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新能源尖兵到追赶者,一汽集团能否赶上新能源转型“末班车“?

投稿|从新能源尖兵到追赶者,一汽集团能否赶上新能源转型“末班车“?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读懂财经,作者 | 董武英,编辑 | 夏益军
在国内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史上,北京奥运会可以说是一个关键性节点 。这场国之盛事,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核心理念,也是国产汽车企业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时的第一次集中亮相 。
在这场奥运会上,东风汽车、一汽集团、奇瑞汽车、长安汽车、上汽大众、北汽福田、京华客车等多家企业纷纷推出了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汽车等多种类型新能源汽车 。
其中,一汽集团旗下推出的一汽奔腾B70 HEV混合动力轿车引起了极大关注,这也是国内自主品牌首款油、电重混合动力轿车 。
据介绍,奔腾B70 HEV混合动力车在40km/h等速工况下纯电动续驶里程达到60km,NEDC循环工况下油耗仅为6.0L/100km,相对同类传统内燃机自动档轿车节油高达42.8%,比手动档轿车节油率为31.8%,整车满足欧IV排放标准 。
这是一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首款产品 。从时间角度来看,作为行业内标志企业,一汽算得上首批布局新能源汽车的车企之一 。随后几年,一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战略推进上做出了诸多努力 。
但在新能源正式成为风口,造车新势力和其他传统燃油车企纷纷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一汽集团迎来了集团层面巨大的调整:剥离多项资产,重点投入红旗品牌复兴战略,新能源战略推进放缓 。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0年正式爆发,造车新势力和比亚迪等企业迅速放量,一汽逐渐成为新能源时代的追赶者 。放眼当下新能源市场,一汽集团合资品牌表现一般,未能成为销量支柱 。而一汽集团自主品牌里,除解放外,奔腾新能源车型并无竞争力,仅剩红旗借助强大的品牌价值,有望成为一汽新能源业务的破局关键点 。
曾经的新能源尖兵,如今成为追赶者在奥运会成功亮相之后,一汽在2009年参与了科技部新能源汽车试验运行项目,同时建立了“大连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并中标大连和长春的示范运行,2009年将分别为大连、长春提供150辆和100辆混合动力客车 。根据当时媒体报道,奔腾混合动力轿车的中试生产线已获一汽集团批准,正在建设当中 。同时,一汽混合动力轿车已初步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
在2010年,一汽进军纯电市场发布了奔腾B50和威志B50两款纯电车型,初步完成了混动+纯电的路线布局 。
随后的五六年间,一汽奔腾以及一汽集团旗下其他企业也加速了电动化布局:
2011年,天津一汽夏利宣布投资3.5亿开发电动车,但后续没有进展 。夏利品牌破产并被雪藏后,天津一汽推出了骏派这一品牌,并打造出多款电动汽车产品 。
与此同时,一汽集团旗下海马汽车也在2015年规划发展新能源车型,推出多款电动汽车,包括普利马EV纯电动车、第四代普利马纯电动车和纯电动的SUV 。
此外,一汽自主打造的欧朗品牌,也在2014年推出纯电动轿车欧朗EV,最终销量寥寥 。
但随着一汽集团进行战略调整,天津一汽破产,夏利和骏派彻底停产;海马汽车被剥离,一汽退出;欧朗品牌销量惨淡,最终停产 。
伴随着一汽集团集中精力促进红旗品牌复兴,集团整体层面的新能源战略推进放慢 。这个时期,新能源汽车开始成为风口,造车新势力们纷纷涌现 。面对这个风口,一汽集团选择了另一种策略:即与造车新势力们合作 。
在2018年到2020年5月的两年多时间内,一汽轿车和一汽夏利先后与清行、新特、拜腾、云度、博郡、零跑达成战略合作 。但纵览这些合作,一汽并没有深度参与造车新势力们的发展,更多的是出于剥离不良资产目的,或承担代工、零部件开发等工作 。
时至今日,一汽合作的这些新势力中,除零跑外,其他5家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边缘 。与新势力们的合作,对于一汽集团的新能源战略推进并无太大增益 。
随着2020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一汽不得不接受一个严峻的事实:曾经的国产新能源尖兵,面对迅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成为追赶者 。
以往依赖的合资品牌,难成新能源救星正如其他国有车企一样,合资品牌一直以来贡献了一汽集团大部分销量和绝大部分营收和利润 。
一汽集团旗下拥有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一汽捷达、一汽丰田四大合资品牌 。在2022上半年,一汽集团整车总销量达163.09万辆,其中一汽大众系销售84.44万辆,一汽丰田销售34.80万辆,两大合资占据了总销量的7成以上 。如果除去解放这一商用卡车品牌,合资品牌占一汽乘用车销量的比例将超过9成 。
可以说,在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成为了一汽集团的核心业务支柱 。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截止于目前,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合资品牌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
在今年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为26.5% 。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了51.8%,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4% 。这些数据显然证明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资车企动作更为缓慢 。
在今年上半年新能源厂商销量排行榜中,除上汽通用五菱这一特殊的合资企业和特斯拉中国这一外资企业之外,销量前10企业均为自主车企 。在销量排行榜中,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分别排名第14和15位 。
从新能源汽车销量上看,一汽大众已经属于主流合资品牌中最顶尖的存在,但是其上半年累计销量也仅有41736辆,销量甚至不及造车新势力 。
目前来看,一汽大众旗下有ID.系列三款纯电车型,以及探岳GTE和迈腾GTE两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但在6月新能源SUV销量排名榜中,一汽大众ID.4 CROZZ销量为6243辆,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20693辆,差强人意,一汽大众其他车型均未上榜 。
作为国内整体销量最高的车企,一汽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确实让人遗憾 。除一汽大众外,一汽丰田、一汽奥迪和一汽捷达的新能源战略推进则更为缓慢 。
一汽丰田在今年才正式推出了首款纯电动汽车——奕泽E进擎和首款PHEV 车型RAV4荣放双擎E+,重磅车型丰田bZ4X目前仍未上市 。一汽奥迪旗下有Audi e-tron系列四款车型,但目前销量并不算好 。至于一汽捷达,目前并未推出任何新能源车型 。
可以说,除一汽大众外,一汽其他合资品牌新能源车型目前尚未起量 。就算是一汽大众,其新能源车型销量也难以匹配其在汽车市场的龙头地位 。
至少目前来看,合资品牌并不是解决一汽集团新能源布局问题的良药 。
一汽新能源破局之道,还在红旗?一汽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推进问题,其中固然有其自身难以革命的原因,也有市场层面的影响 。
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合资品牌占据了主导地位,自主品牌崛起遭遇极大阻力 。而通过新能源赛道换道超车之后,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站在了一个起跑线,甚至还要领先几个身位 。同时,随着蔚小理们以产品和服务站稳中高端汽车市场,比亚迪凭借技术实力全面突破,国产自主品牌迎来了广泛的市场认可 。相比之下,合资车强势而僵硬的品牌策略,在新时代下更显不合时宜 。
在这个情况下,一汽集团的新能源破局之道,或许还在红旗品牌 。
在一汽红旗、解放、奔腾三大品牌中,解放主打商用重卡,在纯电和氢能等领域已经迈出了极大的步伐;奔腾目前仅有E01和NAT两款电动车型,但市场销量并不理想 。而红旗品牌,目前在新能源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有前途 。
在过往历史中,红旗品牌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品牌资产 。在新能源浪潮下,红旗品牌的新能源发展也并不算晚 。
早在2016年,红旗首款混动车型H7 PHEV就已推出上市 。在2019年,红旗推出了首款纯电SUV E-HS3 。2020年,红旗E-HS9上市,定位于豪华电动市场 。
截至于目前,红旗品牌旗下共有三款电动车型,分别是E-HS3、E-HS9和E-QM5(E-QH5) 。其中,E-HS9定位豪华市场,指导价50.98万元-77.98万元 。E-HS3主打智能属性,定位于22.58-26.58万元的中高端市场 。而E-QM5原本为出行专车市场打造,后推出C端产品,更名为E-QH5,售价最低可下探至12.28万元 。
从销量上看,在2022年5月,红旗E-QH5销量达到3173辆 。而定位高端豪华电动市场的E-HS9销量则为687台 。如果根据交强险数据,红旗E-HS9在5月销量为364台,在50万以上豪华电动车中仅次于高合HiPhi X,在传统燃油车豪华品牌表现十分突出 。
从红旗E-HS9的销量可以看到,红旗品牌价值依然延续到了电动车领域,这也是在红旗品牌下推出新能源车型的意义 。不过目前来看,红旗还是在燃油车市场上更受认可,就连红旗E-HS9这款产品也需要面对“这样的设计,如果推出燃油车型销量肯定至少翻倍”的声音 。
【投稿|从新能源尖兵到追赶者,一汽集团能否赶上新能源转型“末班车“?】总体而言,一汽集团虽然在新能源转型上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就,但红旗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尤其是E-HS9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自主品牌崛起的大趋势下,红旗凭借强大的品牌价值,或许将成为一汽集团新能源转型的破局点 。

    推荐阅读