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养猪大户正邦科技跨界“进军”新能源,收深交所关注函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博望财经,作者 | 恒心什么!养猪大户正邦科技(002157.SZ)又双叒叕收深交所关注函 。
2022年以来,正邦科技已连收3份关注函,涉及事项各不相同 。
但6月20日的关注函似乎更受市场关注,原因很简单,2021年养猪股“亏损王”正邦科技拟400亿进军新能源产业 。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行业近年大火,这正邦科技莫非也想分一杯羹?
但这400亿从何而来?要知道,2021年正邦科技正是亏到姥姥家了,是A股22家养殖企业中亏损金额最高的公司 。
这不,与大家有一样疑问的还有深交所,下发的关注函中重点要求正邦科技说明资金来源 。
但在资本市场上,正邦科技此番操作无疑是“满载而归”,股价直拉涨停板,截至20日收盘价6.95元/股,短短1日市值暴涨近20亿元 。按最新披露的股东户数17.94万户来估算,啥也没干直接“狂赚”11万元/户 。不过此后股价开始回撤,截至23日午时收盘于6.29元/股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富途牛牛
有人不禁会问,同样身处行业困难期,但为何正邦科技的亏损金额却远超同行公司?应对“猪周期”,正邦科技跨界搞新能源是好个办法吗?5亿商票资金都拿不出来的正邦科技,这400亿又从何而来?
01 深交所监管名单的“常客”6月18日,正邦科技披露的《关于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签署<“碳中和”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合作协议书>的公告》称,公司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签订协议,国家电投对公司的土地、能源进行统一规划,加快布局光伏、风电、综合智慧能源等产业,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建设生态光伏、风电、分布式及集中式综合智慧能源约1000万千瓦,预计投资总额达到400亿元左右 。
文章图片
资料来源:正邦科技官网
正邦科技在产业规划、配套政策、资源配置、工作协调等方面给予国家电投支持和帮助,优先筛选生态能源用地、养殖场等屋顶资源,与国家电投签署屋顶租赁协议,为国家电投投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
对此,正邦科技表示,公司与国家电投签署合作协议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双方产业优势,提升双方市场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则为公司的转型发展助力,通过对农业的空间立体利用,借助光伏、风力发电等优势,打造农业智能化及节能化,为公司经营赋能,促进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 。
合作双方是何来历?
正邦科技作为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农业企业之一,生猪养殖规模居行业领先,“种猪育种-饲料加工-兽药-商品猪养殖”产业链较为完整,具备很强的竞争实力 。
再看国家电投,作为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位列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第293位,业务范围覆盖46个国家和地区,实力更是不容小觑 。
如今强强联合下,不少网友调侃道,“真遇上风口,猪也能飞”、“碳中和猪来了” 。
如此轰动的大事件也引来监管“问候” 。
6月20日,针对上述事项,深交所对正邦科技下发问询函 。
深交所要求正邦科技结合主营业务,详细说明与国家电投开展本次合作的背景、目的与具体合作方式,与公司现阶段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是否匹配 。
此外,深交所还要求详细说明正邦科技在本次合作中需承担的义务,预计投入的资产规模或投资金额,以及本次合作对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流动性情况及本次合作所需的资金来源等,说明是否存在资金状况等条件不足以支持相关项目开发等风险 。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灵魂”拷问中,深交所还捎上近三年正邦科技签订的框架协议,要求公司列示近三年披露的所有框架协议、合作协议、意向协议的后续进展情况,包括公司在相关合作事项中的具体投入情况和项目实施进展、获取订单和确认收入情况(如有)等,无实质进展的请说明具体原因,以及与前期公告内容是否存在差异 。
事实上,这并非2022年正邦科技首次被监管“问候” 。
2022年3月以来,正邦科技已收到3份关注函和1份年报问询函,成为监管名单的“常客” 。
02 一年亏掉近2个小目标,逾期商票超5亿据财报显示,正邦科技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76.70亿元,同比下降3.04%;利润总额-190.79亿元,上年同期盈利59.91亿元,亏损额在4000余家A股公司中位列第三位,在A股22家养殖企业中位居首位 。在上市的4家猪企中,正邦科技资产规模最小,但亏损额却最高 。
对于巨额亏损,正邦科技归因于受“猪周期”等影响,生猪销售价格持续下跌、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淘汰能繁母猪及后备母猪等 。
【投稿|养猪大户正邦科技跨界“进军”新能源,收深交所关注函】这个“窟窿”对于正邦科技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要知道2014年至2020年其利润总额之和也仅为100.49亿元 。
值得注意的是,正邦科技2022年一季度并没有好转,延续亏损 。当期实现营业收入64.90亿元,同比腰斩,利润总额-26.61亿元,上年同期盈利2.29亿元 。
不仅如此,另据正邦科技于6月8日发布的5月生猪销售简报显示,1~5月累计销售生猪409.44万头,同比下降24.34%,累计销售收入42.50亿元,同比下降71.07%;其中5月单月销售生猪74.97万头(其中仔猪31.24万头,商品猪43.73万头),同比下降54.42%、环比下降18.39%,销售收入7亿元,同比下降80.82%、环比下降8.97% 。
换句话说,正邦科技2022年前5个月销售端仍未见改善,上半年营收预计同比将继续大幅下滑 。
再来看正邦科技的现金余额,2022年3月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7.06亿元,较年初大幅减少11.11亿元 。
当然,正邦科技也在积极“自救”,为了补充流动资金,5月20日发布公告称,根据当前行业以及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拟终止部分区域新建产能 。
事实上,比业绩亏损更可怕的是商票逾期 。
6月9日,正邦科技公告称,受猪周期影响,公司及子公司江西正邦养殖有限公司等近期因流动资金紧张出现部分商票逾期未兑付的情形,截至本公告披露日,逾期未兑付余额合计5.42亿元 。
昔日江西养猪巨头,如今连5亿资金也拿不出来了 。
03 逆势扩张为亏损“罪魁祸首”谈及生猪养殖行业,就不得不提“猪周期” 。
正如百度给出的解释,“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 。‘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 。
简单而言,就是猪肉价格高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到很低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
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是万亿级别市场,但行业极度分散,以农民散养为主,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但相比于个别养殖户,上市企业能够调动资金的能力明显偏大,这便让一些猪企萌生“豪赌”的念想,即在猪肉价格低时选择加大投资 。
2018年8月非洲猪瘟爆发,活猪禁止跨区域运输影响,猪价开始下降;但2019年3月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的产能出清严重,供给不足影响,猪价开始上涨,在高位震荡一年之久 。
在此背景下,大型养猪企业瞄准市场,纷纷投资新设养猪项目,扩大产能 。
以正邦科技为例,在2019年生猪出栏量不足600万头的规模下,提出“2020年生猪出栏将在900万至1100万头”,为实现此目标,2020年更是全面推出“四抢”战略,即抢母猪、抢仔猪、抢养殖指标、抢人才,不惜举债 。
毋庸置疑,举债扩张的确让正邦科技尝到了“短暂”的甜头,2020年生猪出栏量达955.97万头,成为全国第二大养猪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0.53%至491.7亿元,利润总额更是暴涨251.49%至59.91亿元,也迎来了上市以来的高光时刻 。
但人总是“贪婪”的,不是吗?
在其他猪企已在2020年停止扩张的情况下,正邦科技似乎还没有“赢”过瘾,愈发激进,仍在加码养猪业务 。本来想着再收一波韭菜,结果自己却成了韭菜 。
随着2021年生猪养殖行业进入“低谷”,猪企均深陷亏损泥潭 。
激进扩张的背后,正邦科技的资产负债率也在飙升,2022年3月末已高达97.03%,比2020年末的58.56%大幅增加近40个百分点,由此引发债务危机 。
对于正邦科技出现巨额亏损的原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谭浩俊指出其在三个层面存在决策失误 。
宏观层面,存在着一些不太科学的现象,在前两年生猪市场价格一路上升的情况下,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要求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生猪养殖 。由于高额利润,造成整个产能快速扩张,企业也面临产能过剩的现象 。有业内人士提醒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但有关部门仍在鼓励地方政府促使投资者养猪,这就必然带来整个的产能过剩 。此外,很多小型养猪场被治理,这造成一些已有的生猪养殖场消失 。
中观层面,由于地方政府决策错误导致了本地区的生猪供应出现问题,不断鼓励企业及投资者建立新的生猪养殖场 。一旦各地都在新建,最终的产能则会大大超过市场所需求的状态 。
微观层面,企业的决策不科学,没有在充分了解整个生猪市场产能的情况下,就盲目地扩张且只顾眼前利益,这也是导致企业出现严重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
深陷债务漩涡的正邦科技,能否搭乘新能源实现自救,尚需市场给出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
推荐阅读
- 投稿|精酿啤酒,盒马美团谁更能喝
- 投稿|出海现金贷还有未来吗
- 投稿|综艺“尬学”常青之谜
- 投稿|风头正劲的预制菜,如何走得更长远?
- 投稿|商场,正在被餐饮店“抛弃”?
- 投稿|合资品牌下滑,自主品牌巨亏,新能源进展不力,上汽集团难回巅峰
- 投稿|生鲜前置仓的面子和里子
- 投稿|自动驾驶的「圈地运动」何时了?
- 投稿|报复性消费落空了
- 投稿|QuestMobile2022年618洞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