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晨读感悟】变强是我的夙愿

【07-10【晨读感悟】变强是我的夙愿】母亲是个农村姑娘,当年经父辈介绍,嫁给了拥有铁饭碗的父亲,在那个时代看来,无疑像是攀上了高枝的灰姑娘。虽说父亲拿着在那个年代足以温饱的工资,但这并没有使我母亲成为一个家庭主妇。她学历不高,最初以家属身份在父亲所在的单位干起了技术含量不高的临时工,虽然收入远不如父亲高,但也因此,给不久后出生的我提供了相对宽裕的家庭环境。在那个并没有以各种课外技能比拼的时代,(此处似乎暴露了我的年龄,捂脸~)母亲总会在周末带着我去少年宫,学习各种课外技能。小学6年加初中3年,从未间断,陆续学习了书法、素描、口琴、朗诵、声乐……母亲说,只有尝试过很多,你才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结果,无意之间炼成了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在我读初二那年,母亲毅然决定下海,做起了个体户。看着文化水平不高的母亲独自走南闯北去跑货源、找合作商,在我小小的内心深处埋下了一颗种子,母亲的独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虽是独生女,但从来不娇滴滴。
母亲说过,女人要独立,经济是首位,经济独立了才能有精神上的独立,只有这样,你才会是自由的。
后来,我做了医生,工作时也是蛮拼的。也有身边的朋友说,你本可以衣食无忧,何苦从事如此劳神的工作,一辈子都在苦熬。
以前我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只是觉得,做医生富有挑战性,并且是一份具有社会价值的工作。渐渐地才明白,这是一种想要变得强大的夙愿,想要做到人格独立、灵魂自由。
小时候考试拿第一是家常便饭,但从未得到过父母的任何奖赏,真是连夸赞也少有,一家人好像都认为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读了今天的晨读推送,《驱动力》一书让我得以窥见我多年来的成长之路何以走到至今。
1、避开了“积极性误区”。爸爸妈妈从来不会拿考试成绩说事,满分也罢、偶尔失误也罢,他们过问的最多的就是“书本上的知识都懂了吗,买回来的书看完有没有什么好的心得分享呢……”,所以,考试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排名,而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读书也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一种阅读的快乐。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成了所谓的“学霸”。
2、拥有“第三驱动力”。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母亲的独立,母亲与父亲比肩而立的那种气魄,我在心底里也有自己的目标:成为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人,倘若能为社会做出一点点贡献,那便更好。于是,所有能让我变强大的事情,都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奖赏。
3、找到“外界刺激源”。
有灶友问过我,现在那么多选择,为什么还要继续那么苦逼地值夜班做麻醉科医生。我几乎没有太多思考回答他:“有挑战性,我喜欢。”所以,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偶尔会忙到“饥困交迫”的境地而发发牢骚,但下班补眠之后,又是一条好汉了!
医学还是一条“不归路”,需要终生学习和精进,很难可以一直待在舒适区,所以会不自主的让你走向“专精”,投入其中。
医学还是一个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行业,救死扶伤、祛病去痛也是职业赋予的使命,这会长久地产生第三驱动力,让你走在不断变强的路上。
感谢父母,让我衣食无忧,可以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07-10【晨读感悟】变强是我的夙愿
文章图片
向更为强大的自己迈进 晨读参考资料:剽悍晨读:为什么他那么强还那么努力,你要的答案都在这里。参考书目:《驱动力》[美]丹尼尔·平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