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慢就业”,严苛的现实也会慢点来吗()

人格的独立是不在概念或潮流里迷失自我,不随波逐流,快慢节奏自己掌握。——Lady章

每逢“校招季”来临,总是少不了“最难就业年”的标题,最近呢,又流行一个新名词——慢就业。
媒体说:“2017年,将有1000万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不过,其中一部分人并不着急就业,而是选择暂时游历、陪父母、了解市场等,成为‘慢就业一族’。”
《人民日报》也发文说:“许多人的择业观正悄然改变,不再恪守‘毕业即工作’的传统模式,而是更多地考虑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
说到未来规划,不由想追问几句。
追问1慢下来就能更好地就业吗?
【我可以“慢就业”,严苛的现实也会慢点来吗()】媒体说:“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
“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就业’给了人们沉静下来仔细观察、学习、思考的时间,可以让自己以更成熟的面貌面对人生,而这也将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果说“错峰就业”,在当下的求职者里,除了2017年的应届生,还有多少2016年的毕业生至今没有找到工作?谁能负责任的告诉孩子们,何时是求职的淡季?即便真的等到淡季,就能保证既不是应届生又没有工作经验的孩子能找到工作吗?
“磨刀不误砍柴工”,道理是没错,可是如果大学四年都没能让他沉静下来,在毕业时为自己搭建好下一步的台阶,你相信他会在其他同学要么在读研、要么在工作的压力下,能学会“更成熟的面对人生”?
追问2你可以“慢”,父母慢得起吗?
媒体又说:“90后能从容的选择“慢就业”,是他们不再像70后、80后那样面对毕业后的经济压力,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所以他们对于工作赚钱这件事显得不是那么急迫。而且现在年轻人对自我定位和自身发展有越来越高的追求,如果遇不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他们宁可等待也不愿屈就。”或许吧,有些人一辈子不就业,也能生活得很好。可有哪个父母敢对孩子说:“你不要拼,坐在家里就好了。”小门小户盼孩子早早成家立业,巨富们盼孩子早日拥有掌控亿万资产的能力,无论什么家境的父母,十几年的时光心血“供养”出来的子女,没有不想他尽快自食其力的。
而“慢就业”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是更理直气壮的退路。在我读书的时候,有很多同学打着考研的幌子,不愿意面对找不到工作的现实。
那时候,他们对父母说要考研,父母便无条件支持,以后呢,他也可以说:“这是慢就业啊,是潮流。”父母大概只能似懂非懂的继续供养吧。
鲁迅叔叔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慢就业”营造出一股不急不缓、淡定从容选择人生方向的气氛,而早晚要独自面对世界的现实呢?它会因为你选择了慢而迟迟不用面对吗?
追问3自由的选择,只有现在才被包容吗?
媒体还说:“‘慢就业’的‘慢’是一种主动的慢,不是被动的慢,他们按照自己想要的轨迹去生活,只要不做啃老族,不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社会也不宜对他们的做法过多苛责。”说得对啊,可是这和快就业还是慢就业有什么关系,没有哪个年代规定“毕业就要工作”,变化的只是社会分工的细化、就业方式的多元。
就业,早就不限于进国企、进事业单位、朝九晚五的上班。任何时候他选择自己能够承担得生活方式,都不应被苛责,这不是放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成立的常识吗?
即使家庭环境允许你慢慢考虑,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如何做出更审慎的选择?没有在工作中了解到自己真正要学习提升的是什么,就算环游世界也只是看风景,而不是“看世界”。
经验从0到1,不投入到实际工作里,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始终停留在象牙塔里,成长又从何谈起?“在学校里,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这一真理。”村上春树说。
走出校园意味着你要成为一个独立处世的人,社会如此多元,谋得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不难,而人格的独立是不在概念或潮流里迷失自我,不随波逐流,快慢节奏自己掌握。
u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