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3-5岁宝宝的思考力

【如何培养3-5岁宝宝的思考力】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3岁看到老”。确实,孩子到了3岁左右,他的各种能力都在快速发展,尤其是语言能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不过3岁左右的孩子,还是有好多特点在家长看来挺难理解的。但为了帮助他能更好地成长起来,我们还是得去理解他。最近啊,公众号“常青藤爸爸”就发表了一篇美国的幼儿园老师写的文章,就谈到了这个家长特别关心的话题。那么美国的幼儿园,在引导孩子思维方面,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说的:
首先,在美国的幼儿园啊,一般都会有一个“每日一问”的环节。主要目的呢是让孩子从入园开始,就养成“思考”的习惯。不用在乎答案,问题越简单、越容易理解,就越好,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比如你可以问:“你喜欢数学吗?”答案没有对错,只要参与就都是好的。在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里,老师还会利用这个问题再来检验一下孩子的“记忆力”。比如在早上疯玩了2-3小时之后,老师可以问:“今天的‘每日一问’是什么?”这个问题看着简单,但是能培养孩子回忆的习惯,还能增强他对“时间”的概念。
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还可以玩一种叫做“我发现”的游戏。比如你可以先划定一个范围,说“积木区域”。然后让一个孩子先来观察一件物体,比如积木架上的红色水杯。其他孩子负责提问,这个孩子只能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一直不断地问下去:“这个东西是圆的吗?这个东西是红色的吗?”什么什么的,直到有人猜中为止。游戏的整个过程,需要孩子们从现有的信息出发,去反推和猜测未知的信息,最终找到目标,也就是解决问题。
现如今还特别流行和孩子一起玩拼图。玩的时候,孩子难免会遇到困难,不知道应该怎么继续下去,这个时候,你别直接告诉他,这一块应该放在哪儿,你先问他说:“你觉得这一块和哪一部分的颜色比较接近呀?”“你看看哪里有缺口呀?” “要不要再去对比一下盒子上的图片,找找这块应该放在哪儿啊?”这些引导性的问题能帮助他们有方向地思考。相反地,你要是直接就把问题帮他解决了,那么他下一次再遇到不会放的拼图块儿,还是没法自己去完成。
还有一点是,和孩子玩积木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说”积木,比 “搭”积木更重要。比如说这篇文章的作者吧,他看见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搭积木。和他聊过以后,才知道原来他想搭的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停车场,而且里面还能“住小动物”。于是他突然问这个小男孩说:“那你觉得你的动物朋友们是怎么上楼的呢?”小男孩歪着脑袋想了想,直接搬来一块长木条,把地面和二楼连起来,说:“熊可以从这儿上二楼,汽车也行。”老师就继续问: “那天台上的熊是怎么上去的呢?”小男孩又歪着脑袋想了想,大声回答说,“中间有电梯!”。 “那车又是怎么上去的呢?”老师又追问。 这次小男孩想了半天,最后说“最上面只有熊能上去!”
你看上面每个提问,都是鼓励孩子去加深思考的“铺垫”,目的呢是通过连续的发问,提高他们的生活经验,也锻炼他们的逻辑能力。
我们作为成年人,首先要相信,孩子能自己思考,而且他们的思考能力比你以为的更厉害。文章里举了一个孩子玩乐高的例子。作者问这个孩子,你搭的是什么,他回答说这是火箭,但在作者看来,这只是一个“四不像"呀。但作者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孩子,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倒数发射以后,孩子不光把火箭拿了起来,还不停地把底下的积木块分次地往地上扔。原来他还知道火箭要一二级分离呢。飞了好几圈之后,他又把火箭的“剩余部分”放回到了发射塔上,嘴里还大喊着:“着陆!”。这种丰富的想象力真是让我们这些成年人也自愧不如。
想想看,如果作者一开始就觉得他的火箭丑,告诉他这根本不是个火箭;或者拦着他扔掉底部的积木,又或者是还没等他把火箭“飞完”,就打断他,肯定就看不到这精彩的一幕了。所以说啊,有时候,家长的“不介入”才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最好方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