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碧桂园三十而危,股债终于撑不住了?

投稿|碧桂园三十而危,股债终于撑不住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锌刻度,作者|陈邓新,编辑|孟会缘
2022年的碧桂园,恰好成立三十年 。
三十年来,碧桂园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行业“一哥”,不可谓不风光,然而在三十而立的关键时刻,却遭遇了“水逆”,“到底还行不行”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谜题,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
以至于,不得不频频“秀肌肉” 。
日前,碧桂园发布公告称,对2022年7月到期的4.75%票据提呈要约回购,以票据每1000美元本金额1000美元的购买价以现金购买其任何及全部尚未赎回票据 。
此举,再次向外界传递一个讯息:不差钱 。
那么,资本市场为何对碧桂园忧心忡忡?作为规模最大的房企,碧桂园怎么走到三十而危这一步?高科技,真能成为碧桂园翻盘的胜负手?
评价下调,股债双杀“做好今天,我们一定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好日子就会到来 。”年近七旬的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在2022年集团工作会议上表示 。
尽管退居二线,但碧桂园的缰绳一直在杨国强手中紧紧攥着,其这番话也从侧面印证了,碧桂园当下的日子不太好过 。
据克而瑞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五个月,仅有碧桂园、万科、保利发展3家的规模达到千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2家;这其中,碧桂园以2011.9亿元的销售额位列第一,较去年同期少了足足1529.1亿元 。
此背景下,碧桂园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一言难尽 。
2022年,碧桂园的股价一直低迷不振,月K线呈现六连阴,截至2022年6月16日,碧桂园的市值为993.1亿港元,较3880.4亿港元的历史巅峰,缩水了近四分之三 。
更为重要的是,外界对碧桂园的分歧严重 。
一种声音认为,强预期碰到了弱现实 。
由于一揽子纾困措施出台,房地产行业复苏的预期强烈,但房地产的产业链较长令纾困措施不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效需要一段时间 。
如此一来,房企的压力肉眼可见 。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6月房企将有44笔债券到期,合计约639亿元,环比增加68.6%;7月、8月的到期债务规模分别为1214.8亿元、1011.7亿元,均超过千亿元 。
某国际投行工作人士彭少新告诉锌刻度:“碧桂园3月就遭做空势力围猎,当时其债券价格还相对坚挺,如今大幅折价,生存环境可以说更为严峻 。”
于是乎,标普、惠普、穆迪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悲观情绪占据了上风,纷纷下调了对碧桂园的评级 。
穆迪高级副总裁 KavenTsang 表示:“碧桂园的信用指标将因销售额下降而减弱,而碧桂园在未来 12~18 个月内获得离岸资金的渠道将继续受到限制 。”
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可以守望“好日子” 。
纾困措施之下,不能看同比应该看环比,2022年5月土地购置面积环比增长45.9%、商品房销售额环比增长29.7%、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增长25.8%、房企到位资金环比增长14.7% 。
这意味着,行业正在加快复苏,当下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在即 。
高周转失灵,资金缺口大上述争论暂时难辨对错,但碧桂园的基本面有一定的瑕疵,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
据碧桂园财报显示,2021年营业收入为5230.6亿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为267.97亿元,同比减少23.49%,增速已连续下滑四年之久 。
更为糟糕的是,扣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4%,大于要求的70%的标准,不满足“三道红线”的要求,从而位列“黄档” 。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按照要求,失守一道防线,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0%,从而迫使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运营的企业慢下来,可一旦慢下来,就对销售与回款有了更高的要求,否则现金流就可能承压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碧桂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470亿元,同比减少12.08%;
受限制现金为343.46亿元,同比增长108.54%;有息负债为3179.22 亿元、应付账款为2851.22 亿元;总现金流为-200.9亿元 。
投稿|碧桂园三十而危,股债终于撑不住了?
文章图片

总现金流为负
以上可见,碧桂园的资金缺口颇大 。
此外,“在建物业”同比减少54.88%,这意味着高周转打法失灵,而高周转打法正是碧桂园的底色 。
“我20岁当包工头,刮风下雨也从不休息,为了赶工期,甚至有四五年春节都是在工地上过 。那时候,除了吃饭、睡觉、去洗手间,全部时间都在工作 。30岁做建筑公司总经理,40岁才做房地产 。”杨国强如是说 。
不惑之年,杨国强确立了“扎根三四线、低成本拿地、薄利多销、快速周转”模式,带领碧桂园走上了快车道 。
对此,碧桂园前CFO吴建斌在《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一书中如此描述:“碧桂园有着业内最快的拿地到回笼资金的速度 。”
问题在于,房地产行业有了微妙的变化,不再以规模论英雄,更考验房企的管理能力与战略高度,路径依赖之下,杨国强笑不出来了 。
更为关键的是,碧桂园的军心似乎有所动摇 。
譬如,碧桂园花三亿元冠名2022年元宵晚会,未曾想被愤怒的员工抵制,将“美好讨薪季”的话题顶上热搜,从中可见一斑 。
而据新京报报道,碧桂园风控审计监察中心2021年首次披露内部反舞弊情况,2018年以来,集团监察部已查处项目总经理及以上人员228人 。
其中,碧桂园原贵州区域片区执行总裁杨华平、副总裁关秀云、副总裁黄三峡、营销一部总经理邓英华、营销二部总经理凌鸿等,相继被查处 。
科技添翼,仍是空中楼阁?主业萎靡之下,杨国强将目光瞄向了科技,寄望其为主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将先进的生产力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
对此,杨国强自信满满:“2022年将是我们高科技丰收的一年,是大放光彩的一年,是体现我们成果的一年 。”
不过,碧桂园虽然为了摆脱困境不懈努力,但事实或许没有杨国强那么乐观 。
首先,数字化营销赚了吆喝 。
近年来,碧桂园在数字化营销上下了一番狠功夫:打造直营购房平台“凤凰云”,上线了24小时线上售楼部,可以提供无接触式的远程线上购房服务:搭建短视频内容矩阵,孵化流量池,粉丝总量超千万;将直播卖房常态化,2021年底直播场次超千场,直播曝光量破亿 。
尽管碧桂园数字化营销搞得火热,却面临流量转化这个难题,仍难以扭转销售的颓势,一言以蔽之,无法与行业趋势对抗 。
其次,机器人量产难 。
“我希望借助机器人的应用,在建筑行业把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50%,同时降低建筑工地的伤亡率,改进工程质量,获得更好的环境效益 。”杨国强对机器人期许颇高 。
这么一来,机器人成为碧桂园的战略高地 。
虽然下了重注,效果却一言难尽,2021年碧桂园的营业收入,97.02%为房地产开发,1.79%为建筑、装修及装饰,1.19%为物业投资、酒店经营及机器人等业务 。
投稿|碧桂园三十而危,股债终于撑不住了?
文章图片

机器人业务无关轻重
换而言之,机器人的营收不明,盈利能力更是成谜 。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 2021 年底,碧桂园旗下已有 18 款建筑机器人已投入商业化应用,累计交付各类建筑机器人超 730 台 。
事实上,碧桂园的机器人距离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再次,社区生鲜沦为配角 。
早在2016年,碧桂园就创办了“凤凰优选”线下门店,之后升级迭代到碧优选,切入生鲜赛道,初衷为服务碧桂园社区住户,打造一个闭环商业生态体系 。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
社区生鲜存在目标人群范围小、商品种类繁杂、熟人效应等特殊需求,考验着供应链的应变能力,此外对物流也有较高的要求,前置仓、物流中心等硬件需大手笔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也要配套,软硬结合方能奏效 。
这并非碧桂园的强项,而是互联网巨头的看家本事,最终不得不沦为配角 。
总而言之,碧桂园的主业遭遇了霜冻,而杨国强寄予厚望的科技却成效不大,因而在行业穿略周期的关键时刻倍感压力 。
【投稿|碧桂园三十而危,股债终于撑不住了?】毕竟,黎明前的黑暗,也是黑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