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里,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自己的业务做昵称()
不管是微信群,还是QQ群,相信你在很多的对话场景里看到了这样一些昵称:
文章图片
大家都在自己的群昵称中使用了自己公司的业务作为展现形式。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用自己的业务作为昵称,这么做除了简单粗暴告诉人家自己做什么以外,还有什么好处呢?
自身展示的需要
脱离社群来看,很多朋友已经直接把自己的业务(甚至电话号码)放在自己的昵称里,看这个截图,想必你应该非常熟悉:
文章图片
让人一看就知道自己干什么,还能按图索骥直接联系,实在是简单粗暴。
出于社群管理的需要
很多社群出于管理规范的需要,要求每一个进入社群的成员修改昵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比方说: 修改群昵称为: 姓名-公司-职务
当然,这有两个好处:
社群管理的仪式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修改昵称既是规矩,也是仪式感的一种体现形式。
有些朋友的昵称实在是无法 @ ,不信你看:
文章图片
纯粹接触效应
以上两点可能还比较简单直接,一碗梁粉觉得更深层次的原因在这里。
著名营销专家李叫兽曾经提过这么一个概念:
纯粹接触效应: 它表明某一外在刺激,仅仅因为呈现的次数越频繁(使个体能够接触到该刺激的机会越多),个体对该刺激将越喜欢。甚至有科学的实验来证明(引用 来自百度百科):
赛安斯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于1968年进行了一次实验。
实验的内容是借着让受试者多看几次对方脸部的照片,调查一般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好感。
实验方法是准备12张某大学毕业生的大头照,然后随便抽出几个人的照片并让学生们看这些照片。开始实验时,赛安斯对这些学生说明:“这是一个关于视觉记忆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测定你们所看的大头照,能够记忆到何种程度。”而实验的真正目的,则在于了解、观看大头照的次数与好感度的关系。观看各大头照的次数为0次、1次、2次、5次、10次、25次等6个条件,按条件各观看两张大头照。随机抽样,总计86次。实验结果表明,接触次数与好感度的关系成正比。
也就是说,当观看大头照的次数增加时,不管照片的内容如何,好感度都会明显的增加。这也就清楚的证明了赛安斯所说明的“纯粹接触效应”。
进一步,像报纸,电视一样,社群的互联网媒体属性放大了这个纯粹接触效应,这是基于: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社群的人群是非常精准的受众,看看一个一个细分定位的行业群和主题群。
从传播的方式来看,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随时传播,随时到达,无比快捷和方便。
从传播的内容来看,内容的生成小到一句话,到每天整理的财经早餐,再到公众号文章,门槛有高有低,适合不同层次的内容生产者。
文章图片
于是,有人群,有快捷传播方式,内容生成门槛低,自然纯粹接触效应在社群中也被放大了。
在这个里面,昵称呈现业务内容,无疑是门槛最低的曝光方式了。
说得更加接地气一点,每天看到这个家伙在微信群里不停地刷屏聊天,600条信息里他发言了100次,如果带上昵称,他的业务也曝光了100次,到哪里找那么好的渠道来做曝光呢? :-)
自然而然地,你下次想做什么具体的业务的时候,会很容易联想到这个人。
越曝光,越知名,越能产生转化。
当然,必须得承认,转化的环节比较复杂,昵称在社群中的曝光只是帮助做到了认知和熟悉你的第一步,后续的转化的路还很长。
小结,小结一下 不管是出于社群管理,个人展示,还是纯粹接触效应,使用业务作为昵称不失为一个在社群中曝光的好办法。
注意,你当然可以选择只在社群中使用业务昵称,具体的可以在群聊中选择"我在本群的昵称"进行修改了。
好了,一碗梁粉今天就说到这,忙碌的一周又开始了!
【社群里,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自己的业务做昵称()】作者公众号: 社群那些事 (wenbin-pr)
推荐阅读
- 为什么要使用产品手册(帮助文档的制作方式有哪些?)
- 梦里梦到醒不来的梦
- 我为什么要写千字文
- Zabbix|Zabbix 5.0(通过LLD方式自动化监控阿里云RDS)
- 中国作家在印度(生活在这里的蚊子真是幸福)
- 阿里云ACP云计算认证都考什么(题库怎么找?)
- 厉害|厉害 | 春天养它长最快,埋土里能长1米8,花开一串20朵!
- 男人们为什么不肯为了新欢离婚()
- {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采筑”拥抱“深商”,订单超8900亿元的秘密在这里
- 投稿|从阿里离职创业,腾讯是大股东,他们的这家公司又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