仪到底是不是“智商税”的舆论也开始在网络上发酵 。今年开始 , 赛道玩家们也终于坐不住了 , 一场“扩张自救”的“运动”在行业中开始悄然上演 。
从今年各家头部品牌的动作来看 , “品类扩张”成为他们自救的第一步 。
如SKG今年开始进一步拥抱“大健康” , 发布了全新的三大战略 , 分别是疼痛管理、慢性病监测、睡眠康复 , 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健康监测手表”;倍轻松也在瞄准更加细分的领域发力 , 结合中医品类 , 推出智能艾灸盒等艾灸品类产品 , 还有即将发布的“润眼仪” 。
其实按摩仪的逻辑和厨房小家电是类似的 , 用户会因新鲜感而形成购买 , 再通过自己的使用习惯及产品效果 , 决定使用时长 。而新品将成为刺激用户最佳方式 , 当然 , 一切的前提都需以用户体验为先 , 能戳中用户真正需求 。
第二步则是强化自身的科技认知 。目前小型的按摩仪器其本身并没有太高的进入门槛 , 绝大多数产品都可以依据现有标准开展设计、制造和检验 , 再随便找家代工厂 , 又一个按摩仪品牌也就诞生了 。
所以 , 当前头部品牌们正试图强化自身品牌的科技属性 , 让用户看到差异化 。像SKG在今年发布的腰部按摩器W7上就在不断强调“科技” , 从脉冲技术原理到人体工学设计再到产品材质革新 , 但还是那个问题 , 相比这些高大上的名称 , 用户能否在产品中真正体验才最为关键 。
但市场对按摩仪产品的科技属性存在质疑 , 多半原因在于行业另一家头部玩家倍轻松 , 长期以来倍轻松也一直在强调自己的科技属性 , 然而其2019年-2021年的研发营收比分别为5.86%、4.46%和3.97% , 这份不及格的答卷已经影响到了行业 。
总体来看 , 当前行业多少有点“兴于年轻人 , 困于年轻人”的意思 , 或许眼界可以放得更宽一点 。就比如今年母亲节期间 ,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母亲节消费趋势” , 指出近三年 , 母亲节健康型商品消费年均增长达到217% , 其中相比2020年医疗器械成交额增长235%、护理护具增长76% 。另一份产品榜单中 , SKG等品牌的按摩仪产品就成为网民票选母亲节最佳礼物之一 。所以 , 或许让按摩仪回归中老年用户也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推荐阅读
- 投稿|拥有可达鸭和mm豆人,才算实现社交货币自由?
- 投稿|端午档1.79亿,解近渴,等远水
- 投稿|机票为什么突然变贵了?
- 投稿|被人们遗忘的果冻,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 投稿|这个福州家族,卖珠宝挣了百亿身家
- 投稿|上海文娱复工人:逃离,生存,继续生活
- 投稿|高端乏力,洋河还能保住行业第三的座位吗?
- 投稿|数据孤岛依然是消费行业数字化第一痛点
- 投稿|2022年软饮料国潮发展洞察报告
- 投稿|威马再战港交所:你看我还有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