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交让座的人文思考

最近经常外出,不得不说公交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便捷、便宜、平民化……这是对公交的直观印象。但是,公交作为一个公共交通工具,除了承载着伟大的社会运输责任之外,也上演着不少人间戏剧,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就是最典型的一台戏,有喜剧有悲剧有闹剧甚至有惨剧。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篇批判性文章,那就没有读下去的意义了。
的确,这不是一篇批判谁的文章,我只想静静地思考轻轻地聊聊我的体会。
这座城市不算太繁华,但还是会出现挤公交的情景。车门前前呼后拥,车厢里摩肩接踵,而其中经常会出现瘦弱的老人或者矮小的学生摇摇晃晃的站着的情景,他们够不了拉环的时候还会摔倒或者撞到别的乘客身上,免不了惹来司机或者乘客的一顿嘲讽。而边上的座位上,坐着的多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他们气定神闲的坐着,要么闭目养神要么面向窗外,当身边的老弱病残不存在,尽管每次到站广播都会提醒给老弱病残让座是中华传统美德,可这时候,每个人似乎都失聪了。
关于让座引发的各种事件并不少见,争吵、打骂,甚至伤人者皆有,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关于公交让座的人文思考】当然,这并不一定都是座位上年轻人的错,相反,可能年轻人们比老人学生更累,他们每天上班不仅要费脑子费体力工作,还有可能被老板甩脸色,要承受各种压力,他们不仅身体累心里更累,好不容易上了公交找到个座位放松下,还要因为不让座被骂,那就更郁闷了。况且,也不是所有的老人或者小孩儿都需要坐下,也许他们更需要多站站对身体好。
老弱病残有老弱病残的不便,年轻力壮有年轻力壮的辛苦,那怎么办?
也许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更好,可在这里我似乎更想说的是主体选择的问题——民众的思维方式转变。
说说我的行动与思考吧。以前一上车就喜欢往最后走,因为当车厢里人很多的时候,老弱病残一般不会往后面挤,就算没人让座也是紧贴着门边的扶手,坐到最后可以避免让座,不用受良心的谴责。但现在,我有意坐到老弱病残孕专用座位上去。因为,当没有老弱病残孕的时候,这些座位如果是其他人坐,待到老弱病残孕上车之后,这些座位上的人也不会起身让座,但我会。有时候会很累想放松,但转念一想,我年轻着呢,多的累都过去了,再累会儿算什么,而且,助人其实也是一种放松,带来的快乐是寂静而绵长的,只属于我自己。
总结一下:首先,让座不是吃亏,而是锻炼自己的吃苦能力,虽然这个苦也许算不上什么真正的苦;其次,助人利人利己,与人方便,良心欢喜;最后,力求以己之善,能影响一个算一个,我愿意温柔对待这个世界,这也正是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
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场深邃的思考,会出现一些美丽的词句,会有引人深思的名言,可是到现在写完了一看,太过平淡,但我依然选择发表,因为这是我对生活的体会,对世界的温柔,独一无二。
最后,其实,也许公交公司可以试试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让座问题,例如,将老弱病残孕座位在形式上做一定改造,坐这些位子需要多付五毛钱或者一元钱,司机做监督员,久而久之,成为一项大众认知之后,让座问题就会得到改善。当然,这项措施只是一个假想,有不完善性,具体操作,或者换成其他有效措施,还需要官方主体详细确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